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旗锐评】 小兵杂谈《别再叫板——黄种文明已衰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4 16:2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旗锐评】又见“奇文”——小兵杂谈《别再叫板——黄种文明已衰落》
----------------------------------------------------------------

看了网友铜都泠泠生(以下称“铜网友”)的帖子《别再叫板——黄种文明已衰落》,小兵总觉得有些什么地方不对劲。于是Down下来研读了一番,自己也逐渐归纳出些许想法,现在我就把自己的意见总结出来,供大家评阅。

1、关于那个“白种人是否起源于欧洲”的问题,guderian网友已经提及,小兵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但我想问铜网友一句:您是否知道中东的几个主体民族如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南亚的大多数印度人,也都属于白种人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黄种文明与白种文明”发生激烈冲突并一决高下的,并非只有元朝(实际上这种说法也不够严密,因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并未占有欧洲的一寸土地。那些横跨欧亚的藩属汗国严格来讲同元朝是两回事)——至少匈奴的阿提拉大军横扫欧陆,以及唐朝与阿拉伯大食帝国逐鹿中亚,就都比蒙古军西征要早得多。

铜网友所讲的“黄种文明和白种文明”,具体意思我是明白的。但小兵搞不懂的却是——文明为何要用种族和肤色来划分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其中所融汇的各种元素,又岂是单纯用肤色这样狭隘的概念所能涵盖的呢?如果照铜网友的说法,那是不是也属于白种人的维吾尔族的文化,就不能被算作中华民族文明的一部分呢?这样的肤色论、血统论,小兵在网络上见得多了。铜网友将“文明”等同于“民族构成”,还故意与种族相混淆。把文明歪曲的解释成肤色、种族等,【这实际上是在用“生物学内容”冲淡乃至取代文明的“社会内容”】,是奉行“西方中心论”的欧美史学家用作混淆视听的惯常手法。也许铜网友本心并非如此,但令小兵十分遗憾的是:您的看法确实暗合了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的所谓“民族优劣论”。小兵不能说铜网友不深谙中国历史,因为从您的字里行间,我已隐约看到了古代统治者“华贵夷贱”思想的现代翻版……

此外,东西方近现代的历史沉浮,本是双方互为内外因而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却与人种何干!?诚然,西方国家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创造出了令革命导师马克思都为之赞叹的惊人生产力。虽然已落后良久,但觉醒的东方却没有因此停下追赶的步伐——且不说日本,单讲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奇迹,便足以使一切“东方衰落论”被戳穿。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东方国家的经济腾飞,乃是由于其采用了西方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手段才得以实现的呀,这不正说明了东方文明已“迷失了方向”么?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之所以在东亚会形成独具一格的“高速赶超型经济体制”,东方特有的文化因素在其间可谓作用非凡——我们看到,无论是建立强势政府来全力推进经济起飞,还是提倡对企业忠诚和上下同心的集体主义工作伦理,亦或是对农耕民族传统的刻苦耐劳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打着深深的东方文化的烙印。关于这些,就连西方学者都保持了关注,而我们又何必妄自菲薄呢?

至于说那个鼓吹“西方中心论”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此人已作古30多年。他的名著《历史研究》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整个酝酿、写作和出版跨度长达40年),距今已有差不多半个世纪,而这样的作品又怎么可能够准确反映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所发生的种种历史巨变呢?对于自己书中过于偏颇的文明衰落论,汤因比盗了晚年也承认了这个错误,指出仅用一个西欧模式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还应再加一个中国模式或犹太模式,并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2、铜网友说“如果日本先美后中,历史将会重新改写”。然而问题果真这么简单吗?事实上,就算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在短期内全部被日本摧毁或占领,但凭借着美国本土的强大经济和科技实力,它照样能够反击得手。换言之,日本的最终失败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如果说仅仅因为战争初期遭受局部的挫败,就有人认为美国会很快同日本媾和甚至投降,岂非笑话一般?小兵曾看到过一篇评论珍珠港事件的文章,那上面说啥子“假如日军将珍珠港内的油库和船厂摧毁,就有可能改写太平洋战争的历史”——哈哈哈,在小兵看来,这种哗众取宠的说法完全是在舍本逐末,片面思维。难道真的会有人相信,美国的巨大战争潜力就存在于那几个太平洋的孤岛上吗?当然不是!日酋冈村宁次1921年曾受陆军省指派赴欧美考察,当冈村一行人来到美国芝加哥后,看到这座城市里的百货公司竟然比日本最著名的三越商业大楼还大好几倍,商品之丰富更是日本所无法比拟,于是无不深感美国国力的强盛。而这种由国力差距所带来的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也一度令访美的山本五十六极度震撼、惊呼不已。

