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一、前言<br /><br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就在悄悄地谈论“中国崛起”,在大洋的另一边自然也也不甘寂寞,同唱一气。不仅能体现在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惊世之作《大国的兴衰》,更被解读在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br /><br />据国外媒体报道,2003年11月24日,**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由中国两位专家系统讲述15世纪以来世界上九个曾经和现存大国的兴衰史。中国高层要求各级党政部门都要学习这段历史,随后中国中央电视台近日推出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分析人士指出,这个片子同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争论的《河觞》一样,是在为某个重要会议后重启政治改革造势。<br /><br />何等的震撼!何等的刺激!<br /><br />二、《大国崛起》引发的火爆反映<br /><br />用9个小时来浓缩近500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变故的《大国崛起》凝结着中外一百多位学者、专家、前国家政要的学术智慧于一体,尤其是曝光了深藏不露的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们和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的专家们所代表的“中国精英对世界的认识”,更使得这部电视纪录片更具“魅力”!<br /><br />随便用google一搜,《大国崛起》的关联文献竟达2,840,000条之巨!中国的精英们纷纷撰文力挺此片。日本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汤重南说:“改革开放,就是要睁眼看世界。”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我想通过这样一个片子,来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西方国家在过去300年里边,是怎么发展成长起来的。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尤其在好多的认识上,我们能够达成一致的看法,这样的话,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才可以比较顺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说:“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题材,而且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片子,我的评价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是有深度有广度,大视角,大手笔,这样的一个讲历史的片子,同时它又非常有现实意义。”<br /><br />民间学者则对此片在不同程度上嗤之以鼻!集中表现在他们不认同影片中对西方国家崛起的那种牵强附会的因果关系。<br /><br />一位网友认为, 当年西方崛起而中国未能崛起的真正原因在《大国崛起》中被极力回避。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使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圈地运动、殖民掠夺、不平等海外贸易、奴隶贸易)是建立在使本国农民、殖民地人民、黑人成为牺牲品的基础之上的一场历史丑剧。不幸的是,这些事实却被作为资本主义崇拜者的、极力把资本主义描述为美好天堂的《大国崛起》制作人、编剧给刻意掩饰。<br /><br />另一位网友认为,这两年对主流, 对改革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大,主流们眼看着靠殖民崛起的路要走不下去了, 就又出来了一个《大国崛起》继续忽悠老百姓,试图让咱们相信继续走下去中国作为整个国家就可以崛起。<br /><br />还有的说,“主流经济学家”就要失宠了,新的历史学家有登场的趋势,看不出能高明到那里去。固然,“理论是灰色的”,但是,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指导一个大国的崛起,没有成熟的理论思维,依靠买办市侩式的智囊是不行的。是的,国家可以不问姓社姓资,但总得为中华民族强盛,如此“崛起”的思维方式,岂能“崛起”?!<br /><br />更有人说,《大国崛起》在讲述了许多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断章取义,试图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来揭示《大国崛起》奥秘,这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思想自由化、经济市场化、政治多元化、产权私有化、全球一体化是何等的相似!<br /><br />一个资深的网友说,编导们着墨最多的两个国家,一个是英国、一个是美国,“宪章”、呀、“公约”呀,几乎如数家珍,事无巨细。但是,起码有两件事编导们“理性”、地“痛苦”地舍掉了,其一,就是英国在鸦片战争前的四十年中,利用鸦片这种毒品共从中国掠夺去大约三、四亿两白银。二是美洲印地安人的遭遇。有人援引《THE NATIVE AMERICAN》的内容:“乔治·华盛顿:用印第安人的人皮可以制作出优质长统靴、托马斯·杰弗逊:美国必须灭绝印第安人、亚伯拉罕·林肯:每十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 <br /><br />还有人总结说,该片依旧是上世纪80年代的《河殇》样式,宏大到不着边际的地步,要用那么少量的文字来概括一个国家至少上百年的历史,其空疏可知;其次,依旧是《河殇》之病,知识陈旧到不学无术的水平。<br /><br />网上知名评论家黎阳认为, 有人说电视系列《大国崛起》有点象《河觞》。找到了剧本一看,岂止有点象,根本就是上下集、姐妹篇。《河觞》说的是中华文明如何如何“低劣”,“崛起”说的是西方文明如何如何“优越”。二者一唱一和,“珠联璧和”。<br /><br />三、《大国崛起》中国背景分析<br /><br />笔者认为,央视的《大国崛起》不管有没有更深的政治背景,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的路已经快要走不下去,历史需要中国把握住这关键的时机。<br /><br />1、中国的发展无法持续<br /><br />很多人都认为现代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但笔者认为这种乐观实在是缺乏根据。