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董鼎山 布什的悲劇——專家分析即將滿期的總統心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1:3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幾個月來,美國傳媒專注於下屆總統競選情況的發展,把現任總統冷落了。過去七年餘來的布什總統政策把美國與世界現勢弄成一團糟,歷史學家當然不會忘記。多數時論家(除了一些極端保守派)都已把布什制定為美國有史以來政績最劣的總統,可是自信力極強的布什仍是大言不慚的把自己比為林肯或杜魯門(杜魯門雖因朝鮮戰爭而聲望大跌,後來則被歷史學家抬舉為美國偉大總統之一)。他也提及邱吉爾之名,更令人忍俊不禁。

    布什的兩屆總統任期既是如此引起人言嘖嘖,市上有關他的論集極多,來不及閱讀。近來我儘量找出時間來把兩本新書讀完,覺得頗有介紹價值。一是去年九月出版的R?德雷柏(Robert Draper)的《死不認錯》(Dead Certain),另一是今年一月問世的J?韋斯堡(Jacob Weisberg)的《布什悲劇》(The Bush Tragedy)。把這兩本書同時參讀,我們便可對這位總統的脾氣、性格、學識、對人對事態度以及最後的悲劇性終場有所認識。

    《死不認錯》,單是這個書名就一語道出了布什的頑固強硬性格。他自稱是個“決定者”(Decider),即是說任何政策都由他自作決定,決不後退,決不改念。問題是,他的執拗態度在外交與行政討論方面都不能產生順利結果。例如,他一聽信了副總統切尼的耳語,便不會改意。他並不在會議中討取多方不同意見。按例,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女士(現升任國務卿)應是總統最主要顧問,但是賴斯只是個亟欲取悅總統的應聲蟲,並不發生什麼大作用。布什是個永遠樂觀者,毫不關心外界批評。

    作者德雷柏曾任“德克薩斯月刊”主編,對布什在德州任州長時的情況極為熟悉,為了寫這本書,他曾採訪了二百餘名人士,包括切尼、賴斯、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前政治顧問卡爾?羅芙(Karl Rove)以及總統夫人羅拉。結果是一幅充滿自信、樂觀、對事絕對肯定的肖像。他很少自信自疑,一作重要決定,即從不因其他考慮而發生動搖。這樣的固執終而造成今日伊拉克戰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的局面。

    這幅肖像當然不是簇新的,歷年來市上已有好幾本如此描寫布什的書籍。但這本新書的特點是在給予讀者對總統一個密切熟悉的印象,特別是,他做政策決定的過程。他往往過份信賴親信顧問羅芙,常常造成後者與其他顧問之間的不和。此外,作為一個“決定者”,他的自信力也往往引起他的“健忘”。例如,伊戰初期勝利後最大失策是立即將薩達姆軍隊解散,無人治安,引起巴格達大亂。布什並不歸咎自己,說他沒有下過解散伊軍之令,把過失歸於當時的撫安特使布列默(Paul Bremer)。但是布列默取出一封總統贊許信為證,表明總統確曾批准此令。

    我不是指布什善於撒謊或誇張,可是有一些話卻難以令我這個喜愛讀書人置信。在某次採訪交談中,總統告诉採访者,那年他已閱讀了八十七部書。八十七部書!以總統事務的忙碌加上旅行,健身運動(他每日必做),接見外賓,早睡習慣(每晚九時必上床)等等,怎麼會有時間與心意來閱讀這麼多部書?

    德雷柏在書中道,到了二00六年四月,布什還是堅信薩達姆藏有大規模殺人武器,聯合國人員與美國自己的人員調查結果似尚未能去除布什這個迷信,他的固執甚至延及到他對部屬的期望:要求完全忠誠。他也不愛聽不好的消息或外界的批評。下屬不敢有忠言逆耳之舉,這就造成總統一有決定、顧問不敢疑問的現象。除了伊戰之外,另一例子是前年卡特林那大風暴造成數萬貧苦民眾死傷流離的悲劇。下屬未能將壞消息迅速呈報總統,而總統仍自以為是個果斷的“決定者”。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既是如此自負,布什就從不向白宮之外的專家討取意見,無論是外交、伊戰、內政、經濟諸方面。他對外界的反響採取漫不經意的態度,這更證實了他的倔強性格。“決定者”不一定是“負責者”,結果是將伊拉克的混亂局勢遺留給了下屆總統去收拾,所謂“屙屎不揩屁股”是也。

    德雷柏結束道,布什在他最後幾月當政期間,確已想到前程。他說他的願望是設立一個“自由學院”,邀請國外青年領袖前來學習民主。同時,他也半開玩笑似地說,白宮退休後可以賺些錢了。他說,作為前總統,出外演講,報酬不少,“我不知我爹賺了多少,大概每次五萬或七萬五千金吧”(按,克林頓總統在退休後的演講收費,每年可達數百萬金)。布什此言似乎泄露了他對自己父親、美國第四十一屆總統大布什的豔羨而小覷的複雜情緒。

