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不景气,大家开始捂紧钱包过日子,“知悭识俭”(懂得节约过生活)的广州人自然越来越懂得精打细算。既要节俭省钱,但又不能亏待自己,于是大家平时从四面八方搜集优惠信息,消费时把能用上的优惠都用上,“券生活”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券生活”快乐吗?“券生活”是不是就等于“悭生活”?在这股号称新节俭风气兴起的时候,一向讲究实惠的广州人对它自有一番见解。
“优惠潮”铺天盖地而来
消费者的“券生活”来自商家的推波助澜。自去年开始,从商家自己派发、商场联合商家派发单张,发展到消费者自行打印、网上五花八门的“折扣网”以及聊天工具中以“打折”名义建的群中,你需要优惠券,几乎是唾手可得的。而且,各种渠道可以获得的优惠卡、券可谓包罗万象,不仅有时下流行的美容健身卡、电影票优惠券、餐饮券、旅游券,还有加油卡、体检卡、学生优惠卡、公交卡,甚至还有用积分、里程兑换的机票,衣食住行无所不包。
最近才迷上淘券的苏小姐说,淘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价廉、实惠,而时效性限定越强的卡券打折幅度也就越大。据她的经验,在网上,会有一些“淘券族”拿出自己手中即将到期的优惠打折卡券进行交易,如快到期的KTV免费欢唱券五折转让,或者八折转让东海堂、雪贝尔等糕饼店的现金券。一些演唱会或话剧等演出门票,快到演出时间,转让者也会以实惠的价格出手,王小姐不久前就以200元价格淘到了原价680元一张的李宗盛广州演唱会的门票。
记者在网上看到,连不同品牌的折扣券(例如屈臣氏优惠券、渔民新村六折优惠券等)本身也成了商品,售价通常只要一两元。曾经把搜罗回来的优惠券放上网出售的雯雯解释说:这些优惠券大部分不用成本,有的是自己用不上的,看看其他人是否用得上,顺便赚点小钱而已。
要优惠,耐性精明不能少
商家有促销优惠,商场会联合商家搞优惠,现在还有各式各样的打折网或者小册子的优惠券……每处提供的优惠相似,但也会有不同之处。每次消费优惠券只能用一张,但喜好美食的“肥妹”觉得:“真要跟优惠券较真起来,确实需要一点耐性!”
“肥妹”跟她公司的同事们一样“为食”,中午吃饭都是找不同的餐馆来尝新,自然会一起搜集优惠券的信息。网上搜索是他们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大众点评网、poco网等几个美食网站通常都会有一些优惠活动,优惠券是自行打印的。定好准备去哪家餐厅,就是比比它们之间的优惠。比对得多,对一些餐厅的优惠熟记于心,到吃的时候,就能迅速找到最优惠的餐厅所在。
说明要找优惠,“精明眼”自然不能少,但我们往往会为所谓“精明”而犹豫不决。在学校和公司附近,通常都会驻扎好几家快餐连锁店,它们经常在路上派发的优惠券,也就成为学生和白领们搜集的重点对象之一。“优惠券多,选择的时候越迷茫,要比对很久才能作出选择。”职场新丁Tonny最近收集到同一快餐店的三大张优惠券,里面包括各种套餐、饮料或者小食的优惠,同是11元,四块鸡翅还是一个烤鸡汉堡划算?同是10元,买两包自己喜欢的零食还是一个能抵一顿饭的包?当他还陷在这个犹豫当中,旁边的同事小丽给他又来一个“刺激”:电视广告说6块钱的汉堡包,她在“库帮”(把各种优惠信息收集成册、大概一个半月出版一次的小册子)里找到优惠券,5.5元还送饮料!
“折扣王”不一定爱消费
仔细留意一下,我们身边总不会缺少一个“折扣王”。天河北一办公室内,大伙一说起要去哪里吃喝购物,旁边的黄小姐总会不自觉地说:“那边正搞‘四送一’活动!”“我有它的VIP卡,可以打个8.8折”。于是,她被大家封为“折扣黄”,同事们有什么活动,一定会咨询她的意见,看看怎么花销才划算。
“折扣黄”真的很喜欢消费吗?非也,她自己解释说:她只是爱八卦打听这类消息,久而久之,大家一有这方面的信息,都会自动给她报料。对这些优惠信息或者优惠券,她总是会记起来、收集起来,一到付款的关键时候,就能拿出来让大家用,引来众多艳羡的目光———黄小姐觉得:“这个时候比自己消费还要有满足感!”平常,针对多出来的优惠券,她还会当起义务派单员,派发给亲戚朋友们用。原来,她一度因为拥有很多优惠券而过度消费,吃了太多的自助餐而弄得拉肚子,买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衣服鞋子和饰品,堆得满屋子都是,不知不觉把信用卡刷爆了,现在她学会对“券生活”保持理智冷静:该用的时候有优惠最好,不该用的再优惠也不用。 (责任编辑:牟修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