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瑞银节流走出第一步:裁员8700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6 14:3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金融市场的下滑,经济的萎缩,新增财富及现有客户的财富都大大缩水,交易量也明显减少。私人银行管理的资产及收入都受到负面影响。瑞银更是首当其冲!它不仅受以上大环境的影响,本身也面临巨大的次贷投资的亏损和因为提供客户信息给美国政府而造成的声誉受损和客户流失问题,这些都是促成它采取裁员大行动的原因。”瑞士投资(新加坡)董事王魏15日向本报记者解读了瑞银裁员事件。

4月15日,瑞银宣布,因首季亏损17.5亿美元,集团为了削减开支,将再裁员8700人。瑞银表示,受到进一步亏损影响,无可避免要进行裁员。该银行计划,到了2010年,员工人数将由今年3月的76200人,减至67500人,裁员人数占整体员工约11%。
然而,仅仅在一天前,该瑞银才宣布,集团将在亚太区全面裁员240人,其中包括将在新加坡裁减约100名当地员工。
首季再亏17.5亿美元
“前3-4年,瑞银疯狂地进行与美国房地产相关的次贷投资,促使它成为迄今受美国次贷危机打击最严重的欧洲银行,目前仍然面临数亿美元的坏账。” 瑞士投资(新加坡)董事王魏表示,“瑞银在美国次贷投资的亏损已经促使它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削减运营成本,裁员是它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瑞银在15日发表的报告中称,第一季度净亏损20亿瑞郎(17.5亿美元)。上个月,瑞银公布了2008年财报,结果显示,该行去年全年亏损209亿瑞郎(约182亿美元),为瑞士公司史上最大亏损额。
尽管瑞银的完整业绩报告将于5月5日发布,但这家总部在苏黎世的银行表示,第一财季净亏损是因为发生了约39亿瑞士法郎的非流动性风险敞口损失、信贷损失支出以及根据政府救助计划转移给瑞士央行的剩余头寸价值重估损失。
刚刚上任不久的首席执行官Oswald Gruebel表示,瑞银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成本比2008年削减35亿瑞郎至40亿瑞郎。大部分成本削减将通过裁员达成。
据王魏透露,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瑞银的累计资产冲减和损失超过500亿美元。去年,瑞银集团向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递交了次贷投资损失报告。报告称,该行高层管理者没有及时预见次贷问题的严重性,结果导致在过去三个财季里,该行投资次级债损失达到380亿美元。
瑞银报告指出,瑞银次级债损失主要源自三个业务:对冲基金部门Dillon Read Capital Management、债务担保证券(CDO)以及有资产担保的证券(ABS)业务。 其中,在2007年关闭的对冲基金Dillon Read Capital Management在抵押贷款相关证券方面的损失占2007年瑞银资产减记的16%。
此外,估计不足、监管不力也导致瑞银次贷损失愈演愈烈。瑞银在2008年4月1日宣布的190亿美元减记中,2/3的亏损来自投行部门与抵押贷款债券相关的投资。“很明显,投资银行管理部门并没有对整体次贷敞口进行有效评估。”报告称,“结果,集团的管理部门更多依赖其他方面的估计,而没有综合各种因素并有效判断形势。”
“此外,客户流失也将是瑞银面临的巨大问题。当前,瑞银旗下财富管理部门的大量资金外流也影响了公司业绩。受到美国逃税案牵连,瑞银财富管理部门第一季度出现了巨额资金流出,据彭博社估计今年头三个月里,瑞银的客户资金净流出达到230亿瑞郎(约200亿美元)。”王魏指出,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瑞银提供客户信息给美国政府将会造成的声誉受损,这也将促使瑞银在未来面临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本流失。
需时间恢复盈利能力
王魏表示,“之前瑞银在客户保密服务上吸引了许多富人,但是最近受到美国逃税案牵连,有些富人已经不愿意把自己的资产留在这里了。”
瑞银首席执行官Oswald Gruebel在15日晚首次面对瑞银股东时也表示,当前瑞银面临着许多挑战。他指出,“瑞银最紧迫的任务是重塑并增强盈利能力,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Gruebel表示,回到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没有快速见效的方法。他表示,一家亏损的银行不能获得任何人的信任。因此瑞银最紧迫的任务是重塑并增强盈利性。
而在最近一段时间,多家欧美金融机构都发布了业绩好转的消息。高盛本周公布了大大强于预期的盈利数据;瑞银的竞争对手瑞士信贷上月则称,2009年“开局强劲”。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也称,继今年迎来开门红之后,预计今年全年有望实现盈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1 04:4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