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米尔斯海默看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3 09:4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具有八十余年历史的现实主义理论流派名家辈出,而米尔斯海默则是这一
流派非同凡响的一位“新”大家。他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布什政府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新
保守主义即重实力的一面十分契合,因此是布什政府对外政策思想上的“知己”,尽管米氏
并不赞成美国现政府的对外政策,特别在伊拉克问题上可见一斑。但是,布什政府的“单边
主义”对外政策在逻辑上与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两相暗合,二者之间的关系令人深
思。

【关键词】 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局限


冷战结束了,但历史并未终结。这样也就给了国际关系理论一个进一步发展的理由和空
间,现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福山的“终结理论”也是在对自我的否
定中才最终证明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冷战的结束标志着旧有国际格局的终结和新格局的即将
形成。在这样一个格局变迁的过程中,一向活跃的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自是不甘寂寞。也因此,
我们才不仅看到了像建构主义理论这样的理论创新,而且也目睹了传统理论的新发展。这都
是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总结性归纳和前瞻性指导,其中就包括以美国国际关系学者、芝加
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从传统现实主义到进攻性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它对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回应而产生,至今已有80 年
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四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及其里程碑式的作品,分别是
E.H.卡尔及其1939 年的《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汉斯·摩根索
及其1948 年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肯尼斯·华尔兹及其1979 年的《国
际政治理论》和约翰·J.米尔斯海默及其2001 年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这四位作家及其作
品体现了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生、发展、成熟、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

传统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除了E.H.卡尔和汉斯·摩根索,还包括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乔治·凯南、雷蒙·阿隆、亨利·基辛格、马丁·怀特、斯坦利·霍夫曼等人。传统现实主
义认为,大国追求的是相对权力的最大化——其动力是人类支配他人的本性(或曰人类的动
物属性)使然。卡尔曾说过,“只有对政治问题持完全不加批判态度的人才会假定去除政治
中的权力因素”。①摩根索在他的《国际纵横策论》中开篇即指出,“政治同一般社会一样,
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的根源在于人性之中。⋯⋯作为政治规律之根源的人性,自力

① E.H. 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New York: Harper & Row,Publishers,Inc.,1964,p.103.

图发现这些规律的中国、印度和希腊古典哲学以来,迄未改变。”①这种人性使得“国际政治,
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取强权的斗争。不管国际政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强权总是其直接目
的”。②

新现实主义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华尔兹自己就将这两个概念交替使用”。③它始于
20 世纪70 年代末,代表人物包括肯尼斯·华尔兹、罗伯特·吉尔平、罗伯特·杰维斯和约
翰·J.米尔斯海默等人。新现实主义同传统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提出了体系结构的
新概念,⋯⋯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有用手段,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
是安全,而不是权力”。④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华尔兹指出,“体系可被定义为一个相互
作用的单元集合。在一个层面上,体系由结构组成,结构是体系层面的组成部分,由此才可
以认为单元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集合,而非仅仅是一个大杂烩。在另一个层面,体系是由相互
作用的单元组成”。⑤至于权力,华尔兹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中,安全是最高目标。只有在
生存得到保障时,各个国家才有可能放心地去寻求像稳定、收益和权力这样的其他目标。⋯⋯
它们不可能让权力——一种可能有用的手段——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体系鼓励它们去追求
的目标是安全”。⑥

按照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格伦·斯奈德的观点,新(结构)现实主义包括防御性现实主义
和进攻性现实主义两个分支,它们几乎同时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末。防御性现实主义的代
表人物主要有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1979)、罗伯特·杰维斯(《安全困境下的
合作》,载《世界政治》,1978/1)、杰克·斯奈德(《帝国神话:国内政治与国际野心》,1991)、
巴里·波森(《军事主义之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英德三国》,1984)、斯蒂芬·范·埃
弗拉(《争斗不休的现实主义》,载《国际组织》,1997/夏季刊)、柯林·埃尔曼(《众马之路
向:为什么不是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理论?》,载《安全研究》,1996/秋季刊)、西恩·M.
林恩—琼斯和斯蒂芬·E.米勒(《无政府状态的危险:当代现实主义与国际安全·前言》,1995)、
杰弗里·W.托利弗(《无政府状态下的安全追求:再论防御性现实主义》,载《国际安全》,
2000/冬季刊)、本杰明·弗兰克尔(《重叙现实主义的框架:引言》,《安全研究》,1996/春
季刊)和杰克·唐纳利(《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2000)等。⑦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
人物包括约翰·J.米尔斯海默(《回到未来:冷战后欧洲的不稳定》,载《国际安全》,1990/
夏季刊;《大国政治的悲剧》,2001)、埃里克·J.拉博兹(《超越胜利:进攻性现实主义与战
争目标的扩张》,载《安全研究》,1997/12)、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迁》,
1981)和法里德·扎卡里亚(《从财富到权力:美国世界角色的非凡根源》,1998)等。⑧

