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胡芳 刘洪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2日发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和信心丧失造成的严重衰退中,由于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同步下滑相结合的特征,世界经济在危机过后的复苏将经历缓慢过程。
逾60年来最严重衰退
当前经济衰退的严重性反映在程度深和范围广两个方面。
报告预测,全球经济今年下降1.3%,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程度最深的衰退。这一预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作出的今年全球经济增长0.5%的预期形成巨大反差。报告解释说,稳定世界金融市场,促使信贷重新向消费者和企业自由流动所需时间很可能比先前估计的更长,而做到这一点是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必要条件。
就范围而言,报告预测,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今年都将出现负增长,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更将创下1946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也会显著减速,其中,中东欧、独联体和拉美经济今年将明显收缩。换言之,占全球经济四分之三的国家的人均产出都将下降,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速都大大低于2003年至2007年的水平,凸显“全球同步”下滑的特点。
复苏步伐慢于以往
报告认为,这次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步伐会显著慢于以往。报告估计,全球经济明年将逐步复苏,全年将增长1.9%。这一增长率较以往经济复苏要疲软得多。报告说,明年美国经济为零增长;德国和英国经济继续收缩,但幅度会有所减小;其他国家如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和墨西哥等会恢复增长,但步伐大都不快。
得出复苏步伐显著慢于以往的结论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人员对21个发达经济体自1960年至今发生的经济周期变化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通常意义上的衰退时间短,且复苏强劲;而全球同步发生的衰退则往往时间更长、程度更深;如果金融危机与全球同步经济下滑结合在一起,那结果就可能是“异常严重和长久持续的衰退”。研究人员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即属这种情况,因此,此次衰退很可能更持久,危机之后的复苏也很可能比通常情况更为疲软。
不过,从报告对明年各经济体增长率的预测来看,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步伐要比发达经济体快得多。
风险仍偏于下行
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前景仍然非常不明朗,风险依然偏于下行。
主要因为,金融局势紧张与经济形势进一步疲软之间的恶性循环尚未打破。尽管不少国家在稳定金融市场和遏制经济下滑方面采取了广泛的积极措施,但成效有限,市场信心指数依然很低。
报告估计,2007年至2010年,所有金融机构源于美国的资产减记数额将为2.7万亿美元,超过今年1月估计的2.2万亿美元;如果计入源于其他成熟市场的资产,则全球资产预期减记总额将达到4万亿美元,约三分之二将由银行承担,其余由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中介机构承担。目前,金融领域的问题远未解决,且不排除继续恶化的可能。
报告说,在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银行几乎都在限制信贷发放,且可能继续这么做,企业融资困难,这种状况阻碍了经济复苏。
宏观政策至关重要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结果,宏观经济政策在降低衰退严重性和促进复苏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报告据此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更大胆的强力措施,以恢复金融系统健康,支持经济复苏。
报告主张,第一,推进金融部门重组是眼下当务之急。这会为巩固经济复苏提供必要条件,将显著提高货币和财政刺激的效果。短期内,应确保金融机构能够获得流动性,确定和处理不良资产,并对薄弱但有生存力的机构进行注资。
第二,放松货币政策,以帮助发达经济体克服通货紧缩风险,支持新兴经济体应对不断恶化的增长前景。尚有货币政策空间的经济体应进一步降低利率。
第三,实施财政刺激政策。过去的经验表明,财政政策在缩短金融危机造成的衰退方面特别有效。如果明年不扩大财政刺激措施,那至少也应该保持。
报告敦促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协调行动,以使相关政策措施发挥更大效力,并要求各国DIZHI保护主义措施的诱惑。报告还指出了今后的一项关键挑战,即要以“正确速度”撤销当前正在实施的特别货币刺激措施。如果行动过快,则可能破坏脆弱的复苏;如果行动过慢,又可能造成经济过热,导致出现新的资产价格泡沫。
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查尔斯科林斯在报告发布会结束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国家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较世界其他国家轻,经济发展前景相对较好。他认为,倚重出口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应扩大国内需求,培育国内消费市场。 (责任编辑:单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