实际上,日本的战争准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要是针对中国和苏联来进行的。比如组建和壮大关东军、夺取中国东北后进行超经济掠夺并大量移民、在东北的中苏边境线修筑大量永备工事等等。日本之所以这样筹划,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其自感实力不足,唯有避免同美国过早卷入战争才是上策。日本选择中国作为自己的首要侵略目标,正表现了其“柿子拣软的捏”的卑劣心理。更何况,若没有从中国掠夺的大量战略物资做后盾,日军又何以敢发动一场针对美国的大规模战争呢?虽然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我们不可否认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至于有人还想着将战争首先转嫁给美国,小兵唯能报以苦笑而已。

3、铜网友提出“希腊衰弱后……这个时期,只有中国在世界前列领跑”,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与秦帝国和汉王朝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的辉煌难道也是可以被轻易抹杀掉的吗?而且,假如一个焚书坑儒摧残文化的朝代也可以被称作“高举文明火炬”的话,那后世大兴文字狱的满清皇朝,岂不更应被捧上天了?

至于说那个“煌煌大宋”,尽自建有当时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掌握了那个时代独步全球的先进科技,文化不可谓不昌盛,经济也不可谓不富庶……但这一切往昔的荣耀,又能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多少值得回味与骄傲的东西呢?太少,太少了……宋朝的GDP再高,也没能称雄世界,甚至连汉唐时期的旧版图都收复不了,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技术没能催生出一个全新的时代,反倒在遥远的西方激荡起无尽的回响;宋人的航海与造船技术的确很高,但却没能锻造出哪怕一个哥伦布式的人物,反倒是指南针传到西方不久,便掀开了航海地理大发现的序幕;宋代重文偃武,由此应运而生的程朱理学后来竟成了禁锢中国人头脑达千年之久的思想枷锁,虽然西方人不同意活字印刷为中国人首创的说法,然而我们自己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令人困窘的现实:毕升之后,活字印刷术竟然再也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得到推广应用,至于技术升级改造就更休提了……

4、铜网友从文化关联层面来考量日本“脱亚入欧论”之谬误,小兵以为不妥。实际上,日本的问题就和过去的英国一样,作为岛国,它们总是试图保持自身行动的独立性,而不愿过多受到近邻大陆国家的操控或牵连——为此英国在欧陆搞了几百年的“均势政策”,自己则美其名曰“光荣孤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因不愿与落后的亚洲各国为伍,并打算效仿西方列强来欺压自己的大陆近邻,于是乎才抬出了所谓的“脱亚入欧论”。

但为什么说日本“脱亚入欧”不可能实现呢?其根本原因并非在于文化层面。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西化也很严重,但他们并没有提出脱亚入欧论,何也?这乃是因为战略区位在发挥深层次的作用。无论日本也好新加坡也罢,它们与东亚陆地在地理上的毗邻,决定了它们自身的发展根本不可能脱离周边的大陆国家,哪怕其社会制度、思维模式乃至生活方式完全西化也没有用。英国也是如此,二战后日益衰落的大英帝国虽刻意保持与欧陆国家的距离,但形势比人强,地理上的接近迫使英国到头来还得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总而言之一句话:“日本之所以不可能真正脱离亚洲,并非因其西化程度不够深,而在于它距离东亚大陆太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6:25:46 | 只看该作者
5、铜网友说,“如果没有两次大战,就没有美国的雄起”——嘿嘿,这个观点并非铜网友的首创,但却可谓误人子弟久矣!绝对称得上是个流传极广的“伪定理”。但问题在于——难道不发战争财,美国就不能崛起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美国的潜力只可能存在于它的本土。换言之,如果没有长期苦练内功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您就是想发战争财都没这个实力呐!事实上,无论是普及国民教育,还是开发西部,这些因素对于美国的崛起,都远比啥子“两次大战”意义要深远的多。

