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本章框架结构
这一章通常被称为“唯物论”,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现代的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首先回答“世界的物质性”问题。
这个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本章的三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这就是本章的理论脉络,更重要的,这实际上就是考试命题的基本线索。
首先,在第一节,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要弄明白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性。同时,理解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其次,在第二节,要理解“实践”范畴的实质,实践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实践的特征和形式。特别要掌握好实践主客体理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也是需要掌握的重要问题。
最后,在第三节,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既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和根源性,也掌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并且要掌握物质统一性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
(二)复习方法建议
近年的考试在这一章最引人注目的调整就是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这是一个重要动向。从学科体系本身来说,实践观既是理论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但正因其难、深,第二节长期以来并没有成为命题的热点。但今后情况会有所变化,建议加以重视。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实践的本质”,要从实践作为一种物质活动与自然界盲目的物质运动和人的主观观念活动的区别和联系中去把握它。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因此,实践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主体性,但实践与观念性活动不同,实践与其他物质运动一样,具有客观物质性,即直接现实性。所以,实践本质上是物质活动。还要注意“区分客体和客观”,客观强调的是不依赖于主观,客体恰恰相反,是指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客体是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客观。这些难点只要理解到位,多项选择题和辨析题都不难组织起有效答案。对于这一节,一开始要反复看书,如能听课,效果最佳,再经一段时间消化必能领悟,再有针对性地作一点有关题目,便可奏效。
相对而言,第一节是“老生常谈”,唯物主义一万年也要“唯”下去。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还是那些,可是并不容易理解,且很少出题,是个“鸡肋”。然而一旦出大题,就能要命。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找“窍门”,切不可真的钻到里头去思索什么“熵增”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天文学哲学问题,而是要抓住“物质和运动”的联系、“运动和静止”的联系以及“时空和物质运动”的联系这几个基本的辩证关系,这里的考点就是将以上几对不可分割的关系加以割裂,出现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等错误观点。
第三节就容易理解得多。而考试中命题也多,是一块“肥肉”。要重点准备。其中“意识的本质”问题是重点考点。要抓住意识在内容上对物质和依赖性和形式上具有主观性的矛盾,结合作历年真题,掌握“意识的主观性方面”,“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当作物质”等问题和“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考点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
·考研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