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作者尝试着解读此书来审视考克斯思想的来源,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创新。文章首先概述此书的内容和文章结构,再对考克斯的思想做出评述,指出其思想的独特性以及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具体研究议程。此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深入把握和挖掘考克斯的思想见解,以求深刻领悟其精神内涵,并以此指导研究工作。
【关键词】生产社会关系 国家形态 世界秩序 历史结构 历史集团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形成以来就存在着三大流派即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分。[1]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W.Cox)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被誉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最出色的三位学者之一[2]。考克斯于1987 年出版的《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在2004 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此书是考克斯的重要学术代表作,后来也成为新葛兰西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3]本文尝试解读此书来审视考克斯的思想,首先概述此书的内容和文章结构,再对其做出评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议程。其目的在于深入把握考克斯的思想见解,也使国际关系学习和研究者扩大理论视野,以此书与学人共勉之。
一、《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的结构内容
《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一书共分3 部分计10 章,结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与逻辑推理。此书是致力于从生产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内以及其间的政治权力的四卷丛书中的第一卷,也为后来三卷提供了概念上的基础。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考克斯界定了生产的社会关系的3 个层面即决定生产性质的社会权力的累积,由生产过程内在的动力所形成的权威结构与上述两者所造成的分配格式,他认为这三者“在历史上辨证地相互联系,结合为一个单一的整体”。[4]
考克斯从劳动开始来探讨生产关系的,他认为劳动影响着以系列的人际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组织和制度,乃至国家间的世界秩序。那么所谓的生产关系就是管理着劳动的社会关系,任何生产活动都是在明确的社会关系之内进行的,而生产关系的概念涵盖了劳动的全部内容。
为了具体研究生产关系,考克斯发展出一种社会的典型类型来了解不同的具体生产形式和政治形态。考克斯认为,“典型的类型使诠释历史的工具之一,也是表现历史结构的一种方法。”[5]在此基础上,考克斯区分了20 世纪晚期存在的世界上12 种具体的生产社会关系方式,历史中的生产活动被组织在这些不同的生产社会关系中。在这些历史上的生产社会关系中,企业劳力市场,企业组合主义,国家组合主义和中央计划被用在后来部分中分析20 世纪的历史和政治。考克斯探讨了每种生产社会关系方式的起源,特点与历史发展。此外,他还研究了资本主义和再分配这两个不同的发展过程。
考克斯在探讨和研究了不同生产的社会关系方式的复杂情况,然后在后来的分析中利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社会结构,国家类型和世界秩序等各个层次上的变化。而且要解释生产方式的起源和变化也需要对社会权力结构,国家以及世界体系与世界政治经济结构进行研究。因此此部分为下面部分的研究做出了概念的阐释,也提出了研究国家和世界秩序的必要性。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第二部分表明各种历史上的生产的社会关系模式如何与国家权力的具体形式相关的,它表明生产如何影响国家权力的结构内部上转化到市民社会和外部的国际政治舞台。为了解释生产社会关系的转变,考克斯认为研究和讨论国家与世界秩序是必要的。
首先,考克斯分析了国家是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组织的。就国家而言,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差异就在于各自的历史集团的特点。由社会力量所组成的历史集团明确了国家作用的范围与国家行为的方式,而国家形式的改变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形成。“国家形式的改变就必定意味着一个历史集团被另一个历史集团所取代,一种国家利益让位于另一种国家利益。”[6]另外,“全球霸权的思想和政治力量对于世界秩序中容许何种国家形式的现在起了限制作用。”[7]就世界秩序而言,要探讨它,就需要涉及到国家间制度和世界经济的因素,世界秩序影响着国家中的历史集团与生产关系的调整。考克斯认为,“世界秩序的压力表现在军事和金融的方面,也表现在一国的统治阶级与国外阶级的联系之中。”[8]
其次,考克斯分析了国家形式的变化与世界秩序结构的改变之间所具有的相关性。他指出,“新的国家形式的出现与世界秩序结构的改变紧密相连,两方面的变化同时发生并相互加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考克斯的讨论追溯到漫长的16 世纪现代国家的出现和国家间均势体系的演变,然后依此用典型类型的方法和历史集团的概念研究了3 个世界秩序结构即自由主义秩序的来临(大约从1789 年-1873 年),帝国主义竞争时代(1873-1945 年)和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1945 年之后)。“此历史部分回应了20 世纪初期作者的争论如葛兰西和波拉尼。”[9]不同分世界秩序结构都有不同的历史集团,国家形式和生产关系,考克斯在上述的3 个世界秩序的结构中详细探讨了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
在分析美国霸权下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时,考克斯重点阐述了影响世界经济的“生产的国际化”和影响国家间体系的“国家的国际化”两个正在发展中的进程。他认为,“生产国际化总的效果是突出了不同的生产社会关系方式中个人处境的差别。”而就国家的国际化概念而言,此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1)在共同的思想框架中,有一个国家之间过于世界阶级的需要或要求达成协商一直的程序;2)对这一协商一致的过程的参加分不同的级别;3)国家的内部结构得到调整。[10]国家的国际化是为了适应以国际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世界经济的要求,从而这样使国家与生产的国际化形成对应。国家的国际化以顺应世界秩序总的结构的原因就在于世界秩序外部对国家的压力和国内社会力量之间权力关系的重新组合。关键问题是考克斯意识到,生产的国际化和国家的国际化并非是必然的趋势。
