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东方主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0:2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西方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并呈现两足鼎立的东方主流文化元素
----------汉服,旗袍,与现代西方服饰理念观察考

              作者:易舟山   E_mail:
                (注明:某些观念是自己研究之下得出的,首次公布)

一.汉服流失的历史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也是汉民族的重要文化,存在了几千年,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到今天,她的发展与沦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历史原因,明朝末年,汉族封建帝王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满族封建王廷取而代之。由于,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必然要采取一些软化手段甚至暴力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剃发易服”民族政策。剃发易服,是指明末清初满族封建统治者用暴力手段逼迫全国汉族人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装的民族政策。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清朝由居于当时的中国东北的满族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随后颁发“剃发令”,引起汉人强烈反抗,不得不暂缓施行。次年清兵进军江南,再度颁发严厉的“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满族封建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即是清军血腥镇压汉人反抗“剃发易服”的两大历史事件。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满清封建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原因主要是害怕剪去鞭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畱头不畱发,畱法不畱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深。
“剃发易服”是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针对当时各地汉人的抗争此起彼伏的情况,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
     总之,对于汉服的影响最为重要的事件,就是清王廷统治层采取的“剃发易服”民族政策。因为这直接致使汉服从此流失。另外,对于诸如“文字狱”等也对传承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服文化内涵与现代西方服饰文化内涵

   汉服的历史与汉族的历史同样久远,因为她基本见证并承载了汉民族的所有文化精华,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受到黄帝影响,通过他自身认识,他相信万物的自有的规律,认为“道”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宗旨。后来的儒学,墨学,法学等都首先承认了这点。这种出发点与西方的哲学内涵有相同点,同样认为世界的规律性。但以后的方向就不是很一样,道家学派认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争风吃醋是最好的,所以,老子有无为之说,实际上是无为中有为。道家学派一直就是各个后来学派认为的包含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状态,可惜,道的观念也被一些古代方士利用,改编成为宗教文化----道教。而西方学派认为事物是可以研究的,就希望通过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利用和改造事物,比如产生量子物理理论等,因为他首先注重研究外在事物本身的结构,运动规律,最后想法如何让人去控制这种规律。但这种的结果,就是致使环境恶化,金钱至上,物质享受居高临下,社会气氛恶化,人的更加兽性—(掠夺,过度暴力等),性的恶化以及变态,原*子DAN等毁灭性武器的诞生等等。后者产生了近代文明;而前者产生了人的修养修性学说,人类或社会存在的最佳方式。最近,杨振宁先生对于周易的评论,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忽略了一点,汉文化是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的,汉文化不仅保留了一种最基本的元素作为主旨,同时也注意吸收外来其他东方文化甚至少些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更注重是处理世界,各有薄弱与优长之处。从这一点上说,汉服作为东方主流文化的载体,与作为西方主流文化载体的现代西方服饰理念也是各有薄弱和优长之处。西方的在于线条,事物本身。而东方主流文化在于人的性格,气质,精神,与修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人的和谐,飘逸,舒适,协调共存。西方对服饰的线条说强调的是人的特征,比如人体曲线的强调,与性文化密切相关,这样就忽略了人的自身修养文化。不过,东方的文化元素里面对于外物性的考虑是相比之下要薄弱些。所以,汉文化可以称为内文化,属于以内在蕴涵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西方文化可以称为外文化,属于以物质本身外在价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这是从人的认识与发展观来说的。
作为东方主流文化代表的汉服与作为西方主流文化代表的现代服饰各有千秋,各有薄弱环节,不可代替。

三.现代社会对汉服的误区
    现代古装剧,以港台的为最多,汉服在其中的价值,其实已经多少有些淡化了,现代的风格一般是采用无厘头,滑稽,杂俗,甚至宗教文化以及其它特超现实幻想等。从这点上说,汉服应该是作为一种娱乐的陪衬而已。加上现代人在电视剧中对汉服的过分改造或者过多的将各种杂七杂八的文化的混杂,汉服更是弱化了她的文化气息和人们对她的理解。
    虽然这种杂耍方式的古装剧在现代社会泛滥,但还是存在一些历史客观描述的“近正剧”,为什么加上个“近”呢,因为我们也只能隐约感受到那种文化的熏陶而已。
现代人对潮流的追求所形成的现代习性,似乎对“古”这个词有点偏颇,因为认为“古”就有“旧”的意思,似乎“旧”的东西就应该抛弃,但实际上“古”并不是“旧”,因为“旧”是一种很世俗化的概念,“旧”的东西我们确实很多要改变和抛弃,顶多就是给予“留恋”“怀念” 。而“古”是带有一种历史,一种可以值得发现和传承的历史,她更多的应该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近而仔细推敲,严谨处理,而不是泛泛化。对于汉服,这是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汉服消失的历史,仅仅几百年而已,历史学家划出了古代,近代,现代的界限,现代只有几十年,近代也最多只有百来年而已,但古代历史就有几千年,甚至更久。如此迅速的消失一是国内政治政策的结果,二是西方主流文化的涌入。尽管在民国初年有过恢复汉服的倡导呢。
汉服,如果仅仅把她当作一件普通的衣服,我觉得那就没有必要去大肆提倡,正因为她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很好的文化载体,一种使得汉民族在地球上存在过的最为直接见证的活文物。
在当今国家社会里,中国56个民族,只有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
四.旗袍与西方服饰理念

   清末民国初期,旗袍有了发展,不再是单纯的“布筒子”,她引入了西方曲线说的概念,使得人体曲线美更家突出了,旗袍的这种风格是满族服饰和西方曲线理念的融合,成为了一直到今天很多汉人的基本认同的服饰。旗袍在东方主流文化元素的承载上变弱了,东方主流文化的亲身体验机会随之流失。

五.未来观察
   如果仅仅是以物质外在价值为根本的衡量标准的话,我想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那种纯物质文明的话,必然将面临人类的何去何从,人类的兴衰与灭亡的可能。最终,西方文明将以求助于东方文明来加以弥补。

六.总结
   
     总之,汉服,作为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历史的,人文的内涵都是不可忽视的,她绝对可以算的上东方的主流文化代表,在今天,她应该是作为活文物来对待,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来对待,汉服不仅没有让自己的基本文化元素丢失,而且更多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众多的其它文化特征,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今天我们应该珍惜的。汉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相信在未来,文化将吸取西方的大量优秀的地方,保留自己的特有的元素,来壮大自己,形成从内到外的文化----现代汉文化。汉服也就起到承前启后,现代汉文化载体的作用。
道可道,非常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10-16 04:2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