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恐怖政治--美国人的忍耐还能持续多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0:2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8小时,地球的两边悲喜交加。太平洋的东岸,美国总统布什第二任期的就职典礼已经拉开序幕;太平洋的西岸,中国人正在为被绑架的同胞祈祷。更具讽刺意义的是,那位总统或许根本不知道,被绑架的8位中国公民和他不无关联。两起看似毫无瓜葛的事件,就在这样的时刻,以这样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如临大敌,“9·11”以后几乎所有的大型活动都是在刀光剑影中进行的。就在今天,1月20日,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将在华盛顿举行。为抵御可能的恐怖袭击,戒备程度史无前例。4000万美元的花费,让它显得更像军事演习。白宫建筑物上安装了防空导弹,国会大厦旁簇拥着携带自动武器的警员,华盛顿市内遍布放射与生化物质探测器,房顶埋伏着狙击手,整个美国似乎变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大兵营。



  在寂静中紧绷的神经



  据说2003全年在美国本土上只发生了两起疑似恐怖袭击事件,但无一人因此伤亡。事实上,“9·11”以后的三年中,作为恐怖袭击的首要目标,美国平民死亡人数却不到60人,而且都发生在海外。相比之下,俄罗斯、以色列和西班牙付出的牺牲分别达到约1500、350和200人。



  布什说过:“我们采取了攻势,打击海外恐怖分子,因此,我们不必在国内面对他们……我们必将取得胜利。”表面看,美国确实取得了胜利,但暂且不谈这一胜利的外部代价,只要深入这个兵营般国度的内部,就能看到统计数据上安宁的美国生活的另一面。



  “9·11”以来纽约的恐怖袭击警报始终处于第四级的橙色,纽约人已被迫适应了在阴影下的生活:乘飞机旅行,要接受严格的安全检查;开车过桥和穿过隧道,要耐心等待警方仔细的盘查和搜寻;众多的标志性建筑和关键公共设施也因为可能成为攻击目标而不断享受到“间歇性休假”。在摄像头、探测器的丛林里,在警惕的盯视和猛犬的狂嗅中,伺机而动的恐怖分子只好暂收锋芒,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也使和平居民终日惴惴不安。



  妇女这个社会群体首先拜倒在反恐大旗下。“9·11”以前,美国的家庭主妇把心思都花在督促孩子读书踢球上。但“9·11”后,这些“足球妈妈”一夜之间变成“安全妈妈”,一天到晚为家人的生命安全放心不下。只有17%的男人担心自己家人会成为恐怖袭击的受害者,但有这种担心的妇女达到53%。直到大选投票前,仍有47%的美国妇女盲目相信萨达姆直接卷入了“9·11”袭击,因此为了继续在恐怖威胁中求得平安,支持布什自然责无旁贷。反恐的迷信就这样从事实手里夺取了半壁江山。



  反恐压倒一切的国策带来的不仅是国民安全感的丧失,还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非理性疑虑。调查显示,现在仍有44%的受访民众认为应当限制穆斯林裔美国公民的行动自由,22%的人认为以种族划定潜在恐怖分子的做法可行,还有29%的人要求政府派出间*潜入穆斯林社区和团体,以便随时掌握他们的活动和资金来源。



  紧张不安的民众随后又发现,现在连水电公司也开始找他们的麻烦。“9·11”后身处安全前沿的市政服务企业为提高安保措施而花费了巨资,这些费用只能找民众一起分摊。布什这次就职典礼的安全花销,联邦政府竟史无前例地拒绝拨款,华盛顿市政府因而不得不从国土安全项目中抽出1190万美元补上亏空,当然这最终还是纳税人的负担。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冷静下来的民众逐渐发现,拉丹原来并非恐怖惟一来源,服务于安全大业的催费账单同样也会叫人冷汗透心。



