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香港12月12日电/国民党在高雄市长败选,市议员得票却大幅成长而重夺议会最大党,这是高雄选民的智慧抉择。从台北看天下的“蓝绿地缘政治难以动摇”、“高雄选民只会认同投票”、“民进党保皇派获胜”,都有失之简化或以偏概全之嫌,台北政坛与媒体不应低估高雄选民的智慧。 <br /><br /> 中时电子报网路主笔室文章说,北高双城大战落幕,“北郝高菊”虽然维持蓝绿平盘,但国民党在台北市长赢得不够多、高雄市长该赢未赢,在政党气势消长上显然是输家;原本摇摇欲坠的民进党暂停失血,在惊涛骇浪中保住南台湾重镇,扁家贪腐风暴似乎再度过关。 <br /><br /> 然而,选举结果是所有政经社会力量交会的总和,很难只用一两个切面来代表全貌。高雄市民的集体选择,显然比我们在表面上看到的更加复杂与深刻。 <br /><br /> 首先,即使陈水扁照例将此次选举操作成“本土政权保卫战”,马英九也在特别费风波爆发后强调“这是一场信任投票”,但从高雄市长投票率(六成八)甚至比上届(七成一)更低来观察,不相信蓝绿政党选举语言、对蓝绿都投不下去的高雄市民,其实远比四年前多。 <br /><br /> 其次,陈菊虽然以一一一四票些微差距获胜,但黄俊英的得票比上届多了一万多票,国民党在市议员得票更一举成长十个百分点(民进党只成长四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国民党在被视为“绿营票仓”的高雄市基层不但有所成长,市长得票差距也完全在统计误差范围之内,所差者只是“赢者全拿”的行政首长选举特性而已。 <br /><br /> 在这层意义上,很难简化认为“北蓝南绿地缘政治牢不可破”。不要忘了,九0年代之前,南台湾仍是一片蓝天白云,一九九四年高雄市长选举时,吴敦义得票仍大胜张俊雄,高雄市“本土化”、“绿化”不过是最近八年内的事,从蓝绿市长得票再度拉近、市议员得票蓝远胜于绿看来,地缘政治并非牢不可破。 <br /><br /> 再者,陈菊当选固然归因于巩固深绿票源,但光凭深绿票源显然不足以当选(何况台联罗志明还分走六千多票),浅绿票源乃至认同陈菊个人形象的中间选民也缺一不可,否则很难解释为何在国务机要费案起诉冲击下,陈菊加罗志明的得票仍能与四年前谢长廷寻求连任得票相当。 <br /><br /> 在这层意义上,很难简化认定“投给陈菊的选民都是统独、省籍、族群等认同投票”(黄俊英是标准在地、本省籍、本土化候选人),而忽略谢长廷在高雄留下的不错政绩、陈菊对于台湾民主的长期牺牲奉献,以及陈菊个人清廉形象与第一家庭的明显区隔。当台北主流媒体不断强调“与陈水扁切割才是反贪腐”时,投给陈菊的高雄浅绿乃至中间选民显然更相信:“谢长廷的政绩值得由陈菊延续”、“不论陈菊切不切割都不会贪腐”。这是部份高雄选民自动在第一家庭与陈菊之间所做的区隔,也是林义雄能够发挥临门一脚、陈菊能够惊险获胜的关键之一。 <br /><br /> 最后,如果不是大党吃小党的“弃保效应”明显发酵,大多数台联票源皆转移给民进党,陈菊很可能会反过来以些微差距败给黄俊英。就此而言,所谓民进党保皇派、改革派路线之争,以及效果难以评估的“走路工疑云”,都远不如大绿与小绿之间的“弃保效应”来得关键,很难就此简化认定“民进党保皇派获胜”。 <br /><br /> 在这层意义上,民进党选后当然没有不改革的理由。高雄浅绿与中间选民愿意再给民进党一次机会,显然是希望陈菊清廉自持、民进党浴火重生,而不是对陈水扁与其一家的信任投票(谢长廷在台北市长的得票成长亦可做如是观)。民进党如果沈醉在表面胜选氛氛中而不知深刻自省、加速改革,很可能会再度辜负选民寄托而在下次大选应验“钟摆理论”。 <br /><br /> 台北菁英容易低估南台湾选民的智慧,这其实是北部知识份子的傲慢。当部份学者已经喊出“重新认识高雄学”、“别再用过时观点看高雄”之际,台北菁英确实应该更加谦卑,重新省思高雄市长、市议员选举带来的多元内涵与意义。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