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之前,没有人会想到,南京市栖霞区辖区内一所普通的老厂区就是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春,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庇护了15000名南京难民。从半个多世纪的尘封中,翻开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这历史一页的正是戴袁支。
老教授遗志寻找“中国辛德勒”
戴袁支是中国青年报江苏记者站站长,2000年的一次偶然采访,拉开了他8年寻访“中国辛德勒”的过程。而寻找江南水泥厂难民营以及主持难民营的两位外籍人士,必须从南京大学历史系已故教授高兴祖的遗志说起。
2000年5月,高兴祖应邀赴丹麦进行文化交流。此次他前去丹麦,有一个重大的心愿就是寻找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主持者。在《拉贝日记》中,这位丹麦籍的“南京辛德勒”被称为“辛波”。高兴祖的寻找很快得到回应,在丹麦奥胡斯市,此前确实有一位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过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辛德贝格。
了解到高兴祖丹麦寻找“南京辛德勒”的行动之后,戴袁支赶到了位于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一名退休的工会副主席告知,他只知道有昆德和辛波,还曾在工厂俱乐部的茶几肚里看到辛波的一本相册,有2张照片后来在江东门纪念馆里见过。戴袁支断定,他说的昆德、辛波就是主持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两位外籍人士: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
2001年,高兴祖病逝。关于辛德贝格和卡尔·京特的寻访落在了戴袁支一个人身上。
基因学家协助找到辛德贝格
尽管在2000年就知道辛德贝格是丹麦奥胡斯市人,当地的报纸曾在1937年和1938年,多次利用辛德贝格给家乡的来信报道他的东方传奇。但相关的史料和证物都没有提供更详细的线索。
为了寻找辛德贝格的相关史料,戴袁支请不少朋友进行帮忙。中科院从事人类基因研究的专家杨焕明受戴袁支所托,在赴丹麦期间寻访到了辛德贝格的妹妹比藤夫人,然后在丹麦当地的报纸及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下,获得了比藤夫人的信任,向杨焕明提供了辛德贝格1938年从南京寄给家里的信及发表在丹麦报纸上的文章,还有一块南京难民送给辛德贝格的丝绸感谢状。
有关辛德贝格的寻访,随后获得重大突破。辛德贝格在美国的侄女玛丽安·安德森提供了重要线索,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奥斯汀分校的档案馆,找到了辛德贝格当年拍摄的相册,其中多张照片是首次发现,是当年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情况最真实可信的记录。
“辛德贝格是个富有冒险精神和强烈人道责任感的人。”戴袁支在多年来的寻找调查中,考据出了辛德贝格当年生活的种种情况。1937年27岁的辛德贝格为了救助被日军炸伤的儿童,曾驾驶摩托车强行通过日军关卡;1938年6月,辛德贝格在回丹麦的途中,进行了揭露日军暴行的宣讲,震惊西方。
友人帮忙找到拉贝日记中的“昆德”
在《拉贝日记》中,约翰拉贝曾经两次提到一位叫“昆德”的德国人,这个人就是和辛德贝格一起主持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德国人卡尔·京特博士。
戴袁支寻访卡尔·京特过程也和寻访辛德贝格的过程一样艰辛。2001年,戴袁支请他的朋友旅德华人金存桐先生帮忙寻找卡尔·京特。戴袁支其实对这样的寻找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德国有7000万人口,在这7000万人口中寻找一位已逝世的老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由于有时差,金存桐在夜里两点多给我打来电话,说卡尔·京特找到了。”戴袁支回忆起7年前的一幕,当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金存桐在德国开了一家旅行社,人际关系广博,他通过自己的客户,找到了1950年从中国回德国的卡尔·京特的夫人及卡尔·京特的侄女安尼塔·京特。京特的家人向金存桐提供了41张家庭照片,其中有多张是卡尔·京特在南京江南水泥厂的照片。戴袁支说,在此之前,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者,都不知道卡尔·京特长什么样。
高校学生下乡寻找曾被救助的难民
寻访到两位“南京辛德勒”之后,戴袁支发动南京的高校学生进行下乡调查,在浦口、栖霞、江宁、六合等地寻访曾经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呆过的南京人。“湖山村是我们调查中发现的最好的一个样本。”戴袁支告诉记者,在湖山村他们分别调查了23位村民,获得了21份证词。江苏省公证处作了义务公证,南京大学历史系随即收藏这些证词原件。湖山村的苏国宝老人当年全家在江南水泥厂避难,难民区曾不慎失火,他家及附近的难民棚遭殃。卡尔·京特和辛德贝格前来了解调查登记火灾情况,他的父母就将苏国宝报成孤儿,并让他到京特和辛德贝格那儿磕头作谢,两位外国人给了他家18公斤米,并各给了他一块银元。这些粮食及两块银元维持了全家近两个月的生活,也使得他们全家得以存活下来。“难民营是文明对抗野蛮、人道对抗兽性的地方。”戴袁支告诉记者,在侵华日军对南京人民肆意屠戮的同时,国际友人又在尽力庇护南京难民,这让日后的人们看到,即便是在整座城市陷入地狱的时候,仍有人性的光芒在闪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