虽然同为结构现实主义者,但“对于(像华尔兹这样的)防御性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
结构中几乎没有什么动力来促使国家增加自己的权力;相反,国际结构促使各国维持现有的
均势。保持权力而非增加权力成为各国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像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
米尔斯海默这样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则认为,世界政治中鲜有维持现状的大国,因为国际
体系产生强大动力,促使各国乘机获得权力、削弱对手,并利用各种得大于失的情况。各国
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体系中的霸主”。⑨

由此观之,一方面,米尔斯海默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对摩根索传统现实主义基本理念

① [美]汉斯·摩根索著,卢明华等译:《国际纵横策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年版,第3 页。
②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第36 页。
③ Glenn H. Snyder,“ Measheimer’ 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No.1,Summer 2002,p.149.
④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125 页。
⑤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cGraw-Hill,Inc.,1979,p.40.
⑥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126.
⑦ Glenn H. 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50.
⑧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49.
⑨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p.151-152.

的回归,如对权力的无限追求;另一方面,这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观又把安全动机和结构视
做一对因果关系——即权力的追求乃是为了获得绝对安全,因而它本质上又是结构现实主义
的一支。一言概之,“华尔兹的理论世界里全部是维持现状的国家,米尔斯海默的理论世界
里则只有修正主义国家①”。②

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观的嬗变并没有改变其根本特性。无论是传统现实主义者还是新现
实主义者,也无论是防御性现实主义者还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者,他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是基
于这样一个共识:权力(实力)基础上的国际关系。即如结构现实主义中的这两大分支而言,
“⋯⋯一种主要解释维持现状国家的安全行为,另一种则主要解释修正主义国家的安全行
为。一个国家在有些情况下可能趋向于进攻性,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可能趋向于防御性;这两
种理论可以分别用来解释该国的(不同)行为”。③有鉴于此,美国有学者认为,“或许是结
束现实主义阵营中标签和理论泛滥,并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一切拧成一体的时候了”。④

米尔斯海默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单边主义的一个理论根源?

“单边主义”是目前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轴。具体体现在布什政府2002 年9 月20 日公布
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有学者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反恐打恐,先发制人;大国关系,
全面优势;美国民主,市场经济”。“布什政府安全战略中的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新霸权(帝
国)’思想,旨在长期维护美国在全世界不可挑战的领导地位。”⑤依笔者看来,美国“新帝
国论”的最核心内容其实还是“安全”——“绝对安全”。布什政府之所以要采取这样的对
外政策,是因为它“并没有认识到,美国的安全现已不可避免地同全球安全和增强国际社会
的力量结成了一体”。⑥而美国寻求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实质上,就是要维护目前美国对其
他大国的绝对优势”。⑦正如米尔斯海默所坚持的那样,“国际制度(大国合作的国际法基础
——作者注)仅仅反映了国家利益和政策,它们并不对权力斗争产生独立的影响”。⑧

熟知当代美国政治的人都清楚,2001 年小布什入主白宫以来,其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是美国的新保守主义。⑨而在笔者看来,以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本义和精
髓是与新保守主义重视实力的一面相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小布什政
府的外交政策在美国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确,米尔斯海默对小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
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但这恰恰是米氏理论的悖论,因为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逻辑推
论正与小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相吻合。因此,如果要对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布什
政府的“单边主义”对外政策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就有必要将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
实主义理论放在现实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

理论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总结,并进而指导现实。冷战结束至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左右,
由于新的国际格局尚未成形,各个大国都提出了自己对建立国际新格局的观点和看法。如美
国的“世界新秩序”蓝图——追求传统等级式的国际秩序,即“美国治下的和平”;欧洲的
新秩序观——依然是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即“美欧日三极体系”;日本的“国际新秩序构想”

① 本文作者认为,米尔斯海默所说的修正主义国家(revisionist state) 即摩根索所说的帝国主义国家
(imperialist state),它们都是谋求改变现状的国家。
② Glenn H. Snyder,“Measheimer’ 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p.151-152.
③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58.
④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73.
⑤ 杨洁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载《美国研究》,2002 年第4 期,第8 页。
⑥ Michael Hirsh,“Bush and the World,”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02,p.21.
⑦ 杨洁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第8 页。
⑧ John J.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W.W.Norton,2001,p.364.
⑨ 相关内容可参见王联合:《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4 期。