此部分回应了20 世纪早期作者的主张如葛兰西对法西斯国家的分析,布罗代尔等。考克斯通过对历史上的历史结构的分析来诠释世界秩序,国家和生产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历史讨论得出一系列阐述国家中心角色的假设,国内的阶级力量和有约束力的世界秩序改变了其结构,这结构反过来塑造了占统治和附属地位的生产关系模式的类型。从而使这些认识和理解有助于20 世纪70 年代初以来发生的影响世界秩序,国家和生产关系变化的事件,以此可以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在第三部分,考克斯把前面对历史的讨论运用到20 世纪70 年代后福利国家的变化和当代世界政治的结构性转变。他认为,生产关系的方式,国家的形式和世界秩序之间辨证的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历史结构。在历史结构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结构的历史性改变。
考克斯认为,1973 年-1974 年标志着一个历史的转折点。20 世纪07 年代的经济危机所显示的问题不仅仅是通货膨胀和债务等问题而更多的是体现了生产、国家和世界秩序三个层面上社会和政治的冲突,这些问题的出现显示了国家内部和世界秩序中霸权的危机。考克斯指出问题的出现正是由新自由主义国家组合式结构的直接产物,也预示着新自由主义历史集团的解体,世界秩序发生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与之相比较,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是很明显,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社会关系却发生了变化,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最深刻与持久的。在对未来的发展分析中,考克斯认为,尽管人所组成的社会力量由生产、国家和世界秩序所形成的并由其所制约行动,但是社会力量可以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做出选择。对现在社会秩序的改变需要建立一个历史集团而采取长期阵地战的形式直到力量强大以成为国家权力新的基础。尽管新自由主义历史集团从20 世纪70 年代已开始解体,但是能够成为新的国家形式基础的新历史集团尚未出现明确的框架和图景。
考克斯在结论部分又进一步明确了此书的目的是“批判性的——旨在指出最有用的方法来理解社会和政治世界,以求改变世界”。[11]其办法就是找出现存世界中的矛盾即生产关系、国家和世界秩序之间的辨证性矛盾。那么秩序改变的办法就是先理解目前的社会和政治形态而后采取集体的行动,形成反霸的历史集团来实现秩序的改变,而改变就是由生产关系、国家和世界秩序三者中的事态所主导的。
二、考克斯的研究在国际关系学中的独特性
罗伯特·考克斯的《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自出版以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和批评,颇有争议,但也有许多与此视角相关的论文发表与书籍出版。[12]对此,苏珊·斯特兰奇认为,“此书标志着审视国际事务中的转折点而成功地把思想和争论导向新的方向。”[13 ]可以说,考克斯的研究成果超越了传统的单纯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模式。考克斯的国际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辨证理论不仅关注过去,而且关注历史变迁的持续过程以及对发展可供选择形式的探索”。[14]
首先,考克斯的分析很明显地是运用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等概念和论述以及意大利共产主义者安东尼·葛兰西的政治思想而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点和色彩。考克斯的研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社会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始终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国际问题如帝国主义理论等。拉弗·珀特曼在1979 就从国家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国际事务。[15]
考克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抛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尊崇。对此,他注意到从长远的视角来看,“生产过程的多样性再次增加。”[16]而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资本主义会带来生产关系的一体化。考克斯在分析中集中研究生产的社会关系而分成不同的历史结构即十二种生产关系方式。此外考克斯反对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决定论,他认为国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决定了生产的复杂结构。而且考克斯并没有把国家只是看作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也指出“国家也体现了某些有关生产规范的普遍原则,对狭义上的阶级利益起了制约的作用”。[17]
考克斯借助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政治思想来建立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的分析框架。考克斯在此书的研究中也大量借用了葛兰西的概念来分析国家与世界秩序等问题如历史集团,霸权,阵地战等。对于国际关系问题,葛兰西曾说,“国际关系第一位,还是(逻辑上)基本的社会关系第一位?毫无疑问社会关系位于国际关系之前。”[18]
考克斯正是从国家-社会复合体的角度来研究国际关系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视霸权为一个基于国家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单一方面。考克斯借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来扩展了霸权的领域,而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阶级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他借用历史集团的概念扩大了国家的理论而把市民社会中关系也包含到国家中。
