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考研复习攻略之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篇
?第一编:院系情况
?第二编:专业课考试经验分析
第一编:院系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2000年4月在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的。学院具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一流的师资力量,是全国著名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培养和教学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问题教学研究的大学之一。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就设置了外交系,并下设国际法、外交通史、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等教研室。同时建立的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则注重对苏联东欧国家政治经济的教学研究。1960年成立的政治学系对校内政治学科和国际问题的教学研究进行了首次整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得到了很大发展。1964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决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是全国最早开展国际关系教学研究的院系之一。
东欧中亚研究所的前身是苏联东欧研究所,1964年7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组建,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之一。重点研究苏联东欧国家政治经济的现状和历史经验,在苏联东欧国家政治经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研究所更名为东欧中亚研究所。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94年由国际政治系组建成立的欧共体资料与研究中心。1996年升格为校属研究机构,并更名为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内跨学科、跨院系的欧洲问题研究机构。1997年纳入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在欧洲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2001年6月,根据学校关于院系专业调整的决定,全校政治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并入国际关系学院所属的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院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学生人数、专业设置和学院规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全系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讲师15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0人。学院是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国际问题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现在校生700多人,博士研究生73人,硕士研究生182人,本科生450人,其中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100名外国留学生。国际关系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政治学系、中国政治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等7个教学研究单位;同时以研究项目方式的方式组合现有教学研究人员,建立了美国研究中心、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国研究中心、东亚研究中心、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公务员研究所等人员流动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学院设有图书资料馆、网络计算机室,其中图书资料馆共有中文藏书2.2万余册,外文藏书3千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
中国人民大学院系领导
一、国际关系学院院级主要负责人:
院 长: 李景治教授
副 院 长:李宝俊教授、张小劲教授、金灿荣教授、宋新宁教授(兼)。
党委书记: 余 浩副教授副 书 记: 冯青淑副教授
二、国际关系学院系所主要负责人:
国际政治系主任: 林苏副教授
外交学系主任: 金正昆教授
政治学系主任: 张 鸣教授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宋新宁教授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蒲国良副教授
东欧中亚研究所: 陈新明教授
中国政治研究所:黄嘉树教授
专业外语教研室:刘文秀副教授
办公室主任: 姚平娟
教务科科长: 冯诗松
资料室主任: 韩忠英
三、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
主 任:李景治教授
副主任:时殷弘教授
委 员:宋新宁教授
陈 岳教授、张小劲教授、程虎啸教授、金灿荣教授、李宝俊教授、陈新明教授。
外交学系
外交学系是在原国际政治系外交学教研室基础上,同时吸收部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教研室的部分教师组建的教学研究机构。外交学系负责外交学概论、主要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外事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负责外交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培养;负责外交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同时负责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杂志的编辑工作。
外交学系是国际关系学院负责本科教学的基本单位之一,外交学系的部分教师在外交礼仪研究等方面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参加了“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现已出版《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现代外交学概论》、《外交礼仪》等教材和著作。全系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
单位名称师资力量负责人
人数教授副教授讲师主任副主任
外交学系
李宝俊、金正昆、刘青建、刘文秀、李庆四、陈小沁、黄大慧、刘东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