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核:一场关乎人类命运未来走向的世纪大博弈——国际篇 <br /><br />郭 王 <br /><br />不出各方所料,伊朗总统内贾德于8月31日高调答复不会中止铀浓缩计划,再次强调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拒绝把停止铀浓缩活动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此举使得联合国安理会1696号决议随即成了一纸虚文,亦意味着伊朗核问题进入了新一轮的外交博弈阶段。 <br /><br />联合国方面没有就此发表声明,但安南秘书长将于9月2日访问伊朗,在为期两天的访问中与伊朗官员讨论伊核问题和中东局势,此一事例恰正反映出伊核问题的高度敏感和联合国处理这一复杂问题时所面临的重大困难。美国总统布什8月31日说,伊朗为此将“承担后果”,美国不会允许伊朗研制核武器。但同时他又表示,美国将继续与其他国家一起来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核问题。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卡梅宁9月1日表示,俄方对此表示遗憾。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表示,在六国外长会晤得出结果之前,不宜讨论对伊制裁问题。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说,各方必须在遵守核不扩散条约并保障各国和平发展原子能权利的基础上解决伊朗核问题。欧盟高级代表索拉纳8月31日并未如期对伊朗的答复作出正式反应,仅决定继续与伊朗进行磋商。 <br /><br />从有关各方的“平静”反应来看,伊朗此次的强硬答复再度“轻松过关”,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然而,毫无疑问,这个“成果”标志着新一轮伊核战略博弈随即开始。 <br /><br />伊朗:立场明确 软硬兼施 <br /><br />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事实,即所谓伊核问题的实质是美伊两国的战略目标产生重大冲突从而导致尖锐对立的产物。1979年伊朗发生“霍梅尼革命”,规定伊斯兰教义为立国准则,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并打算建立一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中东,伊朗将通过“输出革命”成为整个穆斯林世界的领袖。亲美的巴列维国王下台后,伊朗摇身一变成为中东地区最强硬的反美国家之一,美国意图掌控中东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遭受重大挫折;同时伊朗也与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成为以色列的敌对国家。而自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新保守主义阵营大力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致力于打击包括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内的恐怖主义,将建立一个实行美式民主的“新中东”地区作为美国当前的外交重点政策。因此对于美伊两国而言,双方战略意图背道而驰,矛盾自然十分尖锐。在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以后,原有的区域战略平衡被打破,研制核武即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 <br /><br />众所周知,核武器是目前国际政治中最有效的战略威慑武器,发展核武器往往被弱势国家视为缩小与强势国家力量差距的最好手段,并且在事实上也可以约束强国使用军事力量的自由。也正因如此,从核武器诞生以来,核武国家之间尽管发生过很多矛盾与冲突,却没有发生过全面战争。在伊朗(还有朝鲜)看来,布什政府之所以敢于入侵伊拉克,正是因为美国确定伊拉克没有核武器和其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后,随即面临强大国防压力的伊朗谋求发展最具有心理威慑作用的核武器,就被认为是保护国家安全、阻遏美国入侵的“根本保障”。而伊朗拥有核武器这一点却正是一心要推翻伊朗现政权的美国所无法接受的,因此核计划即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另外,以色列向来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和伊朗的世仇宿敌,国际社会一直怀疑以色列拥有核武器(以色列对此不承认也没否认,并已拥有了三艘配备可携带核弹头的新型巡航导弹的德国造“海豚级”柴油动力潜艇),这也是伊朗意图发展核计划的一个主要原因。 <br /><br />在此一历史背景下,誓言“创建现代化、先进、强大的伊斯兰模范社会”的“草根平民”内贾德以高票数的压倒性优势击败“温和改革派”的拉夫桑贾尼赢得了伊朗总统竞选。为了顺应国内政治形势发展,亦为了区别于前任的有关政策,内贾德于今年1月重新启动了核计划,并将其作为凝聚民意、统一思想的政治工具,以及成为维护伊朗民族尊严、推行伊斯兰革命的强大保障。因此,我们可以明白,伊朗发展核计划的决心是坚定的,立场也是明确的。另一方面,由于《核不扩散条约》给予每个成员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也没有禁止成员国进行铀浓缩和分离活动,伊朗目前的核计划事实上并没有违反国际法。以强硬著称的内贾德政府若不能捍卫作为《不扩散核武条约》缔约国所拥有的权利,其政治信誉必将在国内大受影响。所以,围绕伊朗核问题的角力,实质上也是关系到伊朗国内政治走向的一次搏斗。 <br /><br />事实上,正是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伊朗从上世纪50年代即已开始了核能开发活动。1980年伊朗与美国断交后,美国转而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如果我们将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政策与针对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核武问题的态度加以比较,即可发现美国实施着四种完全不同的对外核政策:美国与并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印度签订民用核合作协议,事实承认了印度的有核国家地位,从根本上背弃了国际防止核扩散体制的基础;对于巴基斯坦,美国是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对于以色列,即使是证据确凿,结果是连个“以核问题”都不存在;而对于伊朗,则要坚决除之而后快。