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纵横天下网]考研大礼包==考研复习攻略之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5 15:0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节:考研复习攻略之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篇

?第一编:院系情况
?第二编:专业课考试经验分析

第一编:院系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2000年4月在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的。学院具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一流的师资力量,是全国著名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培养和教学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问题教学研究的大学之一。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就设置了外交系,并下设国际法、外交通史、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等教研室。同时建立的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则注重对苏联东欧国家政治经济的教学研究。1960年成立的政治学系对校内政治学科和国际问题的教学研究进行了首次整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得到了很大发展。1964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决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是全国最早开展国际关系教学研究的院系之一。

东欧中亚研究所的前身是苏联东欧研究所,1964年7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组建,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之一。重点研究苏联东欧国家政治经济的现状和历史经验,在苏联东欧国家政治经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研究所更名为东欧中亚研究所。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94年由国际政治系组建成立的欧共体资料与研究中心。1996年升格为校属研究机构,并更名为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内跨学科、跨院系的欧洲问题研究机构。1997年纳入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在欧洲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2001年6月,根据学校关于院系专业调整的决定,全校政治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并入国际关系学院所属的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院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学生人数、专业设置和学院规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全系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讲师15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0人。学院是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国际问题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现在校生700多人,博士研究生73人,硕士研究生182人,本科生450人,其中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100名外国留学生。国际关系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政治学系、中国政治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等7个教学研究单位;同时以研究项目方式的方式组合现有教学研究人员,建立了美国研究中心、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国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公务员研究所等人员流动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学院设有图书资料馆、网络计算机室,其中图书资料馆共有中文藏书2.2万余册,外文藏书3千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
中国人民大学院系领导
一、国际关系学院院级主要负责人:
院     长:  李景治教授
副  院  长:李宝俊教授、张小劲教授、金灿荣教授、宋新宁教授(兼)。
党委书记:  余  浩副教授副  书 记: 冯青淑副教授

二、国际关系学院系所主要负责人:
国际政治系主任:    林苏副教授
外交学系主任:      金正昆教授
政治学系主任:      张  鸣教授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宋新宁教授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蒲国良副教授
东欧中亚研究所:    陈新明教授
中国政治研究所:黄嘉树教授

专业外语教研室:刘文秀副教授
办公室主任:  姚平娟
教务科科长:  冯诗松
资料室主任:  韩忠英
三、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
主  任:李景治教授
副主任:时殷弘教授
委  员:宋新宁教授
陈  岳教授、张小劲教授、程虎啸教授、金灿荣教授、李宝俊教授、陈新明教授。

外交学系

外交学系是在原国际政治系外交学教研室基础上,同时吸收部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教研室的部分教师组建的教学研究机构。外交学系负责外交学概论、主要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外事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负责外交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培养;负责外交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同时负责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杂志的编辑工作。

外交学系是国际关系学院负责本科教学的基本单位之一,外交学系的部分教师在外交礼仪研究等方面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参加了“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现已出版《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现代外交学概论》、《外交礼仪》等教材和著作。全系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

单位名称师资力量负责人
人数教授副教授讲师主任副主任

外交学系
李宝俊、金正昆、刘青建、刘文秀、李庆四、陈小沁、黄大慧、刘东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5 15:01:3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
国 际 政 治 系
国际政治系是在原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学教研室和国际关系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的教学研究机构。国际政治系负责全校本科生世界经济与政治公共课的教学;负责全系国际政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负责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负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负责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杂志的编辑工作。
国际政治系是学院教学研究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基础与重点,也是师资力量较为集中的教学机构。在国际关系基础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学科领域在全国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是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现正积极组织力量编写“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并积极筹划“当代国际政治丛书”的编写工作。全系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
单位名称师资力量负责人
人数教授副教授讲师主任副主任

