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周论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09:5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周论集,原创HanJL



被扭曲的中国形象


在北京,我看到中国的形象就是旗袍马褂、京剧脸谱,还有长城。很多外国人也是这么认为。这种中国形象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同意。旗袍马褂是满族的服装,而中国有56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服装岂能代表中国?
京剧是中国一个极为普通的一个剧种,其戏迷人数恐怕还没有豫剧、越剧、川剧多,这样的剧种,在中国不下百种。凭什么京剧就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化?
长城更是中国的屈辱。一座大墙,不过长点而已。封建统治者不顾人们死活,修下了这座军事意义不大的墙,该是检讨的时候了。
为什么中国的形象被扭曲,为什么主流媒体传播出去的中国形象中国人不认可?因为人们的意愿不在主流媒体考虑之列。人们说好不行,要外国人说好、政府说好才是好。
我看《渴望》、《平凡的世界》好,比《英雄》好。《渴望》没有拿什么国际大奖,但没有关系。老百姓说好,就比拿一百个国际大奖还要好。关键是:你为谁服务呢?是为洋大人服务,还是为老百姓服务?
京剧很吵闹,稀奇古怪的脸谱更是倒人的胃口,远远没有越剧好看。外国人拿个京剧脸谱,挂几个红灯笼就以为是中国文化,让老百姓好笑。笑后会猛然觉得什么是中国,越剧是不是中国,豫剧是不是中国。混淆了中国人的国家认同。
任何一个小群体都不能自我标榜代表中国,政府更不能为这个小群体撑腰打气。
普通话要说,但方言也很重要。电视上能讲普通话,但讲河南话、四川话又有何妨?为什么不能有方言电视台?为什么不能有方言电影?粤语电影大家能接受嘛。





工业化能够跨越吗?

有人说,中国可以跨越工业化直接进入信息社会。这实在荒唐。人首先要实实在在的产品,满足吃饭穿衣的需求,才可能搞信息产业。我们信息产业难以于发达国家相比,深层原因是第一、第二产业太薄弱,我们需要太多的人和资源去生产粮食、衣服等生存品,不可能投入更多资源搞信息产业。在实现工业化,提高生产效率之后,才可能将人力解放出来去搞供人们娱乐的第三产业。






公平是一切的根本

公平和效率是几年前激烈争论的问题。结论是要公平和效率兼顾,言外之意,好像公平和效率有点冲突。今日,认真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事实表明,公平不仅是效率的根本,更是一切的根本。公平就是法律的灵魂,就是人的良心、社会的良心,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保证。
改革之后,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也就是不公平的现象。老百姓对此有意见。但有人就出来,让老百姓认清“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说来说去,就为了一个意思:社会是有点不公平,但咱们这是为了提高效率嘛。
但是,不公平的社会必然没有效率。
从人的主观来说,一个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人,会有积极性吗?他不仅不会积极工作,还会寻找机会搞破坏。他委屈的心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平的敌视。这种敌视和对不公平制度的蓄意挑战不仅不是罪恶,相反,还是任何一个有良心人的美德。这种敌视,恰恰说明他是一个血性汉子,他的所作所为也能得到民众的肯定和仰慕。你看看《水浒传》就知道了,梁山好汉因用暴力挑战不公平的社会得到了人们万世敬仰。如果某个人对不公平无动于衷,我们就要怀疑他的道德和精神了——他一定压迫民众的恶魔或帮凶。人人得而诛之。
不公平的社会,也就是视暴力和破坏为合理的社会。无论对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而言,都是如此。被压迫者用暴力和破坏寻找公平和正义(因为,和平的公平诉求渠道已经被堵死了),压迫者用暴力和破坏维持不公平。这样的社会能有什么效率可言?我们看到,历史上中国王朝强盛时,都是相对公平的时期,不公平了,王朝就到了末期。
从人的自身而言,崇尚公平、保证公平是人的美德。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人,都对不公平有天生的反感。比如,对中国城乡割裂的户籍制度,受益者会和受害者一样摇头叹息:这是不公平的。受益者的道德很少能高尚到站出来反对使自己受益的制度,但他的道德能让他为这种不公平的制度感到不安,其中还有对这个社会的些许失望。
公平和正义更是整个人类的普遍标准,一个对人民不公平的国家或许能让他国畏惧,但永远得不到国际上的尊重。
但我担心中国或许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对不公平处之泰然的人。他们公然歌颂不公平,枪炮是同他们讲道理的唯一有效方式。他们的出现抹煞了通过和平诉求解决不公平问题的一线希望。如果真是如此,诚为华夏之灾。
不公平制造了、反映了族群的割裂,降低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不公平的制度将国人分成你们和我们,彼此不愿交流,更谈不上情感上的爱。