  恐怖政治的代价



  继胡佛之后,布什是70多年来第一个任期内就业机会减少了的美国总统,但他依然官运亨通。这当中,恐怖威胁作为一张行之有效的动员令,为唤醒冷漠选民出门投票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恐怖渲染的后遗症状已开始显现。为弄清敌人会采用何种威胁方式,美国陆军成立了“红色特权办公室”,每天对公开新闻进行评估,找寻敌人可以从中获取的有用信息。一群学者成立了“疯狂科学家论坛”,提出各种奇怪的袭击美国的方式,包括往油井里扔炸药引发地震或是制造一种只攻击特定人群的病毒,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来预测敌人的行动。布什还宣称在危机期间可能暂时中断国内的GPS服务,以免被恐怖分子利用。



  这些骇人的论调加上反复无常的警报都对民众的精神造成刺激,有人因此变得冷漠,有人变得盲从,还有人变得歇斯底里,留下所谓“创伤后紧张综合征”。但民众无法从政府那里得到任何缓解紧张情绪的妙方,似乎政府的职责只是告诫人们提高警惕。2002年3月国土**部成立以来,警戒级别已至少被调整了12次。每次都是“据非常可靠的消息,基地将要来袭”,但每次也都神奇地化险为夷。在信息疲劳轰炸和结果万事大吉之间,政府已经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能让恐怖发生,也不能让恐怖远离,为了安全,舍我者谁?民众的精神健康在这里成为政治私利的牺牲品。



  原本可能成为布什滑铁卢的伊拉克战争,也得益于反恐至高无上的共识,以及政府一再有效的误导,反倒为总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今天民众依然盲从布什“伊拉克战争就是反恐战争”的言论,相信为使反恐战线远离身边,付出生命代价也是值得的。1000人的死限早已突破,但国内阵亡家属的哭号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打动大多数的美国国民。



  政府出台的以反恐为目的的移民措施换来的更是一片抱怨:美国商界不满,因为他们难以招聘到全球最好的人才;移民局不满,因为更多移民选择了偷渡;外国政府不满,有些国家已开始采取报复手段。但是基地组织很满意,他们的威胁收到了效果,对方的国民在失去耐心,严格的歧视性防范可能激发更多的中立者走到美国的对立面上,间接帮助恐怖分子建立了统一战线。拉丹动动嘴,美国人就忙断腿,如此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应对恐怖的代价还不止于此。为了安全牺牲人权,权力失衡与一党独*,政府重权与财政赤字,经贸审查与人员受限,这些现象的长远效应还远未充分表现出来。为阻断恐怖源头,“自由世界”的大门正越关越紧,但是不得其门而入的却不仅仅只是拉丹分子。当前对新移民的严格限制会在多大程度上削弱美国的发展后劲,国人对少数族裔的歧视与DIZHI会在多大程度上破坏美国引以为豪的民族构成,为了反恐可以为所欲为的观念会在多大程度上消耗美国辛苦积累的软实力,限制经贸金融自由流通会在多大程度上破坏美国的硬实力,这才是真正使人思之心惊的恐怖图景。反恐战争,打击了对手也伤害了自己。



  美式反恐,休止符何时弹起?



  “9·11”事件无疑是个分水岭。对美国而言,从恐怖袭击发生的那一刻起,这个国家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便注定要发生改变。不幸的是,在硝烟散后,他们抛弃了的是哥白尼精神,却固执地举起并不明智的托勒密大旗,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有人说美国正在滑向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只是对皇权的信仰转向了上帝。以“天赋使命”的名义,挥戈斩向“邪恶”势力,美国和中东一起陷入到了宗教狂热的厮杀中。在两种原教旨主义者的对决中,一方在痛苦里流血,一方在惊恐中流汗,可受害的永远都是和平居民。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爱尔兰共和军对她的谋杀未遂之后说:“记住,我们只需幸运一次,而你们必须次次走运。”当初的反恐名言如今却成了恐怖分子自己的座右铭。防御恐怖袭击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拉姆斯菲尔德问道:“我们每天抓捕或杀死的恐怖分子多于穆斯林学校和激进的神职人员招募和训练的恐怖分子的数量了吗?”答案显然是没有,因为“9·11”后恐怖袭击已遍地开花。布什又决心将恐怖分子“一网打尽”,但是原本并无威胁的伊拉克已经转变成培育恐怖分子的温床,给布什留下了反恐战争中的最大败笔,今天据称仅仅伊拉克的恐怖武装就达到20万人。