国际政治系
王杏芳、冯特君、宋新宁、杨炳章、陈岳、林 苏、刘丽云、罗天虹、阎 谨、蒲 俜
房乐宪、林 苏。
第二编:专业课考试经验分析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心得】:考研路上 且行且赏

恍然间,大学四年的时光就这么匆匆的过去了。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时那种兴奋中夹带着一点紧张的心情似乎还在心中没有完全散去,却已经是在一批批的用祝福和泪水送别四年的同窗了。

山的巅峰是登山人追逐的目标,路的尽头是行路人前进的方向,但是包括考研这件事在内的所有生活经历里,那终点的一刻终究只是一个画面,而路上的所遇所感才全景式地展示和记录了我们成长的足迹。还记得,为了考研,自己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写文章鼓励自己;还记得,为了考研,和研友们协同作战,在图书馆的座位争夺战中把非考研一派“杀”地溃不成军;还记得,同学间为了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还记得,等待成绩时的焦虑和知道成绩后的亢奋;还记得,复试之前,同学之间煞有介事的模拟演练……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对所有后来的同学诉说,那便是题目中的这句话了:考研路上,且行且赏。

由于我本科阶段的学院很重视英语的教学,大量的英语类课程,加上我从事了一些和语言有关系的工作,使我在考研的复习中没有花大量时间去准备英语。因此在英语复习上,我也没有太大的发言权。而在大四上学期一开学才最终定下考研目标和方向的我来说,专业课的复习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了,所以下面主要谈一下专业课复习里的两个小问题。
一,  师兄/师姐

刚入大学时,对于这对以前只在古装影视作品里才听到过的词语感觉有点别扭。可是在我就读的北京国际关系学院里,这就是所有低年级同学对高年级同学带有尊敬的称呼。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过程中,师兄师姐的帮助更是显得重要的。高分考取研究生院是师兄师姐自然是咨询的重点,即使是微弱优势战胜对手,甚至暂时失利的师兄师姐也会给我们道出很多我们需要的信息。在与师兄师姐的交谈中,我没有特别功利地如采访般问完问题就走人,而是作为备考间歇中的一种放松,听他们娓娓道来考研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别人的阅历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教材,交谈中得到的点滴信息和鼓励汇聚起的力量会对我们有莫大的帮助。举个例子来说吧,就是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北京大学的新闻学院每年招收国际文化传播专业的双学位考生,与考研的时间和录取都不冲突。而且由于考试内容侧重于语言和写作,也正是我感兴趣和有信心的领域。所以在报考人大国关研究生的同时,我报考了北大的国际文化传播的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考试。尽管在接到北大新闻学院初选通知书的时候,我已经有比较大的把握被人大录取而放弃了二学位。但对于二学位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准备了后路,也避免了我潜意识里“志在必得”的心理所可能造成的压力。

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是对信息占有的考试。大量准备考研的考生来到北京进行备考也在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专业课考试试题由于是各个院系自主命题,适当的了解一些必要的情况对备考来说就更加重要。我自己在人大是没有同学的,所以我是在一位师兄的帮助下找到了前一年考取人大国关的一位同学的。而说起他们之间认识的过程,就更证明了咨询和信息的重要了:是那位考上人大的同学想要报考我本科就读的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才找到了我那位在国关的师兄的。我与人大的这位师兄前后交谈了两三次,尽管是电话联系或者短暂会面,但是最直观的信息还是对我调整复习方向,改进复习方法,稳定备考情绪等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听课VS啃书

在这一点上,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就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来说,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啃书自然是在专业课复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即将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我们,也应当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有老师的指点和牵引更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我曾经试想,如果把一个老师一节课的授课内容用文字整理出来,也是一小册书了。而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程更是会讲授出比书本上多得多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书本的知识是平静的湖水的话,老师的讲课则如同在水上冲浪一般,带动着知识的水花,顿成澎湃的海洋。老师会把你自己原以为不相干的东西之间的联系讲述的让你瞠目结舌,也会把你思前想后的疑难问题用寥寥数语点拨的清晰透彻,有时又会在不经意间修正着我们脑中或潜意识里的谬误,补充着我们知识的盲点和空白。总是呢,我觉得老师的授课对于我们的啃书是有很大的裨益的。至于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后来的同学们自己去慢慢体会,且行且赏了。