关于李阳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分析


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在社会上,尤其是大学校园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很多人买他的《疯狂英语》;清晨的校园,常能听到声嘶力竭的诵读声。
李阳是个有志气的青年。他的英语原本很差,差得令人绝望。换别人,早就彻底放弃了。而他不!这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压力,读过大学的都知道英语的重要性,如果过不了四级,就拿不到学位,甚至拿不到毕业证;另一方面也说明,李阳的脾气很倔。他起早贪黑地学英语,不仅过了四级,还发了财,成了名人。
他的英语本来很差,仅仅一个“四级”,就要他起早贪黑地学;这说明李阳心中根本就不喜欢英语,更无学英语的天赋。在社会压力下,他不仅不得不学,还自觉把英语当作挑战自我、证明自我的工具。这在以后他的演讲中更清晰了。他自称人生激励大师,对着天空大叫:我相信,我能行;英语成了标杆,成了超越自我的证书。英语到底对他有没有用,是否值得花这么多精力学,统统不在考虑之列。
为什么是英语,而非数学或专业课成了李阳挑战自我、证明自我的工具?因为在大学里,只有英语具有真正的压力;学不好就会有“严重后果”。二是李阳的潜意识中厌恶英语、诅咒英语;而他又是倔强的,不能容忍自己屈从于外界压力干不愿意干的事情(学英语);极度痛苦的他一转弯,把不想干的、不能干的,当作我一定要干的,一定能干的;不惜万千代价,去做、去干!于是,就有了“疯狂李阳”,在社会大势中,在以英语为标杆,为进身之阶的社会中,就有了“疯狂英语”。
原本厌恶英语、学不好英语的人,在社会评判标准的压力下,成了一个个受英语压迫的“疯狂李阳”;清晨早早起来,找一人多之处,大喊大叫:I believe! I can do it! 如果在一个热爱英语语言的人眼里,英语是个迷人青春少女的话,在李阳之辈眼中,英语就是个欺压人民的恶魔。伟大的李阳正和他的同志们与英语恶魔作殊死搏斗!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在这场以学生的屈从、自虐进行的抗争中,结局一定是悲剧性的。他们一遍遍诵读、一遍遍抄写自己并不喜欢的语言,却不得不疏远灵魂深处深爱的恋人——汉语。他们经常情不自禁地焦虑、烦躁,却不知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表达细腻情感的语言。
李阳,你会大声说:我相信、我能行。为什么不说:我不喜欢、我不做。因为你的精神实质是软弱的。
英语,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八股文。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有考试需要它!





包产到户好,还是大集体好?


一看这个题目,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包产到户好了,大集体时吃不饱。有这样的想法也正常。但我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摆脱没有证明的武断,大家坐下来,好好想想,好好谈谈,到底是什么好?为什么?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对目前农村太失望。失望了,就找原因呀。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哪个地方出问题了,怎么解决?

让我们先澄清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吃饱了?
流行的观点是:大集体时,农民吃不饱;包产到户后,农民才吃饱了。
大集体时,农民吃不饱。这个观点不全面。我问过长辈,他们说61年时吃不饱,但七几年时还行,粗粮细粮都算上,也能吃饱。所以说,大集体并不都是吃不饱。如果都吃不饱,中国人口怎么从5亿增加到了9亿,几乎翻了一番耶。
包产到户后,农民吃饱了,这一点,我没有异议。但吃饱了是不是因为包产到户就要详细讨论一下了。长辈们同意包产到户提高了人干活的积极性,但由此带来的粮食增产是微不足道的。让农民吃饱的是化肥。七十年代末,化肥还没有呢,地里都上绿肥。绿肥也很缺呀,那个时候,人人都到处“拾粪”,捡过路牲畜屙的屎。捡回来,跟宝贝似的。至今,我还记得邻居唐爷整天挑个粪篓的样子。
因为没有化肥,大集体时,亩产很低。八十年代初,我们这里包产到户。人的积极性是有了,但地里粮食增产有限,如果要吃饱,还得粗细粮搭配。我还啃过几年窝窝头呢。后来,化肥突然多起来,亩产一下子提高了,我家才全年吃细粮。
因此,是化肥,而不是包产到户,让农民吃饱了。
各位,如果你不知道,就请问一下农村的老年人,看是不是这样。问问农村的老支书,大集体时,亩产多少,有了化肥后,亩产多少。