  反恐自虐的价值完全依赖于事实上的安全,一旦出现新的悲剧,不仅美式反恐模式将成众矢之的,而且国民还会开始怀疑,他们的国家有没有走火入魔,陷入一场自编自导的恐怖游戏?



  三年前,当人们的哀伤和同情还深埋在世贸中心的废墟中时,一句“今天,我们都是美国人”让全世界都与美国一起站到了反恐前沿。而今,当1300名美军官兵魂断异乡时,布什却只能在竞选演说中说“今天的美国和世界更加安全”。真的是更加安全吗?或许参加奥运的美国健儿感触最深。“你们不要在奥运村升国旗,不得随意外出,外出不能携带任何有美国标志的东西,遇到麻烦要一口咬定自己是欧洲人而不是美国人。”即使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总司令的就职盛典,同样也无法抹去恐怖的色彩。恐惧已经嵌入所有美国人的生活,使得他们在对安全的企盼中始终惴惴不安。在倾全国之力的悉心护卫下,总统当然是不会有事的,但在庆贺自己连任的再度辉煌时,现实已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在安全与恐怖的相互交织、迁延无尽中,美国人的忍耐还能持续多久,紧绷的安全还能显效几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26:5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替美国人操心---几十年前,世界上还有2/3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等着我们去解放的翻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1-12 10:26:53 | 只看该作者
活该!
民主 科学 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1-12 10:26:5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吃着糠的人对一个胖子忧心忡忡:你吃那么多胆固醇,不健康啊。
这样伟大的人格,真令人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1-12 10:26:55 | 只看该作者
为管理方便,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此文刊登于南方周末,作者是刘卫东(中国社科院美国所)
幸福生活=赚几个小钱+读几本经典+打几场网球 —————————————————— era_zhong@hotmail.com (只用来msn) QQ 2634324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1-12 10:26:57 | 只看该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吸血鬼 at 2005-3-22 12:23 AM:
一个吃着糠的人对一个胖子忧心忡忡:你吃那么多胆固醇,不健康啊。
这样伟大的人格,真令人感动。
同意
不过美国制造一艘核潜艇的钱够非洲所有孩子一年的学费

有些国家的武器便宜却是以多少军工企业的工人欠薪为代价

所以,真的希望这个世界能把钱用在人的幸福与和平上
不混、不变、不离、不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1-12 10:26:5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状态持续太久,美国可能被异化而更具有攻击性,民主也会遭到挑战
自由是勇敢者的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1-12 10:26:59 | 只看该作者
握手

Originally posted by 使徒鱼 at 2005-3-29 01:35 PM:
如果这状态持续太久,美国可能被异化而更具有攻击性,民主也会遭到挑战
对,我也是你这观点
不混、不变、不离、不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使徒鱼 at 2005-3-29 13:35:
如果这状态持续太久,美国可能被异化而更具有攻击性,民主也会遭到挑战
你在燕南的唯有此句我同意你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1-12 10:27: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支持,美国其实面临的挑战正在加剧他们的攻击性,大西洋关系带有竞争对手的意思,而恐怖主义挑战民主,中国长远看是美国最大劲敌,俄罗丝不能轻视,可以说美国的民主是战争民主,而且对于人性本身来说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欧洲或台湾的那种自由氛围在美国有可能会受到威胁
自由是勇敢者的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4 23:2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