|
回归中的台湾
中国兼具陆海强国的潜力,但华夏族立国五千年来,所有的战略精力都指向大陆,半壁江山的万里海疆始终处于中国战略家的视野之外。近代西方列强自海上入侵打破了海洋天堑,中国陷入陆海两线腹背受敌的险境。鸦片战争之后15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可视作中国大战略的艰难转型,国家战略重心不断从陆上走向海洋。甲午战争后割让台湾,中国丧失了属于自己主权范围的最低限度的海权。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在东亚海域的再度强盛与中国海外贸易的拓展,海上中国开始发轫。冷战后传统的北方边患消失,中国经济归重东南,中国的国防战略重心也随之从陆地转向海上。经略海洋上升为与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生死攸关的迫切任务。位于太平洋与亚洲大陆结合部的台湾地缘政治地位凸显,对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经济生存而言,台湾具有无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1. 台独势力的衰落。
台湾是中土兴衰的风向标,中国的衰落与强盛始终伴随着台湾周期性的游离与回归。甲午战败后台湾被日本强行割占,朝战后美国再次以武力制造两岸***。在台湾正式进入中国版图的大多数时间,两岸都处于分治状态,这是台独孳生的历史根源。冷战后美国东亚政策转型,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形成构成台独孳生的外部助力。自将经国去世,李登辉与陈水扁一脉相承的台独意识形态将两岸推向战争的边缘。2000年之后,主张***的民进党掌握台湾政权,执意推动台湾成为“正常完整的国家”,以“本土化”和“主体性”为幌子,发动“正名”“制宪”活动,诱导主流民意向台独转变。台独理念拉开了两岸的距离,中华文化与思想被矮化,统一的伦理与价值受到质疑。美国对台政策与台独势力发展相呼应,鼓励台湾渐进走向独立。此一时期,台独越来越成为真正的威胁与一种不容忽视的可能,台独引爆中美冲突的可能性日趋严峻。
2004年11月台立法院选举泛蓝阵营获胜,国民党重整旗鼓,台独势力发展至此走过峰点。连战和宋楚瑜对北京的历史性访问,扭转了两岸敌对的政治气氛,重塑了台湾的民意结构,成为两岸关系的新起点。两次访问给中国直接对台湾政治和社会施加影响的机会,陈水扁从此无法控制或阻止这一走势,台独政治陷入空转。陈水扁靠“反中国,支持台独”两度赢得总统选举,此一诉求开始逐渐失去吸引力,两岸关系进入了以民意诉求带动行政决策的时期。两岸同种同文、血脉相连,在台湾社会底层与意识深处,融化到血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不能割舍。连战踏上大陆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台独成为匆匆历史过客的命运。二岸交流的闸门打开就无法关闭,深深扎根于两岸的共同文化传统,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相互依赖基础,成为拉近两岸的无形纽带。
马英九和他领导的国民党致力于结束两岸长期的敌对状态。他表示,“我肯定会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给双方带来永久的和平。”[16]台湾2008年立委选举结果,蓝军大获全胜,台湾人民用选票缓和了两岸紧张局势,一夜之间,陈水扁变成政治空壳,执政后叫嚣台独、去中国化的民进党势力一溃千里。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者罗致政表示,“国民党如果一党独大,可能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两岸经济合作等,加上有台‘立法院’背书,将左右台湾走向。”[17]冷战之后美国势力如日中天,2000年后台独势力甚嚣尘上,台湾尚不能脱离中国母体,当时作不到,则台湾永远作不到。李登辉执政 12 年做不到的,陈水扁也做不到。
国民党与民进党2008年总统选战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主张终极统一的国民党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候选人均主张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马英九表示,“未来两岸协商不需要、更不必要美方介入,两岸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18]港刊认为,“无论谁胜出,都能以较理性与务实的态度为两岸关系带来新的契机,两岸经贸与文化交流可望获得进一步推进,而实现‘三通’也将指日可待。”[19]马英九胜选,国民党重新成为岛内的主导力量,和平与稳定成为主调。在政治上搁置争议,台湾不“独”,大陆不“武”,而在经济、社会层次持续互动,这样的主张成为两岸共识。路透社指出,“结束台海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敌对与紧张状态似乎已胜利在望”,日本媒体称“台湾民众通过选择与中国的融合路线来追求实利,估计自前总统李登辉时代开始的台湾化路线将被迫暂告后退。”[20]
2. 两岸走向终极统一
经济荣损与共的利害关系将两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悄然进行的经济统一是两岸政治统一的先导。台湾是大陆崛起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地。今天,台湾有100万人生活在大陆,有10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大陆,两岸经济已形成互补互利局面。甚嚣尘上的“台独”势力一夕挫锐,台海局势几度起伏,这波诡云谲的注脚就是台湾对大陆经济日趋增强的依赖与两岸深化的经贸交流。台湾经济腹地狭窄,依赖海外市场,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使台湾的生存和发展遭遇严峻考验。不能利用同种同文、地缘邻接的优势拓展大陆市场,维持竞争力,则台湾经济必死无疑。经济融合为深层的文化联系注入了活力,民间和市场的力量已开始突破两岸的政治僵局,越来越可以左右决策者的方向。
