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 周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4 11:0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弘,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系德语专业,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结业,1985年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历史系比较历史学硕士,1992年在该系获比较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1993年在哈佛大学欧洲中心做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主要专业方向:欧洲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和外交史
     
主要研究领域:欧洲福利国家、欧洲社会文化、对外援助
     
主要著作:
1.《欧洲文明的进程》(与陈乐民合作)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一版以《欧洲文明扩张史》为名,由东方出版公司于1999年出版)。
2.《欧洲发展报告》(主编)1997、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99、2000、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3.《国外社会福利制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专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论文:
“社会标准化工程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意义”《人口科学》2003年4月第2期
“国内欧盟社会政策之我见”,《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
“社会保障能否全球化?”,《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
“对外援助与现代国际关系”,《欧洲》2002年第3期。
“战略工具——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国际贸易》2002年1月。
“从国际主义到区域主义——瑞典对外援助的欧盟化”《国际贸易》2001年7月。
“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框架”,《人口科学》,北京2001年7月。
“福利国家向何处去?”,《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1年5月。
“第三条道路与欧洲联盟的社会模式”,《欧洲》,北京2000年11月。
“全球财富的增长与国家间分配的不公”,《世界经济》,北京2000年4月。
“私营养老金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国际经济评论》北京1999年11月。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总第6期,1999年第4期。
“分解福利——福利国家研究的角度”,《欧洲》,北京1997年第4期。
“英国从香港的殖民撤退”,《大英帝国的瓦解——英国的非殖民化与香港问题》(张顺洪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     “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
“丹麦社会保障制度——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农村观察》,北京1996年3月。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北京1996年第1期。
“北方国家发展援助政策的改变”,《太平洋学报》,北京1995年11月。
     
主要英文出版物:
1.香港政府社会政策的历史由来(英文)》(博士论文)1992年MIC出版公司。
2. “市场条件下社会保障的三根支柱”(约8千字),载于《社会福利》论文集,英国苏塞克斯大学,1996年。  
3.“和平条件下的发展与和解”,(约8-9千字)载于《欧盟对华政策》会议论文集,将由马克西米兰出版公司出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7-12-14 11:16:5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个  你把社会科学院的老师都介绍下把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1:33:13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1:40:16 | 只看该作者
思精韵高女学者
她生活成长于中国处在巨变的年代,学贯中西,却姿态沉潜;视角独道,观点犀利,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轻易妥协,而为人却朴实干练,脚踏实地。
    在她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一个已经磨得很旧了沙发,周弘女士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周老师办公室的沙发,已经用了10来年了。很难想像,身为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院欧洲所所长同时身兼中国欧洲学会会长的她,就在这样素朴的地方办公,成就她作为一代学人,一代欧洲问题专家的事业。
在她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学人的追求与境界。

大家风范
    短发,清雅的装束,清雅的面容,温和而有力度的声音。周弘女士谈话风格很实在,既没有学术官僚的“架子”,也很少“八股”气。她总是言之有物。
    如果参加过周弘女士主持的大大小小的涉及欧洲问题的学术会议,你就会感觉到,她不仅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欧洲问题的研究专家,谈问题观点深入浅出,一针见血,同时,还能感觉到她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外交家气质,态度从容幽默、落落大方。
    无论与会的来宾是欧洲国家高层首脑,还是资深的欧洲问题研究专家,海内外知名学人,周弘女士总能抓住问题的要害,让会议气氛既活跃又轻松,同时营造出一种严肃而真诚的交流氛围。不知道这一切,是否与她出身在外交官家庭,从小所受的耳濡目染的熏陶有关。
    在这位学部委员身上,有一种女学者才有的洗净铅华的沉稳与大气,不知不觉中,她就能成为人们无法放弃和回避的中心,深深地为她的见解所吸引。
    而她的严谨,她的智慧,她的内在的热情,她爽朗的个性,她真诚朴实的人生态度……这一切鲜明的特色所构成的个人魅力,也尽显其中。