其次,考克斯从国内中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国际关系与世界秩序即从生产关系的最低层,注重国家与社会以及世界秩序的互动,而对国家,霸权和世界秩序等概念形成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就世界秩序而言,世界秩序结构的改变是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进程而涉及到许多方面:“1)主要国家相对力量的改变;2)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间生产能力的重新布局;3)社会内部各社会群体间相对力量的变化和新历史集团的组成;4)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形成。”[19]对于世界秩序的建立和维护,考克斯认为,“只有一个国内实现了或正在实现社会霸权的国家才能建立世界霸权秩序。”[20]然而世界秩序的改变也许会形成一个霸权性世界体系或非霸权性体系。
第三,与第二个方面相关的是考克斯的研究突破了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是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局限性。“此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寻求区分在宏观结构背景下具有历史意义的行为体以构建分析框架。”[21]考克斯研究的目标是以代替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行为者即国家相互作用的范式来扩大我们对国家形态与世界秩序的理解与认识。尽管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产生了争论,它们都没有改变国家的本体论地位,考克斯却从社会力量的构成解剖了国家的不同形态。就本体论来说,国家-社会复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结构成为考克斯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在认识论上,考克斯的分析反对新现实主义所运用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即对主观-客观、施动者-结构的分离,他却主张从主观和客观、思想观念与秩序变化的辨证关系来分析和认识国际关系。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国际关系,“这就彻底打破了国家-社会、国内-国际的划分,把政治-经济相结合,并由社会关系表现出来。”[22]考克斯的研究体现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注重社会性的一面。所谓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是国际政治学的社会学转向,是相对于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而言的。
第四,考克斯的研究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方法而采用以历史结构的方式来探讨国际关系,并且也运用FaGuo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的视角。在界定国际关系的概念时,考克斯就曾经指出,“国际关系是一个关涉某个时期内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23]考克斯所分析的历史结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历史结构也表现出一种行动的框架。对此他区分了三种结构的层次:生产的社会关系模式,国家的形式,世界秩序的结构。后来考克斯在文章指出了历史结构中三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范畴即物质力量、观念和制度。[24]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层次都不能够孤立地去理解。新现实主义分析国家时把国家看成是给定的,进而发展了静态的理论与关于国家的抽象的非历史的概念。但是考克斯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历史结构是可以由人的集体行动来塑造的,从而突出了人在历史结构因素限制下的能动性。
考克斯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以此为基础建立分析与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和视角,进而出现“跨国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此概念强调以生产的社会关系为基础来考察不同的国家形态和国际政治经济。该视角把国家/社会看作为一个复合体,生产社会关系的国际化导致了国家的国际化与世界秩序结构的变化。
第五,考克斯的研究体现出其思想的批判性。考克斯力图揭示与解释组成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历史结构、社会力量与话语,以寻求变革现存的社会,政治秩序。考克斯旨在寻找一种反霸权的跨国历史集团。此历史集团有能力把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变成更加平等和稳定的状态。“借用葛兰西的权力概念与布罗代尔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统一,考克斯的目的是发展一种社会的分类法来揭示国家社会和国际社会潜在的变革的可能性。”[25]所以说,考克斯发展出来的批判理论不仅关注过去,也关注历史变革的持续过程以及探索发展的可替代形式的潜力。然而此书阅读起来并非易事,也受到很多人的批评甚至是否定。伦导·杰曼与迈科尔·科尼就质疑借用葛兰西的概念来运用到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借用葛兰西在概念上是有问题的,对其框架的使用也是很难维持下去的”。[26]有些学者批评考克斯没有很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皮德·伯海姆认为,其视角缺乏唯物主义的力量而给予物质和意识同等的分量,会使其“滑向经济政策决定论的理想主义看法”。[27]王铁军也指出,“由于武断地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新葛兰西主义也形成了自己的局限,”[28]这也适合于对考克斯研究的评价。也有学者批评考克斯的“国家的国际化”概念,他们认为,国家国际化的单向视角忽视了全球和地区之间互补的互动,或者忽视了全球政治经济中彼此加强的社会关系等。[29]