——与欧洲类同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即建立一个由日美欧三极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中国的
国际新秩序主张——追求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国际秩序,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新秩
序的准则,等等。 简单地说,就是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和其他大国的多极世界构想之争,
尽管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各自的多极格局版本并不相同。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末,由于美国
在此10 年间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其他世界大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与美国的差距
进一步扩大,美国成为傲视天下的“孤独的超级大国”。这样的国际现实为美国形形色色的
霸权主义理论——如新罗马帝国论、单边主义、先发制人、进攻性现实主义等提供了滋生的
土壤,也使“布什(政府中)的霸权主义者觉得,美国这个巨人受制于全球体系中那些微不
足道的规范制度的时间已经太久了”。①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集中体现在2001 年推出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
中,正是对冷战结束10 年后的美国外交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前瞻的产物。米尔斯海默式的
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最核心的内容,乃是“为修正主义国家引入了一个理论基础”,②从而使
国家行为动机中追求权力和安全的最大化、合理化。米尔斯海默认为,“各个国家都倾向于
进攻性地看待别的国家,哪怕其最终动机只不过是为了生存。简言之,大国具有侵略的意图”。
③由于米尔斯海默强调追求权力的最终目的和动机都是为了安全的最大化,并不存在维持现
状的国家,“所有大国都是修正主义者并’准备好进攻’”,④因此所有其他现实主义理论所面临
的“安全困境”在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中就难得见到了。按照这一理论,冷战后美
国相对实力的急剧膨胀即决定了它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

米尔斯海默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起因和霸权国的论述也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在他看来,三
种模式可以解释战争爆发的几率:两极格局是最和平的,不平衡的多极格局最易走向冲突和
战争,而平衡的多极格局则介于两者之间。在不平衡的多极体系中包含一个潜在的霸权国,
而该国将进一步朝地区霸主的方向推进,“因为霸权是安全的最高形式”。⑤潜在的霸权国在
谋求地区霸权的时候,其他国家因恐惧而采取的联合行动又会被潜在的霸权国视做对它进行
“包围”,因而力图进一步加强其安全,从而导致双方恐惧的升级,最终走向战争。米尔斯
海默认为成为全球霸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霸主意味着在所处的体系中它是惟一的大国,
“除非某个国家获得了’明确的核优势’”,即“有能力毁灭对手而不用担心报复”。⑥从这个意
义上说,美国只是现代史上一个支配、控制西半球的地区大国而已。

从以上的分析介绍中,对于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与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
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无论是刻意而为——根据本文作者聆听米氏的解释,米尔斯海默本人是绝对否定
这一点的——还是理论推导的结果,米尔斯海默通过“权力最大化”以求得“安全最大化”
的观点,可以成为小布什的“先发制人”战略的理论支撑。而在现阶段,只有美国能够做到
“权力最大化”和“安全最大化”。“先发制人”是“单边主义”的核心内容。第二,米尔斯
海默所持的“所有国家都是修正主义者”的论调,可以看做是布什“单边主义”的理论准备。
按米尔斯海默“无限扩张论”,现有国际制度法律必然成为美国走向帝国的羁绊。若要脱此
樊篱而进行帝国扩张,“单边主义”政策就是此类理论的逻辑结果。按照米氏的观点,既然
所有国家都是修正主义者,那么美国在“权力—安全最大化”的诱惑下单方面退出全球100
多个国家历经10 年辛苦谈判达成的《京都议定书》等单边行为也就言之凿凿、顺理成章了。第三,既然最能带来和平的两极体系在当今世界已不现实,而多极体系——无论平衡的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① Michael Hirsh,“Bush and the World,"p.25.
②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51.
③ John J.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34.
④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55.
⑤ John J.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345.
⑥ John J.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p.145.

还是不平衡的——在米尔斯海默看来又都更可能导致战争,因此,美国今天的最大安全惟有
全球霸主——新罗马帝国一途,尽管米尔斯海默在他的书中并未明言。但这一逻辑推论却与
米氏的另外一个结论相抵触——他认为全球霸主是不可能的!但现实政治的需要还是促使米
尔斯海默得出“霸权是安全的最高形式”的结论。在这样的矛盾叙述中,读者只能得出这样
一个违背米氏本意的结论,即如果美国要成为世界霸主,就要“有能力毁灭对手而不用担心
报复”,因而小布什政府单方面退出了《反弹道导弹条约》(ABM),并更加积极地开发部署
导弹防御体系。

