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精英执掌美国,对华是危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0:4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     



新精英集团可能会掌控美国
  据6月25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第30任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让儿子小卡尔文去烟草田中劳动。与他一同干活的农民知道了他的身份后,惊讶地说:“要是我爸爸是总统,我才不会在烟草田里干活呢!”小卡尔文说:“如果你爸爸是我爸爸,你会干的。”这是70多年前美国传统精英集团(主要指集中在东北部发展稳健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以及以前的一小批职业军人骨干)的状况。
  现在新精英集团的子女们更愿意在暑假到有名的媒体公司实习,而不是干体力活,或者去端盘子了。相比于今天的新精英集团(由各行各业有素养的中高级专业人士组成),传统精英们与普通美国人的接触更多,但是,当前他们对美国外交政策却失去了影响力。
  新精英集团是在二战后兴起的。当时,美国有1100万家庭净收入超过100万美元,这些家庭的子女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常到国外去游历,有非常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他们与其他没有那么多好机会的美国人差别很大。当前,这批新精英集团大约占全美人口的10%甚至15%,而不是占传统上参与外交政策人士的1%-2%。
  与传统精英集团不同的是,新精英们很少与非精英联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很多人都认为,下届总统候选人的奥巴马无疑属于新精英集团的成员。的确,新精英集团对于人权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他们心怀“天赋人权”的使命。据我所知,这让一些中国人担心,新精英掌权的美国会不会更危险,中美之间在人权、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会更激烈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觉得,新精英集团的崛起并不会从基本面上改变中美关系的态势。我们可能会看到未来的美国大谈特谈人权,也会对全球各个地区的人权改善表示欢迎。但是,他们也非常重视全球化。这些富裕的阶层也从全球化的进程中受益,他们也从各个国家买到便宜的产品。后者的经济获益会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因此,他们也希望用实用、现实的态度来发展中美关系。
  然而,对新精英集团的关注背后事实上是很重要的两个中美关系问题,一是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分歧真有那么大吗?二是中美的未来会怎样发展?
  中美的意识形态分歧有多大?
  许多人与我交谈时,都会谈到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非常大。但是,我觉得,随着我们深入去讨论这些差异,有些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了。我曾与许多中国官员、学者和老百姓交谈,他们对中国未来的描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们会谈到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中国的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未来中国政府的架构会越来越灵活、政府官员对改革成就会非常自豪,等等。
  当然,对国内对改革开放的步伐到底要有多快?如果不快的话,大家的代价会有多大?如果过快,会不会影响稳定,等等,中国还存在分歧。但是,无论如何,每个中国人都认为,改革开放要继续下去。这和美国人对中国的期望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这种改革开放的意愿像一条不可遏制的河水奔向大海那样,中国的水是从太平洋西岸汇入太平洋,而美国的水则从东岸汇入太平洋。
  我觉得,当前中国面临的繁重问题是,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让10多亿人带来新的生活。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取得这个成绩。如果中国人到美国去问,你们说中国人该怎么做?我想,美国政府,包括新精英们也没有任何答案。
