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海啸波及到部分专业就业 高校开始积极应对编者按:“华尔街咳嗽,全世界感冒,中国也打起了喷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我们彼此相关”的今天,作为世界经贸大国的中国不会成为金融海啸中的“安全岛”,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但随着中国政府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重拳快速出击,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青年发展的不利影响预计也将控制在最低程度,同时还应该看到,危机中也会蕴含着发展的机遇。
本报从今天起将不定期推出“金融危机离我们有多远”专题系列报道,刊登来自一线的调查报告和相关突发事件报道,关注年轻人直面应对金融危机的勇气和责任,提供权威前瞻分析,敬请读者关注。
杨葳和刘梦(应本人要求化名)大学毕业前做梦也没想到,大洋彼岸的金融“9·11”会波及到自己。
他们现在挺郁闷的,因为他们被告知,原定于今年7月的入职时间被推迟了至少1年以上。而仅仅几个月前,他们非但没有郁闷,反而让其他同学艳羡不已,因为这两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的幸运儿,获得了入职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的机会,而这往往意味着拥有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和光明的前景。
但现在,随着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他们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的前途。而与他们同样担忧的,还有那些即将就业的数百万高校毕业生。
在此背景下,高校也开始积极应对。11月12日下午,北京大学举办了“当前金融危机与就业形势专题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在京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聚首共议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年前被录取,年后被推迟入职
杨葳即将供职的部门,是美国一家著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毕业前,公司把他的培训材料都寄来了,到香港的签证手续也办好了,但就在他毕业论文答辩的前一天,他却接到了公司的电话,说他的入职遇到麻烦,公司给他选择权:他可以不入职另觅他途,也可以推迟1年入职。
消息来得非常突然,杨葳一开始很诧异,慢慢地变得郁闷起来,以致整晚都睡不着。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知道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但没想到会影响到入职这样具体的事,在我印象中,历届学长都没有这样的先例”。
杨葳从2007年春开始计划去投资银行,为此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暑假过后,他终于获得了面试机会。过五关斩六将后,他于2007年10月被录取,“那时对于找工作来说相当早,但我对这个机会很满意,就没找别的了。”
然而,出乎意料地推迟入职,却让他很是担心了一把。他说,虽然公司表示明年可以入职,但万一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呢,万一公司像雷曼兄弟公司那样倒闭了呢?前景不明令他惴惴不安。
在刘梦看来,杨葳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她得到消息说,今年新入职的投资银行员工中,有人刚进去60天就被裁掉了。
所以,刘梦也为自己被推迟入职感到担忧。去年12月,她获得了欧洲一家投资银行的两年期合同,并于今年7月7日启程去伦敦参加培训。然而,在培训期间,她就听说公司今年在伦敦新招的员工将被推迟入职。8月中旬,在她刚刚结束5周的入职培训后也接到通知,面临像杨葳一样的选择。
“太突然了!”刘梦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她对这么晚通知很不高兴,“如果我在三四月份就知道的话,我对这一年会有个更好的规划,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充实这一年。”
但她也明白,这是因为市场变化过快所致,“其实很早就听说了金融风暴,但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后来市场会这样。甚至被推迟入职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行情会这么差。自从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糟糕了。现在,这个行业人人自危,因为裁员的消息到处都是。”
幸运的是,即使被推迟入职,他们仍然获得了公司提供的一大笔补偿金,数额为20万元人民币。
杨葳现在一边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一边等待入职。“公司承诺我们明年入职,我就等着吧,只能期待明年年中入职的时候经济复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