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商报:中国已被美日逼到悬崖边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0: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咄咄逼人频出难题 借美日安保协议跳到台前 中国已被逼到悬崖边上
19日,美国和日本在一份联合协议中首次宣布,美日两国都将对台湾的安全表示关注。分析指出,从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之争到美日发表涉及台海的联合声明,日本一系列做法正在逐步表明日本政府对中国的‘对抗’政策,而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日本自感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空间、海洋资源及领海边界等方面面临威胁及不满足于单纯的经济大国地位,希望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等因素,是这次日本一反常态走到台前的原因。亦有网友撰文回顾2004年中日走过的不平静的一年,从历史问题、政经关系、民间情绪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中日关系非但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反而有越闹越僵的趋势,2005年,中日双方都不会让步,将走向强硬对抗强硬。文中某些观点虽有失偏颇值得商榷,但文章值得一读。商报综合报道
历史问题:中国已无路可退
日本有个说法叫做‘中国一直在打历史牌,纠住历史不放,压制日本,日本已经感到厌烦等等。’公正地说,中国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是积极的、大度的。50年代,毛**一句‘一个不杀’,让那些沾满了中国人鲜血的战犯,得以重新做人;中国民间的老百姓,认为‘孩子是无辜的’收养了日本在华的遗弃孤儿;中日建交,中国主动放弃对日本政府的赔偿等等,这种眼光长远、胸襟广阔的决定,足以说明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诚意。当前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另一个是历史翻案问题,比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等等。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早已作出结论,日本有些人心存不满,不断在历史问题上做文章,发表美化侵略的言论,以此煽动日本社会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以,根本不是什么中国打‘历史牌’压日本,而是日本人打‘历史牌’,中国不得不予以回应。中国已经在历史问题上作出了最大程度的忍让,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中国已经被逼到悬崖边上,在‘参拜’‘教科书’这种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如果中国有所动摇,不仅是对被日本杀害的3500万亡魂的亵渎,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
政经关系:不敢苟同政冷经凉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推算,中日贸易2004年有望冲击新高,但增速有所放缓,日本将被欧盟和美国超过,位居第三。因此,有种说法,认为中日关系有转向政冷经凉的可能,但这种说法并没有道理。2000年至2003年的4年中,中日贸易确实有所放缓。但是,此消彼长,中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发展的速度在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的下降,只说明中国对日贸易的依赖程度在减轻。从日本国内看,1990年以来,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日本经济进入了持续十年的衰退期。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企业不得不将生产线向外迁移,中国是它们的首选之地。从中国国内情况看,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消失,中国庞大廉价的人力资源,是吸引日本企业的最佳利器,同样,日本企业也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据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供的数据,‘中国特需’对日本GNP的拉动至少在1%。因此,中日贸易增长速度的放缓,只是短期之内的波动,并非一个趋势,中日之间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左右的,日本财界不会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他们仍然长期看好中国。
日本入常:中国可以说不
对日本入常,中国应该坚决说不!日本入常,对中国肯定有害无利,日本进入常任理事国必然对中国构成新的威胁和挑战。加入常任的国家必须拥有正常的军队,要入常,日本就要修改国内的和平宪法,日本的军费开支已达3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一旦修宪成功,日本将不再限制自卫队规模并且可以随便增加军费,日本将成为一个正常的军事大国,将对中国乃至世界构成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联合国是在二战胜利后成立的,其初衷就是要防止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维护世界和平。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是国际公认的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非常巨大,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叫嚣要修改和平宪法,这样一个随时都可能成为军国主义的国家,谁能放心的让他进入联合国做常任?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张否决票可以粉碎日本的所有努力。但也有人担心,如果用这张否决票,直接后果就是强烈刺激日本,日本的战略矛头将直接指向中国。但目前的情况是,即使中国在入常问题上不刺激日本,日本国内已经视中国为威胁。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支持日本不会得到任何利益。日本也不会拿任何条件来跟中国在入常问题上做交换,对日本入常,中国要坚决说不!