    另一本韋斯堡新書《布什悲劇》主要是描述小布什生活中的各種關係:個人的、家庭的、宗教的、歷史的等等,而其中影響他的總統生涯最重要的是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由於大布什也當過總統,具有倔強性格的小布什便不免有意無意地要與父親作競爭,這種複雜的心理似需心理學大師佛洛德來作解析。小布什對大布什未能在海灣戰事中將薩達姆問題作最後解決,一向總覺不滿,因此在自己進入白宮後,乃一心一意要將薩達姆消滅,終而造成慘局不能收拾的場面。韋斯堡寫道:小布什的任性行動“結果將一齣家庭戲劇變化為一齣對他家庭、國家、世界都有損害的悲劇。”

    韋斯堡乃是互聯網上雜誌“Slate”總編輯,對華府內情非常熟悉,在此書中他指出,“小布什自幼即欲與父親競賽;他要與父親不同,要在各方面都超越父親的成就……他決定要向謹慎、穩健、著重實效的父親的政績挑戰;他的急躁、極端、固執的特性”影響了他的白宮行政,終而把他引入伊戰困境。韋斯堡有時把複雜父子關係似乎解釋得太簡單,他說小布什的亟欲挑動伊戰,乃是因為一種“潛意識的動機,要想完成父親所未結束的任務。”

    韋斯堡採用佛洛德術語,相信小布什有一種戀母情結(Oedipal)的心理,視父親為勁敵,同時他也要與親弟弟傑德(Jed)競爭。傑德曾任佛羅里達州州長,一向被父親目為更有出息的繼承人,而小布什在年輕時則不學無術,喜愛酗酒。在事業上沒有成就,不受父親器重。在這種心理壓迫下,小布什當選總統後便決意要想做出一些大事來。“糾正父親錯誤,可令父親對他拜服。”不料,他在伊拉克戰爭的行為反而造成不能脫身的僵局,而在戰爭發動前,他甚至不聽父親與父親老僚屬的忠告。

    老布什在當政時採取中庸立場;在政治上,他是中間偏右,甘願與民主黨合作。小布什則完全偏右,並與極端保守的基督教右派思想合為一體。基督教右派批評老布什的行政過分謹慎小心,而將小布什讚譽為“率直大膽”。事實是,大布什對政策作細心研討,小布什則沒有這種耐心與興趣;他是個“即刻的決定者,既不反顧,也不轉念”。
韋斯堡謂,小布什的親信羅芙與副總統切尼看透了總統這麼個情結,就把它利用來配合他們自己的政治方向;羅芙深知,“小布什一面對父親極為忠誠,但一面又要逃出父親陰影的籠罩”,而且他不想重複一九九二年父親競選敗于克林頓的恥辱。二000年小布什進入白宮後,這兩位權力奇大奸臣第一個欲望就是要長期保持共和黨的多數派地位。小布什當選德克薩斯州長時所持中間偏右立場,進白宮後被上述二奸臣推向極右,“因而把小布什轉變為尼克森以來最不得人心、最具分化的總統”。

    切尼富有政府經驗,曾在老布什任下當過國防部長,照理應是小布什最可靠親信。但是他自有主意,知道如何擺弄小布什來“與他父親的意見作對”。由於小布什生性急躁,沒有研讀政策細節的耐心,大權就由切尼操弄。切尼因而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具勢力的副總統,完全不聽或忽視異議者意見。羅芙的任務則是在黨的方面,盡力鞏固共和黨右派基礎,使切尼可以順利促進他在行政方面的權力而影響總統的外交政策。(國務卿賴斯從應聲蟲國家安全顧問升職後,則已慢慢地敢與切尼對抗,特別是在國防部長拉斯姆菲爾德卸職之後)。

    總而言之,新書《布什悲劇》主要不是在揭露布什行政錯處,而其實好似一件佛洛德的心理分析檔案,意在解析布什如何從一位中間偏右的穩健德州州長演化為一個分化全國民意的獨斷總統;如何從一個在競選時主張溫和外交政策、反對用武的候選人轉變為一個侵攻、佔領伊拉克而不能自脫的總統。

    歷史當會作最後判斷。我們可以期望二00九年將有大批討論小布什政績的新書出現。解剖小布什的思索過程已成為傳記作者們的時尚,且看去年已出幾本書籍的書名:《布什上臥榻》(Bush On the Couch),《布什的頭腦》(Bush’s Brain),我們便可察知時論家對這位總統思想過程的興趣。

    (二00八年二月十五日於紐約)

    董鼎山,著名學者、作家,現居美國紐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4:0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