至于说战争的影响,我们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行——美国的确因其优越的跨洋地理位置而避免了来自欧陆的战火,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付出南北战争中上百万军民伤亡、南方富庶各州化为一片焦土的惨重代价,恐怕美国也不会如凤凰般浴火重生,乃至最终完成近代化改造,并进入国家实力的快速增长期;而且,即便是欧陆各国,它们的崛起也一样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血与火的考验。如果没有弗里德里希二世(即腓特烈大帝)的“先军政治”和俾斯麦的铁血手腕,很难讲德国能够最终以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王朝战争,在短短数年间迅速击败奥匈、FaGuo等欧洲老牌强国,一举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

6、关于铜网友所说的“我们完全生活在白种文明世界”的问题,小兵是这么看的——诚然,大量西方文明的成果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共享,而不必统统都扣上“种族主义”的大帽子。一个真正博大精深、富有生命力的文明,是很难被历史的硝烟所湮没的。吸取外部文明的精髓来壮大和丰富自己的文明宝库,难道也可以被说成是中华文明没有保持“古代原貌”的“根据”吗?当西方人学会中国的古代科技时,我们也没看到人家在大呼小叫自己被“同化”了呀!难道说现代的中国人只有“使用着青铜器,学习着甲骨文,生活在奴隶社会”,才算得上是保持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么?事实上,能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恰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殊优点所在——具有广博的包容力。如果都像西方文明那样动不动就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怕在古代也不会有那么多国家心甘情愿的融入到“中华文明圈”里。

至于说中华文明是否真的已经走向衰落,小兵打算以中国特有的筷子来对此作一番自己的解释,以下这两段文字摘自本人旧帖《中国筷子 VS 俄国大树》:

筷子虽小乾坤大。这里面包含的中国人的智慧实在太丰富了。抛开玄奥的哲理,咱就说这制作筷子的工艺——您瞧,一棵参天大树,乍看起来高耸挺拔,屹立云海,傲视苍生,不可一世呀。然而到得中国人手里,我们施展出自己所特长的小巧绵软之内家功,一番精凿细刻、精雕细磨过后,参天大树变成了千百万根小巧玲珑的工艺筷子。这究竟反映出什么道理呢?第一、我们中国人处理棘手问题,最善于【利用时间】,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想想看,靠着“只要功夫深,杵棒磨成针”的顽强意志,中华民族挫败了多少回敌国的亡华阴谋!时间就是最好的武器,它能够让一切强敌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第二、化解各种复杂矛盾,中国人讲求一个区别对待,精细处理,柔性操作,具体步骤则环环相扣,步步到位。像那种简单粗暴的“抡斧子”工作方式,素来为国人所垢病。小兵说句笑话:要没有这套“筷子哲学”做理论支撑,我们中国何以能够实现今天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局面呢?

既然铜网友也认同老庄是参透人性,“大智大觉”的先哲,那为何就记不起他开导孔子的那个著名的典故呢——老子用近乎打哑谜的方式告诫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牙齿虽然刚强,但较早脱落;舌头尽管柔弱,却可长存。而且牙齿是硬碰硬的,舌头则能够随着环境而灵活的调节和变化”。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这期间我们并非没有试行过西方的“丛林法则”,但如果一味穷兵黩武、恃强凌弱的话,中华文明绝不可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以致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错,我们的中华文明的确是深深植根于祖国热土的“农业文明”,但正是它造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东方古国——(注:此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益宣传词)这里有丝绸古道,源远流长;这里有鱼米水乡,碧波荡漾;这里有莽莽草原,牛肥马壮;这里有南海明珠,椰林飘香。这,就是我们的祖国,繁荣似锦,无限风光!

不错,流传到我们手中的中华文明已经同古代甚至近代有了很大不同,但中华文明的烙印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请大家想一想吧,小到一餐一饭,诸位每天用的筷子可是商代就出现了的呀;大到安邦治国,我们的大一统思想在本质上与秦汉时又有何差别吗?请再想一想,为什么您会觉得“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为什么您喜欢听相声打麻将?为什么您……这样例子太多太多了,简直数不胜数。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继续接龙下去。当然喽,那些认为“中华文明业已衰落”的网友,可以排除在外。

【结束语】说到底,小兵还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具有“民族忧患意识”,但却万万不要有啥子“种族忧患意识”。作为一个饱经沧桑,见多识广的民族,这世界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很多事情,在我们眼中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和历史的重演罢了。人类究竟应该都像狼一样活着,还是更多的增进自己的“人性”以便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和谐,这恐怕才是讲求“和合理念”的中华文明,在这个仍不太平的时代里愈发熠熠生辉的原因和魅力所在。


红旗近卫军
2007年1月27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3:5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