民间关系:情绪剧烈对立
2004年12月18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显示,回答‘对中国感到亲近’的日本人较去年进行的上一次调查减少了10.3个百分点,下降到37.6%,是自1975年此项调查开始以来最低的一次。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显示,对日本不抱有亲近感的中国人达到了53%。中国人反日、日本人厌中,这种民间情绪剧烈对立的背后,实际上是中日两国国家关系恶化在民间的反映。中国政府当前采取的是低姿态的务实外交,因此中国政府并不想把中日关系搞僵,中国对日本的姿态一直是温和的,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兴起,引发日本统治集团对外策略的变化。现在日本外务省的官员中,想搞好中日关系的亲中派者已居劣势,被大量从本部‘外放’出去,离开了日本外务省的决策核心。与亲中派失势相反,日本鹰派政治人物如鱼得水,他们也是尽其所能,不断攻击、丑化中国。日本媒体以一种极其扭曲的心态报道中国,从前几年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近年来故意夸大中国人在日犯罪。日本民间的右翼更为猖獗。日本右翼分子的人数已经达到12.5万人,接近二战巅峰时期的13.3万。右翼团体已达900个,在日本首都东京,就有右翼团体350个,8万人。在政治人物、右翼分子、日本媒体的轮番攻击、炒作下,普通日本民众对中国人的印象急剧恶化,7成日本人对中国感到不亲近,也就不足为奇了。整个日本社会正在陷入右倾之中,受此刺激,中国的反日情绪不断被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05中日关系:强硬对抗强硬
在日本看来,中国的崛起无疑损害了日本在亚洲的主导地位,由于小泉内阁坚持对华强硬路线,强化日美同盟,遏制中国。因此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不可能出现让步,在历史问题上,中国已经无路可退。日本以强硬态度,必将刺激中国以更加强硬态度对抗。回顾2004年,中国政府在中日关系上已逐渐改变以往中庸的做法,强硬起来。2003年11月,日美联合海面演习结束以后,一艘中国的035常规动力潜艇自东向西浮出水面,升起国旗通过日本大隅海峡,这给了号称世界反潜第二的日本海军一记响亮的耳光;2004年3月,7位**人士登陆钓鱼岛,虽然是纯粹的民间行动,但是他们能够租船成行,很说明官方的立场,在中国外交部的强硬谴责声中,日本方面不敢对其加以起诉立即遣返;2004年5月,胡Jintao主席拜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开创了国家领导人拜祭的先例;2004年7月14日,日本派勘测船到单方面划定的专属经济区区界进行勘探,中国出动军舰拦截日本勘测船,维护东海主权;2004年11月,中国核潜艇再次光临日本领海,日方发现时,中国潜艇已经在回家路上。2004年11月22日胡Jintao在智利会见小泉时,一改往日委婉的姿态,直接告诫小泉纯一郎:‘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在整个日本社会右倾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及时采取了强硬态度。小泉数度提出访华要求均遭拒绝,这不仅是为了抗议小泉的参拜行为,更是表明中国政府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一种强硬态度。在2004年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中国政府的态度不断强硬的情况下,日本方面感到了巨大压力。日本民主党、、共产党、公明党等其他党派对小泉的对华政策大加批评。日本企业对日本政府的做法纷纷表示不满,日本企业界担心‘政冷’拖了‘经热’的后腿。展望2005年,中日之间的强硬对抗,仍将继续。以小泉偏执的性格,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不可能出现改变。台湾问题是中国最大利益所在,而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纵容和支持‘台独’暧昧态度,给已经恶化的中日关系火上浇油。东海大陆架的争夺,事关中国命脉,中国不会对自己的资源生命线拱手相让。围绕东海能源开发问题,日本还会继续与中国纠缠下去。日本也在2005年面临修宪、入常等问题。2005年中日关系必将进一步恶化,两国部分民众之间相互反感的情绪化倾向必有所增强。
   TOP



文曲星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2-27 23:05   
中国领导人应该每年去几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通过CCTV向全球直播。
"2004年5月,胡Jintao主席拜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开创了国家领导人拜祭的先例"
强国三步骤:12年免费义务教育+创立龙信华亿教育基金、地方官员直选+省部级官员任命、土地私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10-19 01:4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