尽管如此也不能够抹煞其著作的批判性和思想性,此书也体现了考克斯作为一个学者所具有的睿智。如斯特兰奇所说的,“考克斯体现了‘怪僻’这个英文词的最积极的含义。他特立独行,游离于马克思主义和自由派这两个阵营强大的知识阵营之外。但很少人能在读过此书后,思想丝毫不受其影响。”[30]可以说,斯特兰奇对考克斯的评价恰如其分。国内学者王铁军认为,考克斯使用公民社会与阶级霸权的概念打破了国家和市场的界限而“彻底消除了国家与市场的分离,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31]对此,李滨指出,“此研究超越了目前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两大理论(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框架,同时保留了这两大理论(不论研究方法是历史还是结构的)传统中的洞察力。”[32]
三、未来的研究议程
考克斯在《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中的研究为现在及未来的探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此分析框架聚焦于历史结构而非行为体;然而与其他的结构主义形式相比较,它坚持这些结构不是给定的而是人类集体行为所构建和改变的。”[33]考克斯的研究也为未来的研究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上提供了概念基础。以此为基点,基础性和具体性的研究工作需要继续推进,对全球与地区性层面的秩序与社会关系进行建设性和批判性研究。以下是今后研究该重点关注的领域:
1)对国际关系中霸权,世界秩序,国际制度等概念的再解读,不断推进方法论和理论的创新。一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地涉及到葛兰西的著作以及其思想中所内含的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与概念的问题。伦导·杰曼与迈科尔·科尼认为,“需要更密切地关注葛兰西著作的历史意义以及其所引起的问题”[34]。安德鲁斯·比勒等就指出,“在更明确的理论层面上,另外的工作需要做以揭示葛兰西的国家理论,然后将其置于国家理论的更广泛的讨论中。”[35]
针对学者对国家国际化概念的批评,在研究中还需要析清国家的国际化以及跨国精英等概念,关键是用经验性的研究来支持和补充对概念的界定和认识。此外,“国家工具,阶级组织和其他巨大的公司行为体需要更具体的以及概念上的关注。”[36]未来的研究应该尝试着从整体的角度把所涉及到的概念统一起来,并且置于研究与分析的中心。
2)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不同的国家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等问题。弗莱德·哈立德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社会是第二个研究议程。[37]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本质是密切联系与相互渗透的。如考克斯所说的,“国际关系理论界内很少有人试图将国家/社会复合体看成国际关系的基本实体。”[38]国际关系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形态就是国家/社会符合体的不同配置和体现。因此在国际关系中认真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
3)对全球化和地区化的探讨与分析;跨国社会力量的兴起与前景;全球市民社会与反全球化等议题以及有关实现世界秩序变革的具体战略。与考克斯写此书的时代相比较,目前的全球政治经济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何以考克斯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框架来加深分析和认识上述问题,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马克·鲁伯特就分析了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以及遇到的挑战[39]。而有许多学者从社会力量的角度分析了欧洲的一体化。[40]那么研究者可以从此视角来研究其他地区如东亚地区的合作等。
4)加强与世界体系论、社会与文化研究等视角的结合以进行更广泛的跨学科研究,从而加强与拓宽实证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研究。考克斯的研究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的体现,也为研究者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考克斯试图总结其在国际劳工组织中所获得的工业关系中的权力的见解,进而把自己在国际关系,经济社会史和政治哲学中的研究和看法做出综合性的分析。也就是说,考克斯采用更包容性的社会科学的视角而忽视经济,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差异。就方法论上而言,“阶级权力,国家权力与自主性,跨国关系应该置于仔细的比较历史研究中。”[41]
可以说,考克斯的研究是从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最低层来研究国家形态和国际关系的,而世界体系主要从体系即最高层来审视国际政治经济[42]。所以如何把二者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也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此书中,考克斯曾批评依附论关注世界体系而“低估了国家在打破相对力量平衡和改变社会形式方面的能力”。[43]对此,理查德·福柯认为,“沃勒斯坦的著作是批判性的、历史的、整体的与集中于各种政治经济的问题”,而考克斯试图超越世界体系论的“静止的历史感与令人失望的变革和断裂的概念”[44]。吉尔斯在研究东亚地区霸权转移时,就曾经用新葛兰西主义和世界体系相结合的方法。[45]
此外,欧文·沃尔斯曾经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对反霸权的研究经常忽视反全球化的文化层面而“寻求袮合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反抗的研究与文化研究”。[46]考克斯对霸权概念的理解是指涉一个同意而有一致性的秩序,这就需要考虑“一个霸权的社会秩序或世界秩序是如何建立在价值和理解之上的”。那么“主体间的意识-社会关系所共享的观念—是如何改变现实的问题就必须得以考虑”。[47]
总之,未来的研究议程不仅要寻求对理论方法的创新,更要在具体问题的剖析上获得突破;研究也要借鉴其他学科和学派的长处,以推进自身理论的创新与加深与国际关系理论其他理论流派的交流,以此来形成一个明确的理论体系,并借此提高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位,那么最终也能够指导人们的政治行动和战略选择。
四、小 结