  尽管我承认,长期来说,意识形态差距会给中美带来更大分歧。但是,总的来说,中美关系合作的力量要比破裂的力量大得多。你看看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这也是世界上最深刻、最深入的双边关系,加拿大80%出口都是到美国,加美边境有4000英里长,加美边境上没有一个驻军,一百多年来都是这样。但是,你打开加拿大报纸,成篇累牍地说加美关系的问题和分歧,但这不会妨碍加美关系持续、和平和深入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中美会因为贸易、意识形态、人权产生分歧,军事和安全也会有分歧,甚至体育、环保也有分歧,但无论怎么说,中美关系一定会不断发展。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美国和中国学者都同意我的看法。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中美最重要的不是去扩大这些分歧,而是应该从哪些分歧会导致相互误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这点上,美国需要自醒,中方也需要考虑。
中美会成为对手吗?
  现在,美中两国都在非常深刻地讨论两国关系的未来。两国都不乏有这样的观点,中美最终会成为竞争对手,或发生冲突;也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协调达到和谐。当然,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毕竟,两国都面临着不确定因素。所以,重要的是分析美国利益和中国利益的框架。通过对这两者之间的分析,去预测和设想两国关系向哪个方向发展。
  我觉得,两国利益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断言中美会成为对手,证据是不充分的。持这个观点的人,不断重复欧美上世纪初的经验。当时,德国崛起,英国是霸权国家。现在和当年很相似,中国是当年的德国,美国是当年的英国,所以,“1914年”来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有许多理由可以证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国当时是一个崛起的国家,但是,那个时候,欧洲其他的国家都在衰弱,俄罗斯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败给了日本,FaGuo也在法德战争中输了,奥匈帝国也面临着解体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崛起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并导致一战爆发。但是,看一下当前的亚洲。中国崛起,其它国家也没有衰弱。日本的发展虽然不再那么迅速,但影响力依然存在。印度人口多,发展同样迅速,还是有核国家。其它小国包括越南在内都在发展。所以,从亚洲当今情况看,中国崛起并没有给亚洲地区带来不稳定。在美国,有人建议要利用印度力量来遏制中国发展,我觉得,这是错的,也没有前途。印度一定不愿意充当美国的工具。根据我的理解,印度崛起并没有给美国带来遏制中国的机会。印度崛起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恰恰意味着,美国没有必要去遏制中国。因为中国更加融入亚洲。美国没有必要去反对或阻止中国发展,也没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打乱亚洲的发展轨道,相反,美国可以和各个国家打交道,最好的政策是“普惠阳光政策”,这对美国最有利。毕竟,美国更愿意与富有的国家做生意。随着亚洲崛起,亚洲经济更融入全球经济,以及国际制度和国际关系良性的发展,这最适合美国利益。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现实也是如此,中国许多学者朋友都告诉我,现在中美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在日本的学者朋友也告诉我,美日关系也不错。美印关系也比以前更深入了。同样,美国同印尼和越南的关系也非常好。布什总统在任期间,在亚洲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这在美国同其他地区的关系中,是看不到的。亚洲所有重要国家的关系都不断丰富发展,布什解决朝核问题也是通过多边主义来解决。我是民主党人,不想为布什说话,但这是事实。
  所以,中国崛起不会导致中美冲突,或中美敌对关系的产生,反而会带来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美国历史和美国几个世纪来的大战略以及亚洲的形势。中国希望未来是一个和谐的亚洲与和谐的世界。同样的问题问美国,答案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正在发展的中美伙伴关系是战略的关系,而不是权宜之计。尽管这不代表着没有分歧,就是夫妻也还要吵架,但是,由于中美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中美出现分歧和不同看法的概率与可能性会更大,然而,这些分歧不会影响中美整体关系的发展。▲作者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