两岸关系在马英九执政后迅速回到一个中国框架,两岸正在自己创造解决冲突的规则,由中国大陆主导的和平统一大势已成。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表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应和解休兵,他提出“九二共识”和 “共同市场”作为两岸接触的基础。为化解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台独理念,马英九提出两岸并非国与国关系。[21]两岸已进入密集协商阶段,马英九全面推行“去扁化”运动,同时为经济融合松绑。台湾孤悬海外,历史上经常是割据势力的渊薮,但从长期的趋势看,台湾的偏安政权不能长久与大陆对抗。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国力全方位的提升,大陆拥有持久的、更加从容的战略裕余,而弹丸之地的台湾无法长期维持两岸力量的均势,迫使台湾实施方针转换。大陆明智的政治怀柔与市场开放为这一历史性转换提供了适时的铺垫,两岸开始由半个多世纪的对抗与并存向终极统一过渡。
美国台湾政策的实质是保持一个***与分治的中国,但此一政策存在先天缺陷,即如果两岸寻求和平共存,则美国作为仲裁者的地位即告结束。美国一直一相情愿地认为只有大陆动武两岸才能统一,美国从未想过和平协商会弥合两岸的巨大鸿沟。现在,两岸经济融合与政治和解有可能促成某种形式的统一,而且并非遥不可及。李登辉称,马英九当局快速向中国倾斜,眼前的政治经济措施都朝向“终极统一”的目标前进。[22]在此视野下审视,则美国的台湾政策即失去全部意义,美国无力也丧失了机会阻止两岸统一进程,默认中国统一将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唯一选择。马英九顺应民族大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又一大一统时代的先声。台湾的回归,意味着中国以自身的力量摆脱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影响的束缚,回归东西列强控制东亚之前的时代,回归自己的时代。
美国衰落下的台海
美国单极秩序逐渐被打破,东亚正在形成新的力量平衡。战后以来西太平洋地区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动是东亚本土力量的持续复兴与美国独霸地位逐渐被侵蚀。美国势力范围迫近台海,中美隔海峡对峙的态势是由冷战与朝鲜战争奠定的,中美力量的消长与两岸力量的对比变化使这一力量分野失去合法性。冷战时期新中国作为第三力量的成长,使中国在美苏两极之间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这是迫使美国在70年代放弃遏制政策、在台湾问题上逐渐后退的实力基础。冷战后中国借经济的跃进再次振作起国家力量,而伊拉克与格鲁吉亚战争暴露了美国单极统治的力量局限,美国的软弱动摇了盟国对其统治秩序的信心。美中力量的消长不可避免地在台海表现出来。
中美关系具有全球意义,但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东亚。伊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布局吃紧,全面遏制地区强国的政策破局。下一任美国总统将继承两场战争,将继续消耗美国的战略资源,削弱美国政府衰弱的决策能力,同时经济衰落將迫使美国收缩其战略边疆,背负全球霸权重负的美国不可能集中战略关注于台海。迄今为止,华盛顿更多的是通过战略与军事角度看待东亚,而忽视了中国经济崛起伴随的东亚本土力量的重新整合。美国目前缺乏在东亚开展独自外交的战略气概,更丧失了战后以来在东亚拥有的两大力量源泉:塑造东亚格局所具有的道义感召力以及推动盟国按照自身战略与目标一致行动的能力。中美两国根据变化的形势,重新界定彼此在东亚相对位置的时代已经来临。
美国对台安全保证蕴涵着巨大的战略风险。美国正在收缩对外政策目标,美国的对台政策也在酝酿悄然的转变。美国《侨报》文章说,不排除华盛顿在绝望时抛弃台湾这枚“棋子”。鲍威尔在2004年明确宣示:“台湾不是主权独立国家”,希望两岸“和平统一”。[23]美国军事专家维特认为,台湾已基本完成作为“冷战亚洲不沉航母”的使命,美国出于长远利益考虑,应该做好后台湾时代的准备。[24]台湾问题淡出中美关系,是扼制中美两个世界性战略力量冷战再起的关键。台湾只是美国有限的或边缘性的利益,是美国与中国利益博弈的筹码,而承诺****可能使美国陷入与崛起中国的全面冲突。美国将被迫重估其两岸政策中的基本要素,包括决定“放弃台湾”。
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两国与两岸力量的消长。台海统一必然触动美国霸权,台海统一同时是中国恢复真正主权的关键,是中国复兴的战略基点。美国的对台政策需要两个前提:存在相互敌对的所谓“两个中国”,即***势力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政治意志抗拒统一;美国军事干预的有效性与可信性。随着中国的发展,美国对武力统一的威慑逐渐失效;而两岸在一中各表下搁置主权争议,美国也失去遏制中国的着力点,将被迫承认现状,退出两岸争端。中国大陆已开始掌握台海三方博弈的主动权。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对台政策的底线是维持台海现状,避免台独势力引爆中美冲突,延长战略机遇期。此一政策已完成历史使命。有必要重估台海形势,将统一适时提上议事日程。在中国完成统一之后,中美关系才能回归正常的大国关系,进入建设性互惠的良性发展轨道。
[作者简介]:赵葆珉,英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博士;国防经济博士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