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毒资产剥离方案细节:盖特纳补贴私人投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4 14:0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时间3月23日晚八点半,等待已久的投资者终于迎来了盖特纳金融救助方案的核心细节——如何处理美国银行系统的有毒资产。
对于盖特纳来说,有毒资产处理方案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保住美国财政部长的位置。他在上周因AIG奖金事件遭遇政治危机,多位共和党议员和市场人士公开呼吁其辞职。
而美国经济何时走向复苏,也要看银行系统能否尽快剥离有毒资产,发挥正常功能,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信贷。
盖特纳2月10日公布的金融救助计划有三大内容: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并进一步注资;启动支持消费信贷的TALF项目,激活信贷市场;设立公私合营投资基金以清除银行有毒资产。当时,市场认为其计划缺乏细节和新意,当天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均接近5%。
前两项计划目前都已启动。而在最重要的公私合营投资基金细节内容公布之前,政府有意测试市场反应,在上周六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提前透露了该计划的细节。
“僵尸银行的想法终于获胜了。”这是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对于该计划的第一反应,他表示对政府的金融政策感到“绝望”。
随后,一贯支持奥巴马政府的克鲁格曼一共撰写了三篇博客和一篇专栏,炮轰政府的有毒资产处理计划。克鲁格曼的观点主导了周末的公共舆论空间,一些分析人士发表评论,“奥巴马与自由左派的蜜月期结束了”。
吸引私人投资:有毒资产计划“补贴慷慨”
在3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召开之前,盖特纳在周一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我的银行不良资产解决计划》,提前向公众做出解释。
盖特纳说,其公私合营投资计划将设立基金,为当前压在金融系统上的“遗留贷款和证券”提供一个市场。这些基金将负责收购金融系统的“遗留贷款和证券”,即公众所熟知的有毒资产。行业分析师们表示,美国的银行系统大约有近2万亿美元有毒资产,其中主要是住房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资产。
盖特纳介绍,公司合营投资基金有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它们将利用政府资源──包括财政部资金、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美联储的融资──动员私人投资者的资金。
其次,公私合营投资计划将确保私人投资者与纳税人一道分担风险,并且保证纳税人分享投资收益。这些基金将对退休基金等所有类型投资者开放,这样将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
第三,将由私人投资者确定购买有毒资产的价格,从而保护政府不会为这些资产支付过高的价格。

公私合营投资计划最初将提供5000亿美元资金,并可能逐步扩大到最多1万亿美元。财政部计划首批投入75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的新资本,新资本将来自于去年国会批准的7000亿不良资产救助方案的剩余资金。
如何处理有毒资产定价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和难题。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公开支持国有化,其原因就是国有化不需要解决有毒资产定价问题。
在盖特纳的计划中,他们将采取拍卖的方式,投资者相互竞价,最后选择最高价格为有毒资产定价。
多数情况下,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这样的专业投资者愿意为这些有毒资产支付的价格不超过30美分(账面价值1美元);但银行在自己的账本上对于这些资产的计价大多超过了60美分。这类有毒资产目前基本上没有交易,市场处于冻结状态,如果按照市价计算的话,银行将承担巨额损失。
银行不愿意低价出售这些有毒资产,他们就没有资金提供信贷。而私人投资者无法获得贷款,也不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些资产。
为了打破僵局,政府将以低成本融资的方式给私人投资者进行补贴,但目前还不能确定私人投资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否会达到银行愿意出售的价格。
前麦肯锡公司顾问、耶鲁大学金融专家James Kwak对本报记者说,《纽约时报》周末的标题是“有毒资产计划补贴慷慨,吸引投资者”,这表明主流媒体已经充分领会了该计划的核心所在。
《商业周刊》引用匿名消息源说,为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盖特纳和奥巴马政府其他官员周日晚间工作到了深夜,希望能够获得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高管的支持,在周一正式公布计划时他们能声援盖特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03:26 , Processed in 0.484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