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女性主义作为新近产生的边缘学派,在其近20年的发展中,不断与处于国际关系学主流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发生碰撞。尖锐的冲突、合作与分歧并存的张力及对合作的期待成为它与上述三者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尽管女性主义与主流学派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甚至冲突,但它并没有将自己奉为绝对真理,意欲取而代之,而是希望通过引进社会性别视角,使国际关系学科更真实地反映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的本来面貌。
【关键词】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关系学中的女性主义学派异军突起,它以社会性别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女性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地位和状况,提出了与传统国际关系学知识体系的改造有关的重大问题。由于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女性主义在近20年来的发展中,与目前公认的三大国际关系学主流派别不断发生碰撞,它同现实主义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与自由主义的互动中,双方既有共识,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分歧;对建构主义则抱以合作的期待。[1]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一 女性主义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一般可追溯到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并在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思想家的著述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 于1948年出版《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标志着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学派的正式产生。数十年来,它受到国际关系学界众多学者的好评,被称为迄今为止“国际关系理论中最有解释力的理论”。[2] 而女性主义学者对之并不以为然,认为其漠视社会性别的表象难以掩盖它的男性中心主义本质。
现实主义学派含有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等众多分支,其中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3]就总体而言,该学派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以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为其基本的出发点,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根本差别在于后者中不存在一个高踞于主权国家之上、可以通过法律来建立秩序的普遍权威,这使暴力和战争成为普遍现象。第二,作为整体的国家是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其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方式取决于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领导人个人的心理因素和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内部因素。在不存在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国家作为理性的行为者,只能利己,不能利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生存,将最大限度地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作为其最高目标。第三,权力和安全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与安全。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这种以关注国家安全与国际和平为宗旨的高政治( highpolitics) ,是不同于以促进经济社会福利为宗旨的低政治( low politics)的。在这种政治中,武力和武力威胁是国家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衡量国家的权力,主要是看国家的军事能力。由于每一个民族国家的责任都是维护自身利益,提供自身安全,因此,所有国家的共通特性都是基于权力与安全而不是基于道德和理想进行外交决策。”[4]
现实主义理论的先驱曾公开表达过对女性的仇视。马基雅维利公开宣扬“女性祸国论”;对霍布斯来说,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以女性被放逐到家庭中,成为男性公民的奴仆为代价的。其原因在于他们将人性作为理解国际关系的起点,而在他们的心目中,人是“普罗米修斯式的叛逆者,永远为自己寻求着自由和进取,始终竭力在身体上也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与使之赖以出生的基原分离,并使后者屈从于自己”。[5]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这些男性思想家将“人”与“男人”相等同,妇女则被当做有待遏制的异己力量,受到其百般诋毁。而在作为一个流派正式形成之后,现实主义竭力排除将性别作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加以考察的可能,这使其以男性为中心的实质被隐藏在国际关系与社会性别无干的表象之下。
就古典现实主义而言,它从“政治人”的人性出发,解读国家间关系的本质——“由于人生来具有权力欲望,因此国家受人性支配,必然‘对权力贪得无厌’,这一点决定国际政治同一切国内政治一样,是为权力而斗争”。[6]该学派的一些著名学者表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仅仅是终日搏击于权力角斗场上的政治动物,但在分析国际关系时必须做这样的抽象。[7]他们把国家看做国际关系中唯一的行为体,认为应当从从事外交活动的政治家的角度理解国家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行为。在这种以国家为中心,将人性中对权力的渴望视为国际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本驱动力的线性思维中,任何人无论男女,在开展国际交往时,都只能将以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本国争权夺利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社会性别因素没有被列入国际关系学科考虑范围的必要。但事实上,对包括国际关系学界在内的西方主流社会而言,现实主义所强调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力角逐、谋求在关系中压倒对方等,恰恰是男性的主体身份及其相对于女性的优势地位得以确立的关键。这不仅暗示了国际关系是精英男性的事业,也说明了人性中通常可被归属于女性特征的其他方面对该领域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曾任美国国务卿的现实主义大家亨利·基辛格曾宣称:“对我而言,女人只是供人开心的,是一种消遣。”[8]有意于进入国际关系领域的女性唯有努力按照主流社会心目中的男性标准塑造自己,方可在历经种种曲折后,从中谋得一席之地。因此在女性主义看来,现实主义学派体现了生活在美国这样的世界一流强国,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观点。[9]
新现实主义反对从个人因素和国家内部的状况理解国际关系的还原主义做法,通过引进物理学和基于自然科学方法的经济学原理,从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的角度阐述国家间关系的实质。国家被比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完全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宗旨,因而“国家之间,正如在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10] 它迫使每一个国家都将维护自己的生存放在首位,而无论其各自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何。各国的国际地位因实力强弱的不等而差异悬殊,由此形成的一个由大国主导的体系结构决定了所有的国家都必须通过自助增强本国实力,确保自身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