本人是左派,但不是毛左。本人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向往社会民主主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11-12 10:41:10 | 只看该作者
奥巴马做过三年社工,这样一个人当然被环球时报所代表的一些中国人看做危险了
奥巴马:从最底层做起
2008-06-22  来源:新民周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有望冲击总统宝座的黑人政治家。

2007年1月,奥巴马宣布他将组织团队参加大选,他为自己的选战列出最基本的原则:从最底层做起。奥巴马说:“我们的竞选要像做生意一样运作。”而做生意,就是要把“顾客”当作上帝。在竞选活动早期,奥巴马就推出了他的“客户服务中心”,任何一个打进电话的支持者,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可以得到接线员的接待,而决不是冷冰冰的录音。

在每个州,奥巴马的竞选总部把通常被视为至宝的选民名单发放给志愿者,让他们利用笔记本电脑和大量的手机话费优惠时段,跟名单上的每一位选民与政治团体取得联系。“工具就摆在眼前,他们只是善于利用。”乔·崔皮说。他曾是前总统竞选人霍华德·迪安的顾问,迪安因为利用互联网而在2004年的竞选中表现不俗,“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把当年迪安的竞选比作(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那4年后的现在,我们正在见证阿波罗登月计划”。

甚至奥巴马本人也没有预料到网络会成为他的亲密战友。“通过利用互联网,无论是组织活动还是募集捐款,我们都有效地得到了草根阶级的支持,而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奥巴马说,“社区基层组织和互联网如此有力地拓展了我们的影响力,这也许是我在这次竞选中收获的最大惊喜。”

亚特兰大商人柯克·多恩布在过去16年里为民主党和该党候选人募集了数以百万计的竞选资金。而最近,他正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募集竞选资金:在奥巴马阵营的*会上出售3美元的钥匙圈和25美元的T恤衫。柯克在佐治亚州的一次*会上首次推销这类商品,大获成功。“我们的商品被抢购一空。”他说,“人们都在排队购买,真令人难以置信。”

在今年的每一场选举活动中,奥巴马团队都会设立一个出售小饰品的摊位。这些印有奥巴马口号的小玩意不仅仅是纪念品,同时也是一种“鱼饵”。每个购买徽章、帽子的顾客都会被登记为捐款者,而这项计划的真正目的,则在于建立当地支持者的完整通讯录。

与此同时,奥巴马也把更多时间用来争取平民支持者的资助。在宣布参加初选一个月后,奥巴马在肯塔基州首次尝试这种战略。3200张面值25美元的*会门票被迅速销售一空,更多人加入了“奥巴马后援团”的行列。来自路易斯维尔的互联网出版商马修·巴森策划了这项活动:“我们和传统募款方式的区别,就好比是打猎和耕作的区别。你种下一粒种子,然后就可以收获更多。”

奥巴马的出发点则稍有不同,他说:“我曾是一名社工,我坚信如果你要别人加入你的队伍,你就不能像卖肥皂一样向他们兜售未来,而是应该告诉他们:‘这是你们的事业,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然后他们才会有所回应,然后我们才能创造奇迹。”

在全美,几乎所有选区都有人自发组织奥巴马后援团。“我们的力量来自大地,我们必须依靠草根阶级。这一点我们一开始就很清楚。”竞选经理大卫·普洛夫说。奥巴马的草根战略使得他能够在通过党团会议决定党代表名额的州中势如破竹,而在这些州的胜利对他最终取得承诺代表数的绝对领先有着决定性意义。

奥巴马对于草根阶级的重视与他早年的社工经历息息相关。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后不久,奥巴马于19 85年来到芝加哥的底层社区,从事社区服务。24岁的奥巴马穿行在有着斑驳外墙的公寓楼和稀稀拉拉的草坪间,学到了对他来说最为受用的人生一课:关于政治、领袖和社会改革。奥巴马的妻子米切尔回忆道:“(奥巴马)在芝加哥做社工的日子绝不是一段寻常的履历,而是他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

1985年6月至1988年5月间,奥巴马加入了杰里·凯勒曼在芝加哥南郊创立的“社区发展计划”,任主任一职。3年里,他开着用2000美元购买的蓝色二手本田车,走遍了芝加哥南郊的大街小巷,组织了超过20项各类公益活动,希望能给社区带来改善。他挨家挨户地征求居民对社区的意见,和孩子们一起打棒球。他总是穿着休闲裤和衬衫,不打领带。他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居民的自家厨房、社区人行道和教堂中度过。

奥巴马的工作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认可。很多中老年妇女总送他刚出炉的小饼干,请他到家里吃晚饭,甚至把他介绍给自己未出嫁的女儿。一位名叫冯娜·罗伊德的七旬老人回忆道:“他太瘦了,我们总想把他喂胖。”奥巴马的勤奋和务实为他赢得了支持者,而这也正是他心目中合格总统的必需品质。

回首3年的社工经历,奥巴马说:“我在那里得到了真正的成长,我感到了一种使命感在召唤,我意识到,我的人生应当在服务大众中度过。”他补充道:“我在社区中受到了最有价值的教育,我学会如何倾听,如何树立一个共同的信念,如何号召不同的人为这个信念而奋斗。”
不混、不变、不离、不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1-12 10:41:11 | 只看该作者
做个预言:
奥巴马总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6 03:0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