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得知日本决定投降和苏军已对日宣战并大举“涌进”朝鲜半岛的消息后,8月10日深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在五角大楼举行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在朝鲜的受降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助理国务卿邓恩、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洛伊和海军部高级官员巴德等五人。会上,邓恩提出美国军队应赶到尽可能北面的地区去受降。但马歇尔的一位年轻参谋人员迪安·腊斯克上校指出,军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美国军队在苏军进入朝鲜北部地区之前抵达北部纵深地区有困难。这时,麦克洛伊便请腊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到第三休息室去,要求他们搞出“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又不致“被苏联拒绝”的界线。于是,三八线就这样在一次会议上,匆忙地由两位美国上校提出来了。(参见《美国对外关系》(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年,第6卷,华盛顿特区1969年版,第1039页;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据1969年英文版译),第302页;小克莱·布莱尔:《麦克阿瑟》,战士出版社1983年(据1977年英文版译),第315页;格登前引书,第9页。)
第四,苏联在接受三八线为界的方案时,也不是没有政治考虑的。的确,正如腊斯克估计的,按照当时的军事态势,苏联完全可以拒绝三八线,提出以三七线甚至更南面的一条线为军事受降分界线,而美国从实际出发也不得不接受这种修正方案。但是斯大林没有这样做,而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三八线的提议。这一点,不仅使当事人腊斯克和美国陆军部感到惊奇(《美国对外关系》,1945年,第6卷,第1039页。),而且也使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感到迷惑(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李庭植就曾撰文提出了这个问题。见李庭植:“斯大林为什么接受三八线?”载《东北亚研究杂志》(Why did Stalin agree for the 38th parallel?),1985年第4卷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