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案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2 15: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的形成对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电磁理论的应用、电力工业的发展为中心内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揭开了序幕,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飞跃,促进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力以及物质财富得到巨大增长。这就造成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以及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欧洲列强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贸易方式以及两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技术、军事力量的膨胀,对西方以外的世界开始了疯狂的扩张,殖民帝国主义兴起,欧洲均势已扩大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中的世界均势。在19世纪后期,大陆均势在欧洲即将破产的时候,列强更将自己不稳定的安全放在另一种均势平衡——世界均势之上,为了在将来的斗争中增强自身的实力而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19世纪70-90年代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征服活动。
       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开始对世界霸主——在工业、金融和世界贸易上居于领先地位得英国发起强有力的挑战。随着实力得增长,美德等新兴得帝国主义国家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得扩张欲望,要求改变现状;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持既得利益,坚决不肯退让。这种挑战与应战必然引起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当时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如:美西战争、英部战争、日俄战争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几乎被瓜分殆尽。这样,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掠夺世界领土、输出资本和扩大国际贸易,使世界联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
(1)背景:英国早在19世纪中叶就觊觎巴勒斯坦,打算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作为它侵占巴勒斯坦的工具。
(2)时间:1971年11月英国政府正式发表《贝尔福宣言》
(3)内容: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使其实现。美国也对《贝尔福宣言》表示赞同。
(4)《贝尔福宣言》把英国强权政治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英国把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许诺给犹太人,人为地制造了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矛盾,使中东地区的形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并给巴勒斯坦埋下了长期动乱的祸根,由这些矛盾导致的一些冲突一直延续至今。
热那亚会议
(1)背景:20世纪20年代,苏俄同一系列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为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国际声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1921年苏俄发表了一项《声明草案》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建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1922年1月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嘎纳召开会议,决定在热那亚(Genoa)召开欧洲经济会议,邀请包括苏德及德、奥等战败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会议出席会议。
(2)1922年5月19日,热那亚会议召开。苏俄的灵活应变。苏德《拉巴洛条约》
(3)评价: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参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国际会议,自成立以来即遭受敌视的苏维埃政权,作为平等一员与西方列强共商国际事务,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成功。苏俄利用这次会议灵活而坚定地宣扬自己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外交政策,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俄阵线,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洛桑条约》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国内危机四伏,面临战胜的协约国的宰割,发生了凯末尔革命,成立了国民议会政府。该政府积极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反击外国干涉,争取早日废除《色佛列条约》,拯救土耳其的民族危亡。(向苏俄求援,同阿富汗订立同盟条约,土意达成谅解,英国被迫中立,全歼希腊军队)
(2)1922年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讨论重新签订对土合约的国际会议。并于1923年7月24日签订了《洛桑条约》和《海峡制度公约》。
(3)评价:《洛桑条约》使土耳其摆脱了《色佛列条约》的屈辱和奴役,获得了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使帝国主义奴役土耳其的计划彻底破产。
国际联盟
       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是一次对理想主义的尝试
       1920年1月10日,随同对德《凡尔赛条约》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组织机构主要有个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有常设秘书处协助其工作。行政院设有英、法、意、日、德、苏六个常任理事国。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国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持世界和。国联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帮助欧洲建立起历史上相对合理的国际边界,还在盟约中列入了许多社会保障和人道主义条款,表现出对国际事务如卫生、社会、人道等问题的关心,在改善国际劳动条件、禁止毒品交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国联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在摆脱1914年以前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维持世界和平,保证国际关系体系的正常运转。但后来的历史表明,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国联无力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客观上纵容了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绥靖主义的帮凶。例如: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德国侵占奥地利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鲁尔危机(Ruhr Problem)
       1923年因FaGuo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
       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赔款总额及各战胜国之间的分配比例未能达成彻底解决的协议,只是组成赔款委员会研究解决,并由FaGuo担任主席。委员会规定了德国的赔款总额,德国迫于压力表示愿意路兴赔款义务,却利用协约国之间的分歧暗中DIZHI。在德国政府认为加剧德国经济困难下,赔款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掀起了反对赔款的运动。1923年巴黎和会上英国抛出新方案,允许德国延期赔款并减少赔款总额,遭到法、意、比利时的反对。