考克斯在《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中从生产的社会关系来认识和理解国内的社会力量即历史集团,以此来阐述国家形态与世界秩序的变革。此书的研究内容以国家-社会复合体为分析的基础,进而把国内的社会力量与国际政治经济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所研究的方向和议题。可以看出,考克斯思想构成的框架明显要比新现实主义或新自由制度主义庞杂,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批判政治经济学”,即研究历史上形成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发生其中的结构——历史结构[48]。考克斯的学术研究对于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这一视角代表了考克斯批判政治经济学的要旨,即研究历史上形成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发生在其中的结构,所以考克斯的研究视角具有历史的、规范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成分,也因其指导实际行动而与现实世界秩序的转变等问题密切相关。如星野昭吉指出的,“考克斯探索了秩序中发展着的潜在力量,也提出了变革秩序的可能性”[49]。然而世界秩序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更理性地对待考克斯关于世界秩序的理论,使世界秩序在其自身的运行轨道上朝着更加有序和公正的方向前进。
注释:
1. 许多学者肯定此观点,可见: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1 版,第33-52 页; Stephen Gill and Dvid Law,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Problem, Policies, Harvester Wheatsheaf, 1988, pp. 25-71; Theodore H. Coh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Practic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2000, P. 57-131; 王正毅,张岩贵著:《国际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2 页。 T
2. T 另外两位是罗伯特·基欧汉与苏珊·斯特兰奇,见Robert O’Brien and Mare Williams,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Evolution and Dynamics(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p. 25-32. T
3. T Robert W. Cox, Production, power and world order: social forces in the making of history, New York, Guildfor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1 版。
4.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2 页。 T
5. T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10 页。
6.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72 页。 T
7. T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191 页。 T
8. T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73 页。 T
9. T Torbjorn L. Knutsen, Review,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25, No. 3(Sep., 1988), p. 280.
10.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182 页。
11.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283 页。 T
12. 有关方面的书籍如:Stephen Gill (ed. ), Gramsci,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1993); Enrico Augelli and Craig Murphy, America’s Quest for Supremacy and the Third World(London, 1988); Stephen Gill, American Hegemony and the Trilateral Commisson(Cambridge, 1990); Craig Murph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Cambridge, 1994); David Ra pkin(ed.), World Leadership and Hegemony (Boulder, CO, 1990); William Robinson, Promoting Polyarchy: Globalization, US Intervention and Hegemony (Cambridge, 1996); Mark Rupert, Producing Hegemony: The Politics of Mass Production and American Global Power(Cambridge, 1995) Mark Rupert, Ideologies of Globalization, (Routledge, 2000) etc. 中国学者研究此问题的有:李滨:“无政府性·社会性·阶层性”,《欧洲》,2002年第1 期;王铁军:“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欧洲》,2000 年1 期,14-19页;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欧洲》,2000 年1 期,19-30 页;李滨:《国际体系研究: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王铁军:“跨国资本与美国霸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2 期,第76 页。 T
13. T Susan Strange, Review,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64, No.2(Spring, 1988), p. 269. T
14. Andreas Bieler and Adam David Morton, “A Crirical Theory Route to Hegemony, World Order and Historical Change”, Capital &Class, #82, p. 86.