包产到户二十年的丰硕成果

1、教育程度的整体下降
大集体时,上学不要钱,或者象征性地交点钱。一般是初中毕业,不折不扣的初中毕业。还有一些能上高中或中专。但那时上高中讲出身,这一点不好。现在呢,一般是小学毕业。老乡心中有本帐:上学太花钱,考大学几乎没有希望,能认几个字,就不要上学了。孩子的文化水平竟然没有父母高。顺便说一下,大集体时公社的学校具有多重功能,不光供孩子念书,还为大人办夜校,为社员表演文艺节目,有点活动中心的味道。

2、荒废的水利设施
大集体时,水利修得好。我的记忆中,还有整齐有序的机井,用水泥粉刷得整整齐齐的沟渠。浇地时,一按电钮就行了。公共场所也干干净净,不像现在垃圾成堆无人问。今天,我的村庄再也找不到一口完好的机井,沟渠破破烂烂。浇地是各自为政,费力费钱,效果不好。

3、崩溃的医疗保障体系
大集体时,每个公社都有卫生所。医生是国家分配的,社员有病了,就去那里看病。花不了多少钱。现在呢?什么都没有了,要看病,拿钱来。

有钱和没钱

大集体时,是没有什么钱。但是,请记住:吃饭不要钱、上学不要钱、看病不要钱、养老不要钱;你要钱干什么呢?现在,你有钱了,如果你不是暴发户的话,你敢随便花吗?你敢生病吗?孩子上学你供得起吗?目前农村,人均年收入1000元就很不错了,这些钱能干什么呢?如果谁对我承诺从生到死的福利,我宁可不要钱。从生到死的福利,花多少钱也买不来。

目前的农村

目前的农村,我看不到什么希望。
年轻人外出打工。本该读书、学技能的年龄,却去血汗工厂打工,也挣不几个钱。他们不上学,说是不想上,其实是上不起。出去打几年工,回家结婚。
婚后,一般就不出去了。干地里的活。人均不足一亩地,一年能闲三百天。闲着就要找事,就打麻将。没日没夜地赌博,人也懒散了。


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包产到户。但今天农村的问题实在太大,改革难以进行,为什么不能换个脑筋,重新搞大集体呢?剔除以前大集体时不合理的成分,不一定就不行。

搞集体后,可以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恢复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养老体系。现在机械化了,大面积耕种需要的劳动力很少,剩下的劳动力可以学文化,学习其他技能,让他们像工人一样。
当然具体政策要需要探讨,但我们不妨作一下。
我愿意到农村去作公社书记,搞集体化。或许,这就是民族腾飞的一个契机。


集体化,就是农民的工人化,农村的城市化。目前,农民都涌向城市不现实,集体化不啻于一个选择。





民强国自强


报纸报道:某农民自费研制飞行器,专家称绝无可能。
普普通通的农民,自费研制飞行器,何等气魄!专家怎么说呢:“绝无可能”。
中国的飞机制造业如何,我不很清楚。但比不上美国、俄罗斯是肯定的。飞机是美国怀特兄弟发明的,怀特兄弟是科学家么,不是,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是专家么,不是,仅有小学文化程度。
谁更高贵呢?不是那些趾高气扬的专家,而是实实在在要干些事情的农民。刚开始,他的飞机也许飞不上天,但这却是民族自强、自信、执著的象征。每一个公民都是应当受到国家尊重的,尤其是为国家做事的农民。
前些日子,河南的农民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电视台——河山电视台。她的命运可想而知。但没有关系,第一步走出去了。以后,中国会涌现无数私人电台。普通的中国人也可以在荧幕上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理想,自己在作什么,自由发表对国际问题和羊肉烩面的看法。
那时的中国人该是何等自信。你听不到“拜拜”这样的英文,相反,“我Kao”成了各国年轻人的口头禅,他们是从华语电影中学来的,但大部分人不了解“我Kao”的确切含义。
电影、电视取消了审查,可以自由地拍。你不会对邻居大爷拍摄了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并受到世界人们的欢迎感到奇怪。
总之,给每一个公民以生的权利、人的尊严;民强国自强。每一个公民都是一条龙时,中国这条龙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敬重。但是,真龙的产生需要博大宽容的海洋。



欢迎讨论,请E-mail:chenyanfan@sina.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09:09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