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9-18 13:00:00
|
只看该作者
P176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一个国家名。
没什么说的,自己孤陋寡闻,最好没有和我一样闹笑话的。
P180参加第一次非洲独立国家会议的非洲8国
参会的国家有:加纳、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八个非洲独立国家的代表。
参会的还有尚未获得独立的阿尔及利亚、喀麦隆、多哥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
P180蒙罗维亚集团的形成时间
P180注释最后一行:“该集团”指的是布拉柴维尔集团。
1958年11月,加纳和几内亚宣布组成联盟。1960年12月,马里加入该联盟,形成了加、几、马联盟。差不多与此同时,原法属殖民地国家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达荷美(今贝宁)、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乍得、喀麦隆、刚果(布)加蓬和马尔加什等12国组成了“布拉柴维尔集团”,其正式名称为“非洲-马尔加什联盟”。1961年1月,加、几、马联盟三国,埃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等六国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反对美国干涉刚果(扎伊尔)的事务。由于非洲独立国家中出现了两个集团,时任利比里亚总统杜伯曼倡议召开非洲各国参加的会议来调解分歧。1961年5月,非洲国家首脑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开会,有20个国家参加(除了“布拉柴维尔集团”外,还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索马里、多哥和突尼斯)。卡萨布兰卡集团拒绝参加会议。在蒙罗维亚会议上,以布拉柴维尔集团为基础形成了蒙罗维亚集团。
由于在刚果(扎伊尔)问题以及非洲统一运动进程和方式等问题上存在分歧,非洲各独立国家分成了卡萨布兰卡集团和蒙罗维亚集团。蒙罗维亚集团各国确立了非洲各国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重申加强相互间的经济、文化合作,特别是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不急于谋求政治上的统一。它们被认为是非洲统一运动中的温和派。而卡萨布兰卡集团则制定了《卡萨布兰卡宪章》,主张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支持非洲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卡萨布兰卡会议还决定设立一系列机构,如非洲协商会议、技术委员会,另有政治、经济、文化和防务等各个委员会,非洲各国均可派遣代表参加,加强相互间的全面合作。这些国家被认为是非洲统一运动中的激进派。
P185倒数第二行:对外则紧紧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没啥说的。
P187美国同意在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的时间
P187倒数第十行:1963年11月,美国政府同意在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
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互联网上的大多数说法是“1963年11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而且从逻辑上分析,“1963年美国政府同意在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也是合理的。
P199倒数第八行:发达国家领导人……
没啥好说的。
P200倒数第十六行:第三次首脑会议(1970年)首次提出……
没什么说的。
P204美国战后历次经济危机
第一次 1948—1949年经济危机
第二次 1953—1954年经济危机
第三次 1957—1958年经济危机
第四次 1960—1961年经济危机
第五次 1969—1970年经济危机
第六次 1973—1982年经济危机
P204正文第一行:“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是本节的一个标题。
排版问题吧。
P215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什么没重点介绍,而是在“美苏首脑会谈”中一笔带过。
美国抛弃对华“遏制”与“敌视”政策有其对国家安全的考虑。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就是说,1970年前后中国有了能将核武器扔到华盛顿的能力。这时候老美才认真地和中国谈。
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DAN成功爆炸;1953年8月,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53年5月建议召开四国首脑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背景是1952年10月3日英国第一颗原*子DAN爆炸成功),借以推动东西方关系的发展。苏联随后也提出类似建议,而这时的美国正忙着策划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筹组欧洲防务集团,根本就没把苏联的建议当回事。直到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才肯认真地和苏联谈。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目的就是要美国拿出诚意来和自己谈,使美国相信与苏联缓和关系的现实意义。
