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首设"学士后"制 "创业"引入大学必修课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日前设立"学士后"、"硕士后",为该校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25个科研助理岗位。此举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认为能缓解就业压力,但也有人认为是"缓兵之计",会让未就业大学生"库存"越来越多。
每月可拿工资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设立的科研助理岗位招本科生15名、研究生10名,全校相关专业学生可自愿报名。导师将从中挑选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担当自己的科研助手。上岗学生一方面帮助导师做科研,另一方面在岗继续学习。
科研助理可获得相应的报酬,本科毕业生工资不低于1200元/月、研究生不低于2000元/月,其相关费用由聘任的教师从各自的科研经费中支出,并签订合同。合同一年一签,一般不超过两年。考上研究生或找到更好工作可依正常程序解除聘用合同。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兆信表示,"学士后"、"硕士后"的提法是借用了"博士后"的概念,指学士、硕士毕业后帮助导师做科研,上班时间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只不过他们不是正式员工,而是临聘人员。
学生冷热不一
黄兆信表示,设立"学士后"、"硕士后"旨在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平台。对此,学生态度有冷有热。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一位学生坦言,今年的就业压力大,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直接就业还有难度。学院科研团队和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聘"学士后"能积累经验,为找工作打基础。
温州大学一位张姓学生则表示,在校园里接触面毕竟狭窄,出校园是迟早的事情。几年后就业形势难以预测,还不如早点走向社会,早点把握机遇。
国内已有先例
对于"学士后"、"硕士后"的设置,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志宏认为,这对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学校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高校在岗位设置上应尽量贴合学生专业,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基础。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加上历年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就曾建议我国应设置"学士后"、"硕士后",把一部分未就业的学生聚集到科研开发工作中,形成工作上的缓冲区,而不是把他们直接推向社会。今年,南开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也设立了"学士后"、"硕士后"。
但也有人认为,学生就业不应搞什么"缓兵之计",留在学校只是暂时规避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如果明年经济形势仍没有好转,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叠加起来,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改变人才培养的结构,增加高职生的数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一技之长才是根本。
【延伸阅读】
各地促就业创意不断:学士后、专职社工新词登场
在近期陆续召开的中国地方“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就大学生就业这个长议不衰的话题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建议。本网将这些建议大致分为五类,供读者品评。
“照猫画虎”型:
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在提案中建议,借用“博士后”模式,在企业中建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为毕业生设立两年的见习期。观点一出,就引来各方关注,谈及争议最多的“学士后”、“硕士后”,孙狄认为,这样不仅能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提供了更多选人机会,也使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有个过渡适应期,同时能为社会缓解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逆势而上”型:
“如今就业形势是乐观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全社会一片叫“苦”声中,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玖平的“反调”显得格外刺耳。但是思考之后,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当前普遍感觉到的就业难“不是整体需求无望,而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跟我们需求的对接出了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