因此,只要美国不改变敌视伊朗的外交政策,不放弃颠覆伊朗政权的企图,不改变其在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多重标准,也就不可能打消伊朗追求核武器的政治动机。 <br /><br />8月19日,伊朗展开了代号为“佐尔法格哈打击”的军事演习,这是伊朗今年举行的第二次大规模军演。伊朗上次军演的重点是保卫波斯湾水道,演练封锁海湾的控制能力,而此次演习的重点则是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全民战争动员。此次演练规模遍及全国,而且不受时间限制,就是要检验伊朗军队在全国各个“战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制造一种全民皆兵、众志成城的气势。一些观察家认为,伊朗军演显然是要向美国“炫耀武力”,于此前的黎以冲突中,以色列并未能达成战胜或重创真主党的战略目标,反而使得真主党在黎南部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小伊朗”。伊朗方面则认为,此前的黎以冲突打破了“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伊斯兰世界的重大胜利。显示从巴勒斯坦到黎巴嫩再到叙利亚和伊朗,一条反美的“什叶派新月”轴心地带已经形成。伊朗于此时举行大规模军演,无疑是向世人表示,伊朗已做好了全面的战略准备,不论美国发动经济制裁还是军事打击,伊朗都将严阵以待;此外也提醒美国,伊朗不是伊拉克或阿富汗,充分显示伊朗具备与美国进行大规模军事较量的能力。当然,伊朗这次军演更是配合其核战略的重大举措,演习时间长短亦将随伊朗的外交需要而定。 <br /><br />内贾德政府在坚持强硬的原则立场的同时,另一方面亦采取了灵活多变、“有理有节”的外交政策。伊朗外交向来长于运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善于利用自身的地缘战略资源在各大国际势力之间周旋;在面对不同对象时手段有退有进,口径时松时紧,同时在不同节点上留下了谈判的“活口”,以为其核活动争取更多时间,求得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即连内贾德本人,又是写公开信给布什,又是要求与布什举行电视辩论,这些“倾情表演”一时间抢尽国际媒体的眼球。8月16日,伊朗外长穆塔基表示伊朗愿与欧盟国家就涉及伊朗核计划的所有问题进行商讨,其中也包括中止铀浓缩活动的问题。他说:“解决伊朗核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双方通过谈判使伊朗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也打消一些国家对伊朗核计划的疑虑”。8月22日,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拉里贾尼将长达21页的就六国方案答复书交给六国代表后表示,伊朗这次的答复是“全方面的”,为各方恢复谈判“铺平了道路”;同时伊朗已准备好就伊核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谈判”,并愿意以一个负责任国家的角色积极处理核问题争端。伊朗以非常专业的外交操作交出的这份“灰色”而“多面”的答复,显然是想化被动为主动,意图分化美欧阵营,同时尽力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瓦解美国推动的制裁攻势。 <br /><br />有趣的是,伊朗政府以及拥有广泛民意支持的内贾德总统的上述作为让中国人依稀看到了几分当年毛**主席应对美苏霸权时的勇气、胆识及谋略。归根到底,伊朗通过发展核技术所要达成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伊朗打造成中东的“地区强国”以及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同时也要让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认德黑兰的伊斯兰政权,以及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事实上,伊朗并不希望真的受到国际制裁,假如受到国际的经济或外交制裁,伊朗将会难以实现“地区强国”的战略目标。今后,相信伊朗仍将根据本国国际战略的定位和对中东地区形势的判断,继续沿用软硬两手策略(在当前已经占据主动的情况下,应采用软的一手为主)与美国展开战略周旋。 <br /><br />美以:无可奈何 软泡硬磨 <br /><br />由于伊朗在核问题上成功地实施了软硬两手策略,深感被玩弄的美国总统布什大为光火,将伊朗称为“更邪恶轴心国家”。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布什声称,仅仅用“邪恶”这个词,“已经不能真实地描述这些人(伊朗人)是多么邪恶了”。 面对伊朗拒绝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表态,美国方面下一步的应对措施不外是制裁与动武两项。 <br /><br />白宫官员表示,美国将组建一个独立联盟向伊朗施加制裁。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日前也表示,如果安理会无法就制裁伊朗问题达成一致,美国可能不通过安理会而单方面对伊朗进行制裁,日本、德国、FaGuo、英国将成为安理会之外独立联盟的基础。美国《洛杉矶时报》头版报道称,参加对伊朗实施制裁的联盟国家将冻结伊朗的资产,对伊朗实施贸易制裁。最初的制裁措施将针对伊朗政府,在目前阶段不会伤害伊朗人民。美国的提议将包括禁止伊朗领导层人员前往海外活动、冻结伊朗领导层人员的海外资产。根据美国反恐法律,美国可以对伊朗采取制裁措施,也可以制止载有导弹和与核生产有关材料的船只驶往伊朗。博尔顿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明确表示,美国将把重点放在金融贸易制裁方面,向日本和欧洲银行施加压力以要求它们不与伊朗做生意。美国财政部报告称,瑞士的联邦银行已经作出了断绝与伊朗关系的决定。 <br /><br />基本上,美国政府此次反应改变了以往奉行单边主义的狂妄,反而表现出理性多边主义的谨慎。首先,美国外交的强硬姿态往往是建立在其可信可行的武力威胁基础上。但伊朗的军事实力、人口优势以及地理因素,还有目前强烈呼吁和平、反对美国侵略的国际舆论均让美国难以确立现阶段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决心。据透露,五角大楼早就制定了对伊朗入侵或进行“点穴式打击”的行动计划,但沙盘推演的结果都达不到能够完全摧毁伊朗地下核设施的预定目标。而此前的黎以冲突也让美国认识到,单纯的空中军事打击对伊朗更难以奏效。同时,伊拉克战争的灾难性后果使得右翼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中心舞台上开始失势;并且布什政府目前无力也无心在国内中期选举之前再去捅另一个马蜂窝。尤为要命的是,若美国对伊动武,势必引发中东地区乃至全球范围新一波的恐怖袭击,极大地激化伊斯兰民众与西方国家的宗教及民族冲突,造成无从估量、难以收拾的全球性恐慌及动乱。因此,尽管布什对伊朗进行了严厉指责,但还是不得不表示要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