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广大农民为主要贷款对象的小额贷款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小额贷款有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加速发展,为更多农民带来更大的福祉。
从贷款受益者的名单上,不难看出小额贷款对农民十分重要。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似乎微不足道,只要能够用来买种子、买化肥、开家小商店、养几头猪即可。但是,这些钱对于农民来讲,就仿佛是灶台下面的柴火,有了它就能让生活好起来。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够健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的这种资金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农村兴办金融机构的门槛被放宽,农村金融市场所具有的广阔空间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各类金融机构开始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这一切,都为小额贷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实际上,小额贷款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为金融机构毕竟不是福利机构,他们为了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谋求一定的盈利空间。为此,在小额贷款的发放过程中,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保障资金的安全。
拿什么为贷款提供担保?同样,这对农民来讲也是一道难题。其实,农民是最守信用的,不过完全靠信用贷款,农民得到的资金有限;而按照原有的贷款规则,没有有效的担保,贷款又很难发放。解决这种两难的状况,关键还在于制度创新。
我们高兴地看到,针对小额贷款的抵押物不足和抵押范围狭窄的问题,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地方经济特点,扩展抵押担保物的范围,积极推行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等权利抵(质)押方式,突破了小额信贷抵押瓶颈。同时,推动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担保公司、保险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几方或多方参与的信贷联保模式,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
创新是金融业不断前进的动力。与一些市场发达国家的过度金融创新不同,我们的金融创新才刚刚起步,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尚需发挥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活力。特别是对农民群体的金融服务,要通过精确计算风险与成本,合理对贷款进行定价,在保证金融机构取得预期利润的前提下,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新型信用融资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额贷款的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金融机构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去拓展。(王智)
![]()
小额贷款送来“及时雨”
党员联保贷款、妇女联保贷款……不断涌现的小额贷款新品种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紧张,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我国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小额信贷,贷款品种不断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送来了“及时雨”,受到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
云南省建水县农村信用社从2004年12月起与县委组织部合作,推出党员联保贷款。成立由一名威信较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党员任组长和有借款需求的3—5名党员、群众组成的联保小组,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借款;贷款额度在5万元至50万元之间。目前,全县已成立155个党员联保小组,657户联保户。至2008年末,已累计发放党员联保贷款14400万元,没有一笔不良贷款。
海南省琼海市农村信用联社2007年7月起探索开展妇女联保贷款。以同一村的农户家庭妇女自愿组成联保小组,以组为单位使用妇女联保贷款证,农村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贷款,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信用社对妇女贷款进行年审,年审期内,联保小组成员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每次年审后所有联保成员授信额度增加30%,利率在现行执行基础上优惠5%。该贷款推出后,受到当地农村妇女普遍欢迎。
在基层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中,县乡政府组织担当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财政贴息、工资担保等手段,有效增加了信贷资金的投放。
云南玉溪市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出了政府贴息特色信贷品牌,该贷款由财政提供全额或部分贴息。2004年—2008年,各级财政投入的贷款贴息资金共达940余万元。该贷款减轻了农民负担,很受农民欢迎,仅2007—2008两年就发放贷款21700万元。截至2008年末,贷款余额近3亿元。
“地球人”涉外劳务贷款、下岗再就业担保贷款等针对农民工、小企业主、下岗失业人员的小额贷款,有效支持农民工劳务输出和下岗人员再就业。
河南省新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原来涉外劳务输出贷款的基础上,于2006年推出“地球人”涉外劳务贷款,支持农民工出国务工。贷款对象为农民,贷款额度在3万元至8万元之间,由劳务公司对贷款进行担保,劳务公司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基本账户,并保持300万元以上的存款余额。截至2008年6月末,发放“地球人”涉外劳务贷款5.27亿元,帮助11350名农民工走出了国门。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郊农村信用联社开办的下岗再就业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支持下岗人员从事五金建材、小百货、食品、服装、服务等行业工作。农村信用社与市就业局、担保公司签订贷款合作协议,由就业局负责下岗人员管理,担保公司对贷款进行担保。截至2008年6月末,已累计发放贷款1.01亿元,余额3704万元,贷款到期回收率接近100%。支持2400多名下岗人员走上了致富路,由此增加就业36000人。(赵晓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