15. Ralph Pettman, State and Class: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Redwood Burn Ltd. 1979. T
16. T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286 页。 T
17.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6 页。 T
18. T 安东尼奥·葛兰西,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页。
19.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150 页。 T
20. T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105 页。 T
21. Dietrich Rueschemeter,Macrosociology:Social Change,Social Movements, World Systems,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18, No. 5(Sep., 1989), p. 694. T
22. 王铁军:“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作用”,《欧洲》,2000 年第5 期,第40 页。
23. 罗伯特·科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A],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87 页。 T
24. 罗伯特·科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A],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201 页。 T
25. Susan Strange, Review,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4, No. 2(Spring, 1988), p. 269. T
26. T Randall D. Germain and Michael Kenny ,Engaging Gramsc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new Gramscia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8), 24, p. 3-21.
27. Peter Burmham, Neo-Gramscian Hegemony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Capital and Class, 45, p. 81. T
28. 王铁军:“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欧洲》,2000 年第1 期,第19 页。 T
29. T Leo Panitch,Globalisation and the State,in Leo Panitch and Ralph Miliband (eds)The Socialist Register:Between Globalim and Nationalism,London:Merlin Press,1994;L.H.M Ling,Hegemony and the Internationalising State:A Post-colonial Analysis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Asian Corporatism,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3(I):P1-26;Jonathan Moran,The Dynamics of Class Politics and National Economics in Globalisation:The Marginalisation of the Unacceptable,Capital and Class,66:p53-83;Andrew Baker,Nebuleuse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State”in the UK?,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6(I): P. 79-100. T
30. T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1版。 T
31. 王铁军:“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欧洲》,2000 年第1 期,第16 页。 T
32. 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欧洲》,2000 年第1 期,第21 页。
33. Dietrich Rueschemeter, Macrosociology: Social Change, Social Movements, World Systems,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18, No. 5(Sep, 1989), p. 694. T
34. T Randall D. Germain and Michael Kenny ,Engaging Gramsc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new Gramscia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8), 24, p. 3-21. T
35. T Andreas Bieler and Adam David Morton, A Critical Theory Route to Hegemony, World Order and Historical Change, Cpital and Class, 82, p. 105. T
36. T Dietrich Rueschemeter, Macrosociology: Social Change, Social Movements, World Systems,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18, No. 5(Sep., 1989), p. 696. T
37. T Fred Halliday, State and Socie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Second Agenda,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dited by Hugh C. Dyer and Leon Mangasaria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p. 40-60. T
38. T 罗伯特·科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A],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 版,第188 页。
39. Mark Rupert, Ideologies of Globalization, (Routledge, 2000). T
40. T Andreas Bieler and Adam Morton edited, Social Forces in the Making of the New Europe, Published 2001 by PALGRAVE. T
41. T Dietrich Rueschemeter, Macrosociology: Social Change, Social Movements, World Systems,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18, No.5(Sep., 1989), p. 696. T
42. T 对于新葛兰西主义和世界体系的比较研究,笔者正另文探讨。 T
43. T 罗伯特·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第74 页。
44. Richard Falk ,The Critical Realist Tradition and the Demystification of Interstate Power :E. H. Carr, Hedley Bull ,and Robert W. Cox ,in Stephen Gill and James H. Mittelman (eds),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Cambridge ,1997),p45. T
45. T Barry Gill , “The hegemonic trastion in Eas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Gramsci,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dited by Stephen Gil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86-213. T
46. T Owen Worth and Carmen Kuhling ,Counter-hegemony ,anti-globalisation and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apital and Class, 84,p 32. T
47. T Andreas Bieler and Adam David Morton,A Critical Theory Route to Hegemony,World Order and Historical Change,Capital &Cla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