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来看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变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31 10:0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问题提出及相关变量设定

  今日的中日关系可以说是两国交流史,尤其是1972年两国建交后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一段时期。无庸讳言,这其中有结构性矛盾在里面。而结构性矛盾催发的许多表象却往往难以控制,这种难以控制的表象又反过来强化了两国之间固有的结构性矛盾,明显走向了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这其中,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并没有因为中国的“抗议”与“严重交涉”而停止,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今天两国关系的僵持局面。因此,对小泉上任以来历次参拜靖国神社的相关情况进行考察,并以此作为考察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切入点就显得很有意义。从变量可控制的原则出发,本文拟设定以下几个相关指标进行考察:

  一、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可设以下几个变量:1、小泉参拜的时间选择;2、参拜时的身份定位;3、参拜后官方的解释;

  二、中国对小泉参拜的态度演变。这方面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1、官方提出交涉的官方领导人的身份变化;2、官方在用词“强弱”上的变化。

  可以预设,小泉在参拜靖国神社时,所选择的时间愈是敏感,参拜时的身份愈是“官方”,参拜后官方的解释愈是蛮横无理,那么中国提出交涉的官方领导人的身份就愈高,同时中国官方在交涉时用词就愈强硬,从而两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随之愈是被强化。

  二 对相关变量的考察

  一、小泉参拜时的时间与身份情况统计分析

  表1 小泉参拜的时间分布情况1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具体时间 8月13日 4月21日 1月14日 1月1日 10月17日
临近重要标志性时间 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日 4月22日春季例行祭典 临近元旦 元旦 秋季大祭/战后60年/



  可以看出,2001年8月13日小泉的参拜明显是为了避开8月15日这个敏感的时间;而2002年4月21日的参拜也明显是为了避开4月22日春季例行祭奠;2003年1月14日的参拜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避开元旦。之后,小泉的参拜开始“明目张胆”,没有任何伪装与顾及,2004年选择元旦这个除旧迎新的日子进行参拜;而2005年10月17日的参拜选择的时间更为“敏感”:首先选择在日本秋季大祭的首天;其次今年恰恰是二战胜利后的60周年,各国都在纷纷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这个时刻;再次,这段时间中日两国正在为东海油气的开发而争执难解;最后小泉选择在中国“神州六号”成功返回的这一天进行参拜,相信也不仅仅是出于“巧合”。

  表2 参拜身份统计表;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参拜时身份 平民身份 内阁总理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



  上表显示,2001年小泉参拜靖国神舍后面对国内外民众以及媒体的质疑,还解释说自己参拜的身份是“平民”,而自从2002年后,一直到2005年,他开始直接表示参拜是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进行的。

  表3参拜后面对国内外抗议日本官方的表态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日本表态 “希望中国理解” “希望中国理解” 日本官房长官称“谴责”为“骚动” 小泉“我认为(这种行动)会渐渐得到邻国的理解。今后,每年都要参拜。” 小泉:“一年一次的参拜是好事。”



  表3表明,小泉在参拜靖国神舍后面对国内外的批评,2001年、2002年还表示“希望中国能够理解”;2003年其态度开始变得蛮横,日本官房长官甚至称“谴责”为“骚动”;2004年日本在表示“希望得到中国的理解”的同时,也明确表明“今后,每年都要参拜”;而到今年10月17号,小泉在参拜靖国神舍后面对国内外的批评不但没有丝毫的反省,甚至明确表明“一年一次的参拜是好事”,其对领国的批评完全置若罔闻,对曾经受其侵害国家的感情不仅“完全忽视”,甚至开始“嘲讽”。

  表1、表2与表3,明显显示了小泉在参拜靖国神舍的态度上越来越毫无顾及,越来越“不在乎中国人民的感情”。这其中原因很多,分析看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看出,在国内经济发展上,“中快日慢”所导致的日本国民对小泉的经济改革的效果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如果日本政治家对这种“怀疑”不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那么提前“下课”就在所难免,而小泉本人多次的参拜可以认为首先是出于维护自己执政的需要——对于政客来说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定总是第一位(而这也是和“政治家”最大的区别所在);

  其次,由于日本经济低迷,再加上岛国的“生存危机感”往往超过其他大陆国家,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日本历史上任何一次全民“右倾化”都有这个方面的因素在里面,而正是由于这个因素蕴涵其中,就使得当政者往往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情,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巩固了当政者的政策,这种互动的最终结果在当今的日本就表现为全民“右倾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首相带头,议员紧跟其后对靖国神舍的参拜就是这种全民“右倾化”趋势的一种外在表现。

  再者,可以看出,由于日本在外交上严重唯当今某个国家的马头是瞻,以至于导致其在整个二战后难以在外交上发挥更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往往采取一些吸引世界眼球的举动来宣示自己的“存在”与“广有影响”;作为对设置有二战时期甲级战犯(如东条英机等)的靖国神舍进行参拜正好可以满足日本当政者的这种心理需求。

  最后,与中国在近20年之间国内经济迅速增长,国外影响迅速提升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日本一直对中国的发展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甚至其外交部目前每周都要公开讨论有关类似“中国崛起对日本的影响”的课题。因此,可以认为小泉参拜靖国神舍与我们的逐渐发展强大有很大的关系。