进攻性现实主义带给我们的思考

但是,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美国的强大实力并没有给它带来预期的安全。J.斯奈德
在批评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帝国的诱惑》一文开篇即指出,“美国今天是一个集实力无比
与脆弱不堪于一身的矛盾体”。①美国的实力是当之无愧的。但布什政府建立在己身绝对安全
基础上的对外政策也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按照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布什政府
要为自己谋得绝对安全,就必须成为现有国际体系中的霸主——自己可以任意行动而无需担
心对手的报复;而要成为霸主,又必须要在现有体系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和压倒一切的实力。

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指出了美国现政府“单边主义”对外政策局限的根源所在,同时也为美国
完全称霸世界指明了方向。美国“单边主义”对外政策的局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领域之中:

第一,全球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并不是美国一家单独能够解决的。按照米氏
的理论,美国的局限性就在于:它不是帝国(霸主),但意欲行使帝国之职权。如果说“ 9·11”
后不久小布什的“非黑即白”的声明还能够因为他人的同情而得到理解的话,那么,在涉及
本国安全切身利益的时候,美国寻求绝对安全的作为必将招致反对——就连算不上体系内大
国的朝鲜等国家也不例外。最后美国还得同朝鲜这样的一个轻量级国家寻求妥协。美国作为
“帝国”的局限性在朝核问题上暴露无遗,这不仅是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局限,也是米尔斯
海默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局限所在——如杰克·斯奈德所指出的那样,“通过进一步
的扩张以最好地获得安全,这只是’帝国神话’而已。”②但是,既然“帝国神话”已有米尔斯
海默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做支撑,神话未必不能变成“现实”。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
极力促成的“北京六方会谈”,美国政府未必不会像它多次宣示过的那样,用武力解决“朝
核危机”以求得安全。

第二,作为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组成部分的伊拉克战争,在整个过程中美国的局限性也日
益凸显。为了求得安全的最大化,布什政府可以甩开联合国单干,可以羞辱法、德等“二流
大国”,可以置联合国宪章于不顾而推翻一个它贴上标签的“无赖国家”的政府。但是,即
使强如一个帝国,用“最好的防御就是好的进攻”这种说辞来说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预防性
战争的合法性也是站不住脚的。甚至连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大家米尔斯海默本人都反对布什
政府的对伊战略。“确实,32 位杰出的(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其中大多数是现实主义者,
在《纽约时报》上登报反对布什政府的这一战略,其中就包括进攻性现实主义学派的领军人
物、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③因为这些学者深知,“吓阻一个国家发动攻击总
是比迫使它缴械、投降或更迭政权来得容易”。④如今,作为“帝国”的美国已经“胜利”了,
但2003 年5 月11 日小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事基本结束后至今不断的对美英联军的袭击,以及
同年8 月19 日和29 日发生在伊拉克的惊魂恐怖大爆炸——联合国驻伊特别代表德梅洛和伊
① Jack Snyder,“Imperial Temptations,”p.29.
② Jack Snyder,“Imperial Temptations,”p.31.
③ Jack Snyder,“Imperial Temptations,”p.37.
④ Jack Snyder,“Imperial Temptations,”p.32.

拉克什叶派领袖哈基姆在这两起恐怖袭击中丧生,使得“帝国”(美国)的对外政策局限再次
暴露无遗。米尔斯海默是一个进攻性现实主义者,但按他的判断,美国远不是一个“全球体
系中惟一大国的霸主”,因而美国在伊拉克的单边主义政策迟早要碰壁。但是,可以预期,
以寻求安全最大化的布什政府恰恰与米尔斯海默的理论相一致,即使在碰壁之后也不会轻易
放弃自己获得的新权力或与其他大国分享。

第三,如前所述,米尔斯海默认为,“霸权是安全的终极(最高)形式”。布什政府2002
年9 月发布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追求的就是这种安全形式,即建立单极世界(帝
国),成为现存体系中的霸主。由此,也可以把布什政府的安全战略看做是米尔斯海默进攻
性现实主义理论的自然衍生物。这并不令人感到吃惊,因为权力最大化的逻辑结果就是霸权
国的出现。这正迎合了美国当局今天的现实需要。但所谓殷鉴不远,美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指
出,“(但是)即使美国无与伦比的实力减少了传统意义的均势联盟起而反对它的可能性,美
国的进攻行为也带来了作用不亚于此的对手。先前的一些扩张性帝国不知不觉陷入过度扩张
和敌人的包围之中,尽管反对帝国的均势联盟并不急于这样做。”①这进一步凸显了布什政府
安全战略——建立单极世界(帝国、霸权)的局限性。作为一个修正主义国家,为了权力的
最大化以实现自己的安全最大化和帝国梦,美国可以置《联合国宪章》于不顾、将《京都议
定书》扔进纸篓、废止国际刑事法庭、征收进口钢材高关税等,美国因而成为“一个找借口
嚷着要礼貌地离开晚会的客人”。殊不知,“这是美国人自己的晚会。每个主要国际机构——
联合国、北约、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都是在美国建立的。”②尽管
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使自己同那些“老欧洲”盟友在伊拉克问题上几乎走进了死胡同,但这
是帝国追求的逻辑结果,拉姆斯菲尔德不在乎,米尔斯海默也“认为联盟在成本上并不能有
效代替军事扩张”。③

