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制衡的困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 17:5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均势自动生成论的重大缺陷(更一般地说, 是传统或流行的均势论的重大缺陷) , 提出了
一个在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和国际战略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的大问题, 那就是制衡的困
难, 或曰构造均势以阻止一个特别强大并意欲支配国际体系的国家的困难。这种困难大致存
在于两大层次上, 一是国际政治学一般所称的国际体系层次, 二是国家层次, 亦即被期望起
制衡作用的那类国家的有关国内状况。国际体系层次包含体系结构和国家间交往或关系这
两个分层, 前者一般指权势在国际体系内各国间的基本分布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标志国家
强弱之分(即各国在体系内不同的“权势位置”) 的权势等级构造, 后者按照主张将其单列为
一个分层的国际政治学家之一格林·施奈德的意见, 主要指定义国家间关系的诸形势, 例如
联合和结盟, 利益相符和利益冲突, 依赖和相互依赖等等, 它们是国家间更具体的相互作用
在其中进行的环境。③关于国际体系的这种分层次方法尤其适于分析制衡的困难。
从理论上说, 倘若国际体系内权势分布过于集中, 以至霸权追求国近乎占有压倒性的实
力优势, 那么其他国家单独或联合的制衡努力要行之有效, 无疑是困难甚或不可能的, 即使
它们有这么做的胆略。前面所说的拿破仑在1812 年侵俄失败以前过于强大, 便是多年无法
实现对法制衡的一大原因, 尽管拿破仑的武力还不到全欧一半。国际体系结构方面会促成制
衡困难的另一因素, 是多极格局。这里所说的多极格局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多极——权
势大致均衡地分布在好几个强国手中, 例如18 和19 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欧洲范围内的多极,
也包括几个次级强国同一两个超级强国并存, 而且它们之间的力量差距并未达到使体系可
以被认为单极或两极的地步。用肯尼思·瓦尔兹的话说, 在多极结构中“危险是分散的, 责任
不明确, 至关重要的利益的界定容易含糊不清⋯⋯当存在若干可能的敌手时, 难以取得行动
的一致。”①这里谈的是强国间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敌友区分殊非固定, 外部威胁来自多源,
安全问题形态各异, 其结果之一便是国际力量组合零散多变。虽然就上述第二类多极格局而
言, 这些情况不如在第一类中那么突出, 但它们毕竟多少也是存在的, 会起不利于制衡体系
内的超级强国或其他霸权追求国的作用。
这已经涉及到国家间交往或关系这一分层。不过在此层次上, 更引人注目者还是那可用
“公共财货”(pub lic goods) 理论② 来说明的构建反霸联盟的困难。对本文来说, 尤为重要的
是公共财货的供给途径和“无功受禄”(f ree ride) 这两个问题。理论上公共财货的供给途径
大致有三种: (1) 由政府提供, 并通过强制性的征税或征集来支付; (2) 由某个在其消费方面
有最大利益的消费者提供, 并承担其全部或大部费用; (3) 社会成员达成自愿的协议来提供
并为之支付。国际社会中, 均势(它保证国际政治多元和各国独立生存) 这一公共财货显然主
要须通过第三种途径来供给, 因为第一种途径与国际社会的根本属性之一——无国际政府
——相背, 第二种途径则实际上含有霸权存在的意味, 与均势本身相违。然而, 这第三种途径
最易受阻于无功受禄问题。均势作为一种提供给一国时必然也提供给其他国家(即非竞争性
消费) 的公共财货, 难免引起不为之努力而坐享其成的动机。③要维护或造就均势, 被期望起
制衡作用的各国必须发觉它们互相间就此同心协力, 要比各自同霸权或其追求国妥协相安
容易。但实际情况往往相反, 因为“获得对各国对危险而又多耗的‘制衡’任务的贡献, 包含着
明显的集体行动难题。试图‘无功受禄’当是典型做法, 而非通则的例外。”④倘若借用罗伯特
·凯沃汉和约瑟夫·奈伊关于相互依赖的政治含义的理论阐发, 便可在国家间交往或关系
层次上更进一步地说明构建反霸联盟的困难。这两位对相互依赖的权威研究者强调, 在甚为
多见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中, 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者难免就分配这种关系带来的利得和
代价进行讨价还价甚而冲突。“相互依赖产生的许多关键政治问题是围绕着那个传统的政治
问题的, 那就是‘谁得到什么?’”⑤在制衡霸权或其追求国方面相互依赖, 而且多半是不对称
地相互依赖的不同国家, 往往在合力制衡开始以前或其过程中难以达成分配制衡利得和代
价(特别是后者, 即反霸的内外风险和所耗资源) 的协议。若像不时发生的那样, 它们之间在
此问题上的利益或意向冲突无法调和, 几乎是有效制衡的唯一主要办法——合作反霸便不
能得到采用或维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7:59:31 | 只看该作者
制衡的困难还来自国家层次, 即在理论和实践中被期望起制衡作用的国家的国内状况。
鉴于有关的因果联系较为易解, 加上篇幅所限, 此处只作相当概要的说明。罗兹克兰斯及其
助手曾草草谈及这个一般被关于均势的理论考察所忽略的问题, 说“国内政治常常出来干扰
(制衡) , 阻碍国际行动或将其导入特定的意识形态渠道。若有国内支持传统朋友和反对宿敌
的情况, 国家政策就受到束缚。一国或许能易如反掌地同朋友结盟, 但同宿敌结盟就不那么