我就读的学校离人大不是很远,所以我在大四的上学期选择性的旁听了两门人大的课程。在选择上,我并没有完全选择与考试内容一致的课程,也没有去打听到底谁会有可能命制当年的考研题目。我只是按照自己对人大国关研究生招生简章的理解,以完善自己在专业上的欠缺,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等角度来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课程的。

也许很多没有考取的人会埋怨自己根本没有机会到所报考的院系去旁听等等。但我这里所说的听课,并不一定局限与到所报考的院系去听课。事实上,我当时在人大旁听的两门课程并不是完全和考试挂钩的,一门是人大国关老师讲授的《国际战略学》,另一门是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新中国外交》。前者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而后者并不是由我报考的院系的老师讲授的。我当时的想法是,知识是相通的,真正开阔思路和积累能力才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后来的复习过程验证了我的想法,尽管我旁听的课程并没有直接涉及考试内容,但却又时时处处地与考试要复习的内容发生着某种联系。让我屡屡在思考时左右逢源,在疑惑时豁然开朗。

而我还应该感谢我母校的那些老师和同学。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尽管我就读的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但我的专业当时是行政管理。我作到了硬着头皮走进人大的课堂,但是内向害羞的我却不敢到本院的国政系去偷师。我找了同学帮我用MP3录下了两位老师一个学期的完整课程。分别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概论》。两位老师的讲解是十分精彩的,深入浅出的让我理解了并轻松记忆了很多晦涩的理论。我在考研中“国际关系理论”这门课程能取得133分的成绩也是得益于此的。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备考阶段的我拿到同学录来的课堂录音,泡上香浓的茶叶,在图书馆里用MP3时而听老师引经据典,海阔天空,时而又奋笔疾书,忙地不亦乐乎。而老师开个玩笑,讲个笑话的时候则端起茶杯,品位一口,口中茶的芬芳与耳畔智慧的交响,让我真真的爱上了这备考的生活。紧张和焦虑是鲜有的,而充实和满足却是长久的。

也许很多跨专业考生不仅没有机会到所报考院系,自己的学校又没有相同或类似的专业。其实这些同学还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啊,例如报考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的考生就可以关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的《今日关注》等国际类的谈话节目,那些学术领域的“大腕”们一样会悉数亮相。就算连收看电视都不行,也有大量优秀的出版物供参考。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心准备,准备的过程会是丰富而多彩的,而准备的结果也会使自己有意外的惊喜的。

短短半年的备考时间,让我充满了留恋。马上就要走进人大的研究生院学习了,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送给愿意分享这些文字和经历的朋友,也送给自己,记录下自己的一段生活。收拾行装,在今后的路上,继续行进,继续品位,继续欣赏!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5 15:01:43 | 只看该作者
国关就业前景展望:

中国的未来是一个在外交领域不断壮大的未来。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需要处理的对外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中国也越来越需要精通国际知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类专业在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十分看中考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素养。人大国关也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有竞争优势的人才。
对于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1,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包括本校,外校,研究机构,或出国留学
2,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进入外交部,**中央外联,国家**部等国家部位和机关。

3,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进入电视台,电台,报社,杂志社等负责国际事务方面的报道编辑工作;可以从事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国际公共关系等工作
4,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从事一些并不和本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如进入外资企业等

结束了分配工作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也得到了巨大的选择余地。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是增强就业能力的不二法门。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具有自己的优势,而人大良好的人文学科环境和人大的名牌效应也会使人大国关的硕士毕业生增加优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5 15:06:59 | 只看该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纵横天下网www.newslist.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7 03:0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