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的世界, 对国家间关系、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一种思维方式强调对立, 认为世界是无政府状态, 矛盾不可调和, 很多博弈是零和游戏, 很多问题都没有理想解。另一种思维方式在承认世界矛盾冲突的基础上, 认为冲突可以化解, 合作是主导方面。简单地说, 一种思维方式是对立看世界, 另一种则是合作看世界。
比方说, 2006年11月22日《国际先驱论坛报》上有一篇文章《新两极世界》( The New BipolarWorld- China Versus America) 。不管内容如何, 题目本身就描绘出一种对立的结构和状态, 反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任其发展, 就会对立, 具体说就是有些人宣称的“ 中美必战”, 演化到东亚就是“ 中日必战”。这是一种极端化的思维, 是我刚才提到的第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这是冷战时期的主导思想, 当时存在两个对抗的世界( 即苏美两极) 。这一思维在战争和革命时代很自然, 但在今天, 时代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如果仍然用这种思维,就会把世界看成僵化的“ 零和”状态, 容易激化矛盾, 不利于国际合作的开展。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以合作的视角看问题, 就会较好地化解矛盾。“ 9·11”以来, 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人说“ 9·11”是天上掉下的一块馅饼, 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中国外交不懈试图化解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意愿、坚持斗而不破的原则, 也可能不会出现今天中美关系的稳定状态。
再举一个例子。我刚在柬埔寨和印尼开会, 主要讨论东亚合作, 在高度认可东亚地区合作取得成就的同时, 很多分歧也表现出来。东亚合作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10年, 可是这次会上一位来自东盟国家的教授说, 去年以前我们很清楚这个路线图, 但是在召开东亚峰会后, 就不清楚下一步怎么走了。2006年, 很多人讨论东亚两条并行机制。一个是“ 10+3”, 亦即东盟十国加中、日、韩, 经过10年磨合, 这一机制里的很多领域出现实质性合作。另一个是去年召开的东亚峰会, 除了东盟十国、中、日、韩, 还有澳、新、印。有人把这两个并行进程看成对立、零和的, 只能二选一。如果用这一思维思考,东亚地区合作将受到重大挫折。因为这两者完全可以互补, 能够形成“ 非零和”的、可以协调的开放性进程—— 一方面东亚峰会可以继续作为战略对话平台, 进一步加大东亚地区主义的开放性, 让愿意为东亚地区合作做出积极共享的国家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 将操作层面的合作在“ 10+3”框架中充分展开、深入下去, 两者实现共赢。这是第二种思维方式。
总之, 虽然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一样充满矛盾,虽然各国、各行为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但如果采用第二种思维方式, 就可能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方式达成合作。我同意吴院长的观点, 即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标志是2005年底胡Jintao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的讲话, 提出了“ 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个新的时期有三个重要特征值得注意。第一,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 中国的参与度明显增大; 第二, 中国国内进程和国际进程的互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相互影响的程度明显增强; 第三,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值明显增高。这使中国外交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问题。当今世界充满矛盾, 但是我们需要建设“ 和谐世界”的理想, 需要以化解矛盾的方式来思考国际利益冲突。从这一点上讲, 2006年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是, 不断寻求新的合作机会和扩展合作平台, 以此实现中国国家利益, 同时有助于实现世界人民共同利益——这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