如其他国际关系理论一样,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对现任美国
政府来说,这一理论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因为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霸主、帝国)正
好与米尔斯海默“权力最大化以求安全最大化”的观点相一致。而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
主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这种无限扩张理论的出现,是美国“无与伦比”实力的体现,也说明了在美国无
论是官学界还是民间,“帝国思想”存在滋生的土壤。美国单极世界的构想如果不发生变化,
未来的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势必变得紧张。因伊拉克问题的分歧而导致现在的美法关
系紧张即是一例,这就给我们的对外战略提出了紧迫的课题。毕竟,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
国,其对外战略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不可忽略。

第二,布什政府上台之初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即使在“9·11”以后,虽然中
国为美国的反恐战争提供了各种帮助,美国还是在其“核评估报告”中将中国列为少数几个
核打击对象之一。之所以如此,米尔斯海默从大国政治的悲剧这一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
答案。“米尔斯海默(在书中)给美国政府为数不多的几条清晰的政策建议之一就是:从与
中国‘接触’转而遏制之(即不惜一切延缓中国的增长)。”④因为中国在亚洲可能会“超过
日本甚至美国,成为潜在的地区霸主”。⑤美国官学界对中国深刻的不信任决定了“两国政府
(“9·11”以后)只是犹豫不决地进入了一个有限安全合作的框架”。⑥

所以,中国虽然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积极斡旋朝核危机,同美国进行区域安全合作,以
东道主的身份成功主持了首轮北京六方会谈,但美国政府如果继续循着米尔斯海默的战略构
① Jack Snyder,“Imperial Temptations,”p.37.
② Michael Hirsh,“Bush and the World,”p.31.
③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64.
④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p.168-169.
⑤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68.
⑥ David M.Lampton,“Small Mercies: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The National Interest, Winter 2001,p.106.

想往下走,中美安全互信的建立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三,由于美国“单边主义”已在现实中有所碰壁(如愈演愈烈的伊拉克危机)、米尔
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过分强调国家行为的动机是为了权力和安全的最大化”,①上述战
略和思想已经在美国受到质疑。如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外交事务》和《国家利益》等刊物就
曾先后发表文章对此进行批评。迈克尔·赫什批评道:“美国外交政策的特性就是必须向美
国人民兜售这一政策。而单边主义比多边主义既非常容易兜售,概念上又简洁得多。⋯⋯(单
边主义)的收益唾手可得,⋯⋯但成本是广泛而长期的,⋯⋯而另一方面,多边主义由于同
样的原因,其收益是广泛而长期的、成本是短时的。”②杰克·斯奈德也批评道,“帝国神话
的历史表明,预防性战争的总体战略带来的可能结果,恰恰是布什和赖斯希望不会出现的。”
③由此观之,无论是“单边主义”的战略还是进攻性现实主义思想,它们只是美国对外战略
的钟摆一端而已。时过境迁之际,难保不能看到一个更注重国际制度和国际合作的美国政府,
前提是其他大国不能任由米尔斯海默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在全球泛滥。

结 语

以上一方面简单介绍了作为传统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基本内容,另
一方面笔者还对其与美国现政府的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及其局限进行了分析批判。走笔至
此,不禁感慨良多。且不论这一理论的成败得失如何,单就西方国际关系学者构建理论的勇
气和胸襟这一点而言,也足以使我国的国际关系学者在理论的建构方面再难“静若处子”,
尤其是在中国正向“全方位”大国迈进的今天。本文的另外一个目的,乃是希望通过对进攻
性现实主义的介绍批判,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理论高度的视角来观察当今美国对外政策的走向
以及这一走向的深层渊源。

① Glenn H.Snyder,“Measheimer’s World-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p.151.
② Michael Hirsh,“Bush and the World,”p.42.
③ Jack Snyder,“Imperial Temptations,”p.4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7 21:0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