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PK《拉贝日记》 题材相同各有立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4 15:0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22日,《南京!南京!》全国公映;4月29日,《拉贝日记》也将与观众见面。电影的视角立意更是首当其冲,成为PK的焦点。
网易娱乐4月23日讯 4月22日,《南京!南京!》全国公映;4月29日,《拉贝日记》也将与观众见面。两部影片同为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或许正因如此,媒体和观众都纷纷做起了比较的文章。而在《南京!南京!》上映、《拉贝日记》点映之后,这种比较已经从纸上谈兵变成了真刀实枪。其中,电影的视角立意更是首当其冲,成为PK的焦点。
抵抗之争
《南京!南京!》抵抗过后是绝望


《南京南京》直面残酷无望的现实。
作为《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去他博客看看)对影片的理解和把控无疑是最深刻的。《南京!南京!》讲述的就是中国人的抵抗——这是影片上映前,陆川面对公众时使用频繁的一句话,“抵抗”更是成为其运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于是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不逊任何好莱坞大片的惨烈巷战——这一幕里,刘烨饰演的中国军人陆剑雄的确让人嗅到了血战到底的味道。
然而遗憾的是,就在这种味道貌似将要蔓延开去的时刻,陆剑雄却倒下了,只留下了一句“中国不会亡”,死不瞑目。之后,日本士兵角川则彻底成为电影的线索和脉络——如此看来,把刘烨树立为电影的第一男主角实在是有些奇怪,甚至连出卖了隐藏在安全区里中国士兵的唐先生都比陆剑雄的形象饱满立体许多。
问题随之而来——陆川立意中“为南京正名”的“抵抗”从何而来?是否一场伏击战后无数中国军人的死亡就是 “抵抗”?是否中国士兵在被俘后,英勇赴死就是“抵抗”?
《拉贝日记》,绝望之中现希望

《拉贝日记》给人很多的温暖与希望。
反观电影《拉贝日记》,则弱化了屠城的大场面这一部分,将视角集中在了拉贝及其周边,少了许多暴虐与血色。
本来电影就是作为还原“拉贝日记”的而拍,再加上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德国导演和国际创作团队,以及本就冷静客观的拉贝的日记内容,于是影片着墨更多的描写了小人物的抵抗。而拉贝初期对普通民众的木然,以及其为司机被杀所进行的拯救与哀伤,同样是其日记的真实写照,虽观影时会感觉国人的戏份不够详尽,确实是客观还原使然。
影片中,琅书拼命反抗欲对其施暴的日军,应算烈性抵抗;拉贝在糖尿病的痛苦折磨下,与侵华日军进行硬碰硬的对峙,也是一种抵抗。而此时最大的抵抗莫过于安全区的筹备和成立,并以此为大本营,展开了面对难民的救赎之路,而影片的基调也着力于此,人性拯救的光辉时刻闪现,而拉贝的个人形象,也因为拯救行动的不断深入,变得更加纯粹和崇高起来。这算是“绝望之城”的“希望之光”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20:3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