印度在中印边界舞舞旋旋,中国任其叫嚣就不和他坐下来认真谈都是一个道理。虽然印度阿三有了核武器,但想要和中国谈判,等他能把原*子DAN扔到北京再说。
马岛问题也一样,除非阿根廷有了战略武器,否则别想把英国拉到谈判桌前。
以上为个人观点。
P216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尼克松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P217尼克松访苏次数
P217倒数第十三行:1974年6月27日—7月3日,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第二次访问苏联。
1959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尼克松作为美国副总统到访过苏联,并与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可能那次不算正式访问,所以没计算在内。
1959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进行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两人之间的辩论均通过了他们的口译员传达)。两人开始争论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劣。这次辩论正值冷战的规模扩大时期期间(以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为开端,直至1960年的U-2侦察机事件为止)。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
这场辩论之所以被称作“厨房辩论”不仅仅是因为这次辩论发生在厨房,更是因为尼克松巧妙地把辩论的焦点转移到了诸如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上,而不是武器之类,从而避免了在辩论中被迫承认美国在军事方面相对于苏联的明显劣势。
尽管赫鲁晓夫一再声称苏联人民只在意物品是否实用,对奢侈豪华的东西不感兴趣,他显然还是被厨房里五花八门的展品吓了一跳,甚至询问有没有一种机器“能够把吃的塞进嘴巴并让人咽下去”。尼克松回答说至少科技竞争比军事竞争重要得多。最后,两人都同意美国和苏联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开放。不过当最后尼克松承诺将赫氏的辩论内容原原本本地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播放时,赫鲁晓夫还是对此表示了怀疑。
P218福特总统
唯一一位未经选举就接任副总统,然后接任美国总统的人。1973 年,福特接替斯皮罗•阿格纽成了第一位根据第二十五条宪法修正案上任的美国副总统;1974年,在水门丑闻之后又接任了第一位辞职的总统的职务。
P218倒数第十四行:福特与勃列日涅夫在海参崴举行了工作“工作会谈”……
没说的。
P220《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一直都没弄清楚1973年《贸易改革法案》、《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1974年通过的《贸易改革法案》和《1974年贸易法》四个法案之间的关系。
(1)《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知识出版社,陈思 杜正艾主编
1972 年10 月,两国首脑签订的贸易协定包括了美国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但围绕给苏联最惠国待遇问题,美国国内斗争激烈,尼克松政府与国会的分歧也加大。反对与苏联缓和的保守派势力与自由派势力联合,阻挠批准《美苏贸易协定》。1973 年,众议院通过了尼克松政府提出的包括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条款在内的贸易改革法,但这项提案在参议院却被搁置起来。美国国会里一些主张对苏持强硬态度的人士以此向苏联施压,要求苏联大大放宽犹太人移民政策。
福特就任总统后,面对美苏缓和受挫的形势,决定寻求与参议员杰克逊达成妥协,以打破美苏贸易僵局。1974年8月15日,福特在会见杰克逊等几位关键的参议员时答应将同苏联谈判,希望苏联继续放宽犹太人移民政策,以满足杰克逊等人的要求。其实,在尼克松时期,苏联为了获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苏联在犹太人移民问题上已经作出了很大让步,苏联犹太人移民已由1968年的400人增至1973年的35000人。考虑到勃列日涅夫在公开场合一再坚持犹太人问题是苏联内政,福特和基辛格主张通过秘密外交、幕后谈判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既满足杰克逊等人的要求,又避免苏联丢面子。
1974年夏秋之交,福特政府、参议员杰克逊和苏联方面就犹太人移民问题开始了一场紧张复杂的三角谈判。但是,杰克逊的要价不断抬高。5 月份,美国对苏联犹太人移民数额提出的目标是每年45000人。8月,福特会见多勃雷宁时,苏联甚至表示愿意接受55000人的数字。然而到9 月份,杰克逊开始要求增加到60000人,甚至还提出过75000人的数额。而且,杰克逊要求得到苏联方面的书面保证,而苏联在此问题上坚持不让步。
后来,福特政府提出一项建议,通过福特或基辛格和杰克逊之间交换信件的方式来表示苏联的保证,但要求把致杰克逊的保证信列为机密文件,而杰克逊则要求公开所有信件。苏联方面表示接受交换信件的方式,但强烈反对把私下交易公开化。
9月1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伊利诺斯民主党参议员史蒂文森提出的进出口银行法案修正案,要求进出口银行对苏联的贷款在四年内不得超过三亿美元,同时还规定每笔贷款的期限为两年。