  二、针对小泉的参拜中国官方与民众的反应

  表4中国官方提出抗议的领导人身份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提出抗议的领导人身份 外交部副部长王毅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 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 外交部副部长王毅 外交部长李肇星



  表3显示,针对日本小泉对靖国神舍的参拜,中国官方在第一时间提出抗议的领导人身份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2001年到2004年一直都是由外交部副部长提出抗议,而今年10月17日上午在小泉参拜靖国神舍后,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下午就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这足以说明中国官方对小泉的参拜,以及他在改善中日关系上的所谓“回头是岸”已经缺乏,甚至可以认为失去了希望。因此,对他的抗议直接由主管外交的部长进行提出,说明中国官方对小泉统治时期中日关系的改善已经不抱有什么强烈希望,也不再刻意给小泉留下什么回头的余地。

  表5 官方在抗议时所用的关键词统计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关键词 严正交涉 严正交涉 严正交涉 抗议 郑重宣读声明、严厉谴责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表4显示,中国在2001年到2003年间,面对小泉对靖国神舍的参拜,在用词上一直仅仅用“严正交涉”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到2004年小泉再次参拜时,中国官方开始用“抗议”来表明自己真的开始“愤怒”了;而在今年10月17日上午小泉对靖国神舍参拜后,中国官方领导人开始用“郑重宣读声明、严厉谴责”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在对用词十分挑剔的外交界,用感情色彩如此“强烈”的词语来表明自己态度的转化的确十分罕见,在中国近些年来似乎仅仅可以与中国在1999年面对美国轰炸其在南联盟的大使馆所表示出来的愤怒相类比。

  从表4、表5明确可以看出来中国官方在对日本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舍的问题上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限。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政策“输入”“输出”方面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因此建国后中国群众意见多与官方保持一致,而群众意见也往往受官方意见所引导,因此官方态度的变化也可以认为是中国整个国家在针对小泉首相对靖国神舍的参拜问题上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前几年,国内对中日关系抱有期待的学者所提出的“对日新思维”真正的开始走入了“死胡同”;而上半年在国内民众发生游*抗议日本篡改历史时,中国官方还持谨慎态度,甚至想尽办法进行疏导,那个时候所有的做法都可以理解为中国对小泉任内改善两国关系仍有所“期待”,而今天的种种做法表明,这种仅有的“微不足道”的“期待”已经“荡然无存”,而这一切可以肯定的认为与日本整个对历史的顽固态度无法分开。

  三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从日本领导人对中日关系的态度,到中国领导人对日本领导人态度的转变,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目前的中日关系真的走进了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事实上,可以看出来,中日之间今天的互信之所以如此的脆弱,与相互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结构性矛盾大致说来有两点:

  一方面,就是领土问题;这里不仅仅包括非常明显的,而且也是至今仍未得到丝毫进展的“钓鱼岛问题”,还包括日本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的种种“或明或暗”的动作,尤其是“明”的方面(例如日本明确表示其“周边事态”所关注的范围包括中国台湾),让中国始终无法容忍;

  另一方面,就是两国的历史问题。由于二战离今天并不遥远,况且经历二战的这一代人许多仍然健在,因此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罪行可以说了如指掌。正是对日本残酷的这种“了如指掌”,再加上与鸦片战争起的历次战争相对比,使得中国人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日本是近300多年来对中华民族造成伤害最深的国家。而这种最深的伤害由于离今天如此之近,从而造成的印象如此之深刻,使得在过去近16个世纪里一直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骨子里始终有种无法释怀的耻辱感。而由于中华民族真正的“和平性”,使得中华民族对这种耻辱感并没有想到采取用“复仇”的方式进行解决2,而仅仅是想得到日本政府的一种最起码的“道歉”。但是,可以看出来,在这种最起码的“道歉”屡次得不到兑现的情况下,中国民众近年来对日本的态度开始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甚至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个几年网络上主张对日本暴力“复仇”的发言越来越多,而这种发言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两国民间的这种对抗性已经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这种态势的严重性可以说足以应该引起我们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近年来,从日本右翼教材到日内阁高官否认远东国际法庭审判,从文部科学大臣"日本没有随军慰安妇"的言论到日本在位的明仁天皇和皇后于今年6月27日起程去海外首次为军国主义招魂,再到近日小泉首相对靖国神舍的再次参拜,同时考虑到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背景,所有这些,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日本否认侵略历史,国内政治风向右转的倾向已经严重到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了。因此,应对日本的这种转变,除去我们常谈的要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外,我们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埋头发展我们自己。其实,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从中日两国的近代关系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中国强大日本弱小时,东亚秩序井然。而一旦日强中弱,或者两国同属弱国时,东亚别说秩序,就连最起码的共存状态也无法维持。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发展我们自己,也是应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负面影响以及维护亚洲和平一个最好的手段。

  【注释】

  1 本表格所用材料均来自于官方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下同。

  2 无论从蒋介石,还是从毛**、邓小平对日本这段侵略历史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20:2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