先不去较真什么样的国家才叫“崛起”,就连目前这种发展方式也无法持续。当前中国走的是“黑色发展之路”,这一战略是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最优先目标,是以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不仅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失业人口的增加和将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而且以相当于美国的3倍的污水排量和世界用水总量15.4%的耗水量也只创造了美国产值的1/8。<br /><br />更何况目前的污水排放量已经无法再承受,世界的水源也不可能净增。何以为继?<br /><br />2、揭开“中国制造”的外衣<br /><br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的话题,中国的精英们也不断地国际论坛中眉飞色舞地吹嘘自己有几个“世界第一”。实际上中国生产的玩具、鞋类和廉价电器,是因为高污染而从发达国家所转移。西方大国更是利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其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也由中国来提供,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家的,排出的污水和废气是中国的。外贸公司中70%多的都是外企;90%的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知识产权都是国外的;“中国制造”只是一个美丽的名词而已。仅举一例,2006年中国手机生产预计能达到3.8亿部,占全球手机产能的半壁江山。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董事长麦戈文却指出,一件在美国售价49美元的电子产品(包括手机)中国制造商只能赚到30美分,是零售商的 1/24,品牌人的 1/30 !<br /><br />由此可见,中国那漂亮的GDP、“中国制造”的美誉、每年的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那些纯粹是个别买办的红利,是皇帝的新衣!<br /><br />与普通的中国人和国家毫无关系!<br /><br />四、中国应该正视历史<br /><br />《大国崛起》用极为煽情的道白让人们相信:一场战争,一纸约定,甚至是某个英雄人物的一个临时决定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世界的格局。这种好莱坞式的英雄观反映了中国的精英们依然在浮躁的市井中沉溺,在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中一醉不起。<br /><br />现实中,非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条文与英国宪法也相差无几,菲律宾的制度甚至可以和美利坚合众国相比。。。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更没有正在享用大国崛起的宴席!两次战败的德国是近代战争史上最大的输家,不仅在历次战败后割地赔款,甚至连国家也数次被分割,但今天在世界的强国之中仍然有它的一席。至于身穿战袍、携带毒药走向战场的将军和国王,哪又能说明了什么?和崛起又有什么关系?!<br /><br />9个小时12集的政论片《大国崛起》终于像一个时装模特那样完成了最后一个亮相而走下了时装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大国崛起的秘密究竟是什么?<br /><br />从小学开始,笔者就受到这样一个教育: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除了让中国割去一块块土地,还让中国失去无数的白银,西方帝国主义的致富是建立在圈地运动、殖民掠夺之上的一种野蛮的游戏。从那以后,笔者的心里带着历史的沉重,用憎恨的眼光去打量着每一个憨态可掬的外国人。到今天笔者也认为这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但它毕竟不是历史的全部。事实上战后德国、日本的再度经济崛起与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毫无关系;历史上西方列强的崛起也与从中国抢来的白银更是风牛马不相及;美国也并非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才成为世界第一;卢沟桥抗日博物馆里的画像中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还涂着八一军徽;在1995年一个华裔女孩发现最能反映日本侵华暴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竟没有一本英文版的书籍。。。<br /><br />不能正视现实就是愚昧,不能正视历史就是自欺。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教育不能还原给人民一个真实的历史, 带有新思维观念的《大国崛起》也是一个浮躁的滑稽剧。<br /><br />因为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在于它的整个的国民素质。只有伟大的人民才会造就伟大的国家,才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拔地而起。<br /><br />这是铁一般的真理,为什么中国不敢正视?!<br /><br />五、意大利才是近代文明思想的诞生地<br /><br />照亮人类近代文明之路的既不是葡、西两国的地理大发现,也不是FaGuo的启蒙运动,更不是喜爱莎士比亚剧的英王伊丽莎白一世这只“老母鸡”, 而是14~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这只火炬!<br /><br />与中华文明相比,欧洲原本是一个愚昧的不化之地。被汉武帝赶到欧洲的匈奴曾在那里称雄长达一个世纪,东西罗马帝国从此衰落、灭亡,欧洲从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诞生在离欧洲中心不远的两河流域。《古兰经》首先对阿拉伯人进行道德价值的启蒙教育,“哪怕远到中国”就是穆罕默德的一句名句。从10世纪开始,阿拔斯王朝开始“百年翻译运动”,介绍其它民族关于天文、医学、语言、文学、法律、哲学、音乐、数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公元827年阿拉伯人征服的西西里岛,使它成为阿拉伯文化的基地[1],后来成为引发欧洲文艺复兴的起源地。</strong><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