该修正案给美苏贸易谈判设置了新的障碍。福特和基辛格为了说服国会,扭转僵局,私下同国会内少数关键人物频繁接触。经过一系列幕后交易,福特政府和杰克逊于10月18日就犹太人移民问题达成了一项两封信的协议,同意将苏联保证犹太移民与发展对苏友好关系相联系,使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和进出口银行贷款依赖于苏联扩大犹太移民数目。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杰克逊将此作为他个人的政治成就大加宣扬。他说:“今天达成的协议是在人权领域里的历史性谅解,苏联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完全转变了,基本上满足了我的要求。这次协议的达成是我取得的从未有过的成功。”
对于杰克逊的做法,苏联十分恼火。苏联再次谴责美国国内的“冷战残余”,表示不会向那些反对缓和与反对改善苏美关系的人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屈服。10月26日,葛罗米柯在给基辛格的信中,谴责美国把美苏贸易与苏联扩大犹太移民问题相联系的做法。
12 月18日、19日,美众参两院分别以280 票对96 票,71票对24票通过了《贸易改革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在苏联政府保证在18 个月内履行美国国会提出的让苏联犹太人在更多地“自由移居国外”的条件下,向苏联提供最惠国待遇,否则,国会将撤销此种待遇。同期,国会通过史蒂文森、杰克逊提出的修正案,规定对苏联的贷款4 年内不得超过3 亿美元,还禁止进出口银行为产自苏联的能源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贷款。对此,苏联作出了强硬反应。它发表声明,否认它曾为得到美国的最惠国待遇而保证放宽移民政策。葛罗米柯甚至表示,1975年被批准离开苏联的犹太人移民将减少。至此,福特政府的最后努力已无济于事。
1975年1月4日,福特总统批准了《贸易改革法案》。1月10日,苏联政府通过美国,指责该法案违反了1972 年《美苏贸易协定》及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苏联决定废止《美苏贸易协定》,并将归还约6.6亿美元的借款与给苏联最惠国待遇联系起来。1月14日,美国政府也宣布《美苏贸易协定》不能生效。
(2)《大外交》,基辛格
1972年10月杰克逊提出一项法案修正案,不准给予任何限制其公民移民出境的国家最惠国待遇。
(3)《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四册),世界知识出版社,基辛格 著,范益世 殷汶祖 译
(一九七二年)十月四日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和其他七十一人联名提出一项修正案,要求使给予最惠国待遇取决于苏联移民出境人数的增长情况。参众两院四分之三的议员赞同这个修正案。
(4)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
“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易改革法案》所附法案。其内容是禁止给苏联、东欧等限制移民出境的国家以贸易方面的优惠。查尔斯•瓦尼克是俄亥俄州众议员。1973年12月11日,他向美国国会提出一条改革贸易法修正案,本案规定“在苏联允许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自由移居国外之前,禁止向苏联提供最惠国关税待遇和得到美国政府的贷款”。其目的是通过此案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加经济压力,并拉拢社会主义国家中所谓“渴望自由的人”。他说:“通过这次修正案将会提醒全世界,美国仍是各地渴望自由的人的希望”。一年之后,美国参议院又以全票通过了杰克逊提出的另一项与瓦尼克修正案内容相近且内容更加具体的贸易法修正案。杰克逊是华盛顿州民主党参议员。他的修正案要求苏联“为不幸的移民打开大门,以每年至少准许6万名犹太人移居国外作为取得最惠国待遇地位的交换条件。”近20年来,这一修正案一直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中心。它象握在美国手中的一根大棒,对不听从西方指挥的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对适合西方口味的国家则进行奖赏。还在这一修正案宣布之初,即1975年1月苏联就曾对此郑重表态,坚决予以拒绝,并指出这是对苏联内政的粗暴干涉。当时美国对于苏联的这种态度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5)《杰克逊一瓦尼克贸易修正案》的由来,《世界知识》1990年第4期
《杰克逊一瓦尼克贸易修正案》是美国众、参两院在1974年12月通过的, 它对美国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凡是要取得美国最惠国待遇和银行贷款的共产党国家必须允许其公民自由移民;如美国总统认定某个共产党国家在自由移民方面采取了实质性步骤,他就有权给予该国最惠国待遇, 期限为18个月。此后每隔一年,众、参两院进行一次审议,经两院表决同意后已经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国家才能继续享受最惠国待遇。这个法案由民主党参议员亨利• 马丁•杰克逊和民主党众议员查尔斯• 瓦尼克发起提出,因而用他们俩的名字命名。
(6)《1974年贸易法》第402条即《杰克逊一瓦尼克贸易修正案》
(7)美国的人权外交与其全球战略,《美国研究》1991年第4期
1974年,美国国会在讨论贸易法案时,参议员杰克逊不顾基辛格的反对,坚持要把苏联对犹太人移民限制问题同最惠国待遇联系在一起。12月20日,国会通过了被称为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的规定:如果非市场经济国家(1)不给予其公民以移民的机会或权利;(2)出于任何理由和目的对移民或移民所需的签证或其他文件征收高于正常的税款;(3)对那些因打算迁往其自行选择的国家的公民征收高于正常的税款、罚金、手续费或其他费用,美国将不给予这些国家以最惠国待遇。
(8)还有一本《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刘汉生 译)专门有一节介绍《杰克逊一瓦尼克贸易修正案》,但我没有这本书,不知道他怎么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