       1923年1月11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发动了罢工、起义等活动。英美帝国主义害怕革命蔓延,联合对FaGuo施加压力,而此时的FaGuo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只得被迫接受了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建议。1924年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出台《道威斯计划》,被协约国和德国接受,法比军队开始撤离鲁尔,鲁尔危机结束,FaGuo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道威斯计划(Dawes Plan)
       鲁尔危机发生后,在英美的策划下,研究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于1923年11月成立,并于1924年提交了建议书,即“道威斯计划”。该计划大大削弱了德国每年的赔偿额,使赔款的控制权转移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仲裁委员会手里,而德国支付给英法的国的大部分赔款又以归还战债和偿付战争利息的方式转回美国手里。1929年6月道威斯计划被杨格计划取代。
       道威斯计划是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对德国20年代中后期军国主义经济的复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德国把从美国得到的贷款大部分用来发展同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到1929年德国工业总产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其中化学、电力和光学工业居世界之首,为它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约束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英国妄图通过道威斯计划扶植德国、抑制FaGuo,使自己居于欧洲领导地位,结果却树立了一个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企图以赔款促成战债问题的解决,结果却为自身的集体安全体系创造了一个粗暴的破坏者。
《洛加诺公约》
       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为高潮。该公约是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其主要文件是《莱茵保证公约》。
评价:
(1)英国外交的胜利
(2)FaGuo被削弱
(3)德国是最大收益者
(4)大国之间的“亲善”达到了顶峰,“洛迦诺精神”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
(5)其本身就孕育着不稳定,并没有解决和消除矛盾,反而使矛盾尖锐化。20年代的国际社会成为和平喧嚣下的充满动荡与危机的“洛迦诺时代”。
《非战公约》(Treaty for the Renunciation of War)
       背景: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会议后,FaGuo严重受削弱,试图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英德,并解决对美国的债务问题。于是美国建议应由多国缔结多边条约,以树立自己“爱好和平”的形象,用公约取代国联,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在紧张的磋商和相互达成妥协之后,美、英、法、德、意、比、波、捷、日等15国于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举行公约的签字仪式,签订了《非战公约》,其全称是《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Kellogg-Briand Pact)。该公约包括序言和三项条款。苏联。
       《非战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已有63个。它在国际上引起一片和平喧嚣,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战争。该公约是法美两国从各自利益出发、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动机而倡导建立的,各国又作了种种保留,根本不能起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裁军根本无从谈起;欧美各大国各自为政,国际社会处于无序的危机状态。一个能对国际社会各成员国、尤其是危险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约束的世界秩序始终未建立起来。没有约束力的国际“新秩序”为法西斯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非战公约》虽然存在以上种种缺陷,但它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奠定了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二战后,对德日两国主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的。
斯特莱沙会议
(1)背景:20世纪30年代,德国空军的建立,直接威胁到英伦三岛的安全。英国在德国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后,开始放弃“扶德抑法”政策,改为在两者之间摆平,并开始把抑制对象转向德国。意大利害怕德国强大后会吞并奥地利,向德国提出了抗议。 FaGuo的反应最为强烈。它一方面正式向德国提出抗议,要求国际联盟理事会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德国的违约行动,另一方面建议英、法、意3国举行外交会议,商议DIZHI对策。英、意两国分别表示赞同。
(2)1935年4月11日,FaGuo总理弗兰亭、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以及3国的外长或其他官员,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沙城举行会议,讨论维护凡尔赛体系,保障欧洲和平问题。3天后,会议发表联合公报,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3国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但是,英意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实施制裁,这就使所谓的“共同的路线”只能局限于口头或纸面上的抗议,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另外,墨索里尼则混水摸鱼,,力图使英法容忍其日后侵略埃塞俄比亚。他在会上发表了演说,演说中强调3国要维护的是“欧洲和平”,而且在说完“欧洲”一词后用引人注意的姿势停顿了一下,为他以后侵略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合法化打下伏笔。FaGuo除了呼吁召开斯特莱沙会议外,在恐惧之下还加快同苏联谈判的步伐。
日本东方会议
       背景:19世纪20年代,由于国内市场下窄,技术落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没有广大的殖民地或势范围,日本长期陷于经济危机。经济困难带来的社会动荡以及带有浓厚军事封建色彩的政治传统提供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生长的土壤。1927年日本爆发金融危机,加之中国人民法对日本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基于武装侵略中国进而征服亚洲大陆。1927年,推行对华“强硬外交”的田中义一内阁上台。
       东方会议是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李顿报告书
       背景:对于1931年日本公开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一事,国联于1932年1月21日成立了由英国人李顿任团长的调查团研究中日关系问题。李顿调查团(Lytton Commission)绕道而行,故意拖延时间,经过半年调查,完成了报告书。
       1932年10月1日,国联发表了《中日纷争调查委员会报告书》,通称《李顿报告书》,声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略中国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有“赤色危险”的复杂问题。它承认日本是以强力侵吞并占领了确属中国的领土,但却主张既不应该维持和承认东北地区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状态,而应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特别宪警维持东北治安。
       《李顿报告书》表明西方帝国主义既要对日本妥协,又想分沾利益,企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3-9 14:00: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5-12 20:3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6 20:5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