容易了。如果一国谋求增强军备, 就可能损害国内优先事项, 即使这有助于军火制造商。征
兵既给自由政权、也给专制政权带来麻烦; 为国防支出资源也可能在多元化社会内部国内群
体中间引起反对。”①可以将一国的制衡努力看成是就外部霸权威胁而对国际体系内既存权
势分布所作的一种干预, 如此便可借鉴我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参与决定对外干预之可行性
和成败的诸项国内因素, 它们主要同一国的干预能力和干预意愿有关。② 在制衡(即我们现
在谈论的那种干预) 能力方面, 首先涉及的是制衡的实有能力和潜力。若将本国的潜力误认
为实有能力, 就难免导致制衡努力失利; 若只看重实有能力而低估甚或忽视潜力, 则可能减
弱甚或缺乏制衡的决心。其次还有一国的总体能力和该国在具体的制衡中实际可用的能力,
后者必然只占前者的一部分, 并且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因而,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这
种比例越小, 该国面对的制衡困难就越大。最后, 一国的制衡能力问题还涉及短期能力同长
期能力的区别, 它关系到该国制衡能力的耐久性, 亦即能在多长期间承受所需的经济、财政、
军事、政治和外交代价。制衡的困难常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制衡能力不够经久。至于制衡的意
愿, 则既包括一国政府的制衡意愿, 也包括该国公众的制衡意愿。它既可以指奋起制衡的意
愿, 也可以指在制衡过程中坚持下去甚至将制衡努力升级的意愿。它涉及许多虚实相兼、非
常复杂的问题。倘若存在下述任一种常见的情况(实际上当然远不止这些) , 一国都会减弱甚
或缺乏制衡意愿: 政府和公众不很愿意或根本无意承担制衡的风险和代价; 他们过高估计这
代价或对制衡的必要认识不足; 他们过低估计本国或友国的制衡能力; 他们在制衡的道义和
法理依据方面思想混乱, 缺乏信心; ③公众情绪或舆论显著影响较大的国家; 国内经济衰退或萧条, 政局严重不稳, 或社会矛盾相对激化; 一国有关对外
事务的重要思想传统或历史经验倾向于规避、容忍或者“搭车”, 而非制衡。
关于国家层次上的因素可助成制衡困难的历史佐证比比皆是, 仅考察美国一国的历史,
就至少可以从1914 至1916 和1933 至1940 这两段时间里看到众多国内事态和状况, 它们
大有助于解释当时美国对欧洲乃至世界均势趋于倾覆所持的那种少有作为或几乎完全消极
无为的态势。在此, 我们仍然只浏览同前面已较多谈论的史例直接相关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
拿破仑战争中普奥俄三国制衡能力和意愿有重大影响的财政状况, 二是英国绥靖政策的基
本国内根源。自18 世纪中叶腓特烈大帝执政时起, 普鲁士的国力虽然大得益于集权努力和
王室专营为特征的财政改革, 但打起大规模战争来, 仍非依靠铸造劣币、劫掠弱邻和索求英
国补贴不可。对效率更低、权力更分散的奥地利来说,“支付战费之难, 难于上青天”。在俄国,
除进一步索取贫困的小农和欠发育的城镇中产阶级外,“筹款的希望无可乐观”。因此, 在拿
破仑战争中, 每当它们不是规避、屈从和支持FaGuo时, 它们便向英国索要巨额战费补贴, 以至
英国有时实在无力支付。①普奥俄三国财政如此拮据, 无疑严重限制了它们的制衡能力以及
制衡意愿。至于英国绥靖政策的基本国内根源, 则大致有三项: (1) 英国工商业相对衰落, 使
之越来越难以承担维护国际现状的经济和军事负担; (2) 和平至上、道德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国际关系理念盛行于英国社会,“现实政治”(Realpo lit ik) 和均势传统一落千丈; (3) 政治体
制民主化大大增进了一般将国内经济、社会福利问题远置于外交、防务问题之上的公众舆论
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并且同前一项根源一起, 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客们的取向。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的20 年里, 所有这些都发展到空前程度, 其中第二项更臻至绝后地步。②张伯
伦对德绥靖的首要原因就在于此。然而, 据保罗·肯尼迪的一项杰出研究③ 揭示, 广义的绥
靖(即“通过理性的谈判和妥协来承认和清除不满, 以此解决国际争执, 从而避免诉诸将是耗
费巨大、伤亡严重并可能非常危险的武力冲突。”④) 并非张伯伦英相任内所独有, 并非仅存
于一战后20 年, 而是19 世纪60 年代至二战爆发的70 余年内英国对外政策的一大传统, 甚
或主导模式。所以如此, 除大英帝国伸展过度, 根本无法抗拒其余新老列强的所有冲击外, 正
是主要由于上述三项国内因素。到本世纪30 年代, 特别是张伯伦执政后, 怯斗畏战达到登峰
造极地步, 一隅和平成了压倒一切的目标。由此, 英国出演了现代史上丑恶的一幕: 牺牲均
势, 出卖弱国, 以求满足实则急欲征服欧洲的霸权觊觎者希特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1 19:28:2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不错,只是希望下次发帖时能稍微编辑下,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1 20: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IRer 的帖子

是懒了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2:2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