精深治学
    作为欧洲问题专家,周弘女士涉猎的范围极其广博,而观点也常常独辟蹊径。
    她喜欢用“视角”一词。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德语,做过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同时获得过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历史系比较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欧洲中心、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德国曼海姆大学等知名高校做过研究……国内外的不同的生活、求学、研究及工作经历的周弘女士,很自然地使得她能够以中西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角度。
    纵观她在福利国家的研究、对外援助与现代国际关系、欧洲文明的进程、欧洲一体化、欧盟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人们还会发现,她对问题的研究,有一种融贯中西、比较中西,见解精辟,论证严谨的史学态度。
这种史学观照,本身就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方法论以及理论素养方面提出极高的挑战。同时,也使得她的观点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谈及欧洲经验对中国现实的意义时,她说,“学习欧洲,不能照搬照抄。欧洲提供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东西,但欧洲模式与其他很多经济体有很多不一样的文化,政体、和治理方式。欧洲与中国,也不能简单地比照,要放在发展的框架中,参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去处理。”

福利国家
    “对福利的观察使我获得了另外一种观察社会、解读历史甚至诠释政治和外交问题的视角”
    谈及周弘女士正在研究福利国家问题时,周弘女士流露出一种如数家珍的从容。
    早在1985年,周弘女士就已经开始研究福利国家。她先后整理了近百万字的《欧洲福利国家》研究生课程读本。说起她去年出版的那本专门研究福利国家的著作——《福利国家向何处去》时,周弘女士说,这本书其实讲的是欧洲福利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虽然其中也讨论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她说,“现代福利国家是建筑在制度不尽相同的民族国家的藩篱之内的。全球化在经济方面挑战了民族国家给人类设立的许多界限,它是否也对民族福利国家的基本形态形成了挑战呢?”
    周弘女士认为,“福利国家向何处去”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英国和美国,新旧自由资本主义流派长期以来就不间断地对于国家承担日益增多的社会责任进行指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批评的指向并不是福利本身,而是提供福利的国家,是国家实行的社会福利政策,是政府部门实行政策的方式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功能。因此,周弘女士将研究的重点从福利政策转向执行政策的主体——国家。“我关注的不仅是提供福利的国家,而且还要侧重于讨论由国家提供的福利,以区别于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其他形式的福利,或者其他形式的‘收入’转移,”比如说对外援助。”
    今年2月,周弘女士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外援在中国》一书,并且开始了对中国援外问题的研究,这使得她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方面又走在了前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受援国之一。在二战结束后的60年间,中国接受过来自不同渠道和不同种类的外来援助。流入中国的外援从数额上看远远低于外资,但是其影响力却不亚于外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外援的活动不限于经济领域。”外援问题研究的复杂性在于它既不是单纯的历史研究,也非简单的国际关系或政治学研究。该书系统地梳理援华的机构、渠道和数量,同时,分析了外援带来的理念、方式和机制的变迁。
    问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周弘女士说,“我的下一本书的是‘欧洲政治一体化’,接下来,还计划写一本‘中国援外’,然后是‘欧洲民族福利国家的转型’。

吃苦耐劳
    1952年出生的周弘女士,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回顾人生经历时,她认为给她影响和磨砺最深的,应该算是当“知青”的岁月。当时中国的城乡差距,以及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下,顽强生活的中国农民,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以后,她虽然也面临着比今天的年轻人去海外求学要艰辛许多的求学生涯,但“知青”的经历,使得她多年以后,还重返当时插队的地方,至今,依然关注农村问题,关心贫富差距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的问题。而艰苦的知青生活,也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品性,磨练了她的意志。
    她说,其实像她这样的有过“知青”经历的人,很多都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她最终选择回国,让自己为社会尽责,发挥所学的原因。对于物质条件的得失,身为女性,既当所长又从事研究的紧张工作,以及个人生活之间得失等问题,她看得很淡。
    她说,“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价值,就没有自我肯定。”
5#
发表于 2008-8-6 11:22:43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15:5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