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失业率创新高或预示产业调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9 11:3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接踵而来的坏消息面前,美国失业率再创新高似乎并未引起太大的市场波动。然而失业率数字背后,不但标志着美国经济继续泥足深陷,也隐含着需要关注的产业调整的可能。
奥巴马不再谈年内复苏
美国劳工部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65万个,失业率上升至8.1%,为2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2007年12月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算起,美国就业人数总共减少440万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美国失业的增加表明美国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也不得不在痛苦的消化过程当中。产能过剩的调整必然带来失业不断增加。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承认,失业数据是“让人震惊的”。刺激经济计划是奥巴马拯救美国经济衰退的最重要措施,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经济刺激方案可望在未来两年内创造和保住约35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状况,该计划创造工作机会的速度可能根本无法与流失的速度相比。
今年2月的失业率数据还不是最令人震惊的。此前市场普遍预期该数据为8%,实际数据只略高了0.1%。劳工部同时公布的修正后的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非农就业人数数据显示了更为严重的下滑。修正后的去年12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超过68万人,为1949年以来最大降幅。1949年,一场特大罢工影响了近50万工人的就业状况。
一些经济学家警告,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失业状况还可能继续恶化,失业率未来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失业造成居民收入下降,从而进一步掣肘消费开支。这令已经遭受房价和其他资产价值下降打击的消费面临更大压力。而消费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前发表的“褐皮书”坦陈,自今年年初以来,美国经济仍在持续恶化,且恶化覆盖面相当广,只有食品和药品等少数行业例外。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失业率数据公布后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表示,不能保证美国经济在今年内开始复苏。他说,政府正竭尽所能,务求让经济在今年内恢复增长,但他同时表示,没有人拥有能看见未来的水晶球,从而拒绝预计经济会在什么时候开始反弹。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今年下半年是个观测美国经济是否见底、而不是反弹的时点。美国经济见底稳定后,去杠杆化的过程可能仍会持续,消费难以启动。美国经济70%靠需求,消费不稳定下来,经济很难走上复苏的道路。
孙立坚认为,失业率上升令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面临更大挑战。目前美国经济尚未摆脱流动性危机,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关注资金的使用方向,超越了目前最为紧迫的流动性问题,因此很难短期内奏效。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莫迪认为,经济刺激方案会对就业市场产生一些作用,“但不会改变(市场恶化的)基本状况”。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认为,美国经济今年陷入萧条的可能性有30%,他解释说经济降幅至少10%即意味着萧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布拉德·德朗则直言,美国需要一个规模更大的刺激经济计划。
美国经济转型?
“对美国失业问题不但要看总量,还要看结构。”孙立坚说。他认为,隐含在失业数字背后的美国产业转型非常令人关注。
根据劳工部发布的报告,2月份美国商品生产类行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均出现大幅下降,前者减少27.6万人,后者锐减37.5万人。其中制造类公司2月份就业人数减少168000人,自衰退以来总计减少就业人数130万人,占了全部440万失业人数的近30%。
沈明高认为,此次经济危机源于金融危机,但摧毁的是需求,需求危机带来了制造业危机。失业背后的产业调整是必然的,比如高杠杆率支持的活动没有新资金的支持就会萎缩,比如最先进入调整的房地产业。
如果新产业出现,其带来的就业增加可能会轻易超越传统产业的失业人数。孙立坚认为美国对新能源的重视、对排放标准环境标准的关心值得关注。新能源和环境技术可能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也可能令我国的相关出口产业因标准问题遭受打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06:06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