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派记者 田泓 发自东京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增长?会不会受全球金融风波拖累而走向衰退?前不久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金融协会“亚洲CEO峰会”,特地安排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讨论。一些海内外经济界人士在对中国经济发展表示乐观的同时,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质量”成关键词
第一东方投资集团董事长诸立力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每年9%以上的高速增长,而现在正站在新的转折点上。“中国制造”能不能实现以技术为导向的结构调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他认为,在讨论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不能忘记中国是个巨大而复杂的国家。当上海等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时,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只有发达地区的1/10。因此,判断中国经济走势时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看“何时何地”。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而非速度,是眼下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更为关心的事。
国际金融协会理事长Charles Dallara认为,中国的经济仍然十分强劲。但在未来两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会从过去的两位数下降到9%。这主要是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因为中国经济增长还十分依赖出口。同时,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一些中长期的挑战,比如协调环境污染、调整工资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Dallara称赞中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非常有经验。央行在抑制通胀压力上做得很成功。因此,虽然中国经济面临挑战,仍充满希望。
“放缓”考验中国
国际金融协会亚太部总监Greg Fager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放慢,但仍将维持强劲动力。
Fager说,奥运会后主办国经济发展放缓是个规律。数据显示,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希腊的经济都在奥运会后出现了衰退,惟独美国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是个例外,中国也逃不了这个规律。
今年以来,中国的一些重要经济数据都出现下降趋势,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生产值、银行贷款增速、汽车销售增速和上证指数。同时,通货膨胀导致食品价格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升,并促使政府提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汇率。这些都改变了中国企业的盈利结构。
但是,另一些数据透露出可喜的变化。尽管全球经济放缓,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仍较上年增长了20%,国内商品零售额也出现增长。尽管许多国家都在抱怨中国抢去了当地人的饭碗,但事实是中国强劲的需求向国外进口了更多东西。数据还显示,从2005年以来,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涨了40%,但中国商品价格指数几乎没有变化。这意味着,中国商品没有在美国“制造通胀”。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更加多元,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的出口份额,已经从2001年的53%下降为2008年的46%,而同期对拉美、非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出口份额则从24%上升到33%,这表明中国的出口增长仍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因素”不容忽视
LIM Advisors主席郎桥志有个地道的中国名字,却是出生在美国的“老外”。他在香港创建了私人投资基金,却把家安在了北京。他认为,没有人怀疑中国经济在未来数年还能保持8%至10%的年增长,但是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像现在这样飞速增长。一旦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会给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7年,美国占全球GDP的份额为21%,中国为11%。如果今后中国经济平均保持每年9%的增长率,而美国保持5.2%的增长率,那么到2057年,中国占全球GDP的份额将达到42%,而美国为14%。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仍存在诸多可能导致放缓的因素。疲弱的国际贸易将拖累中国出口,人民币升值将减少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通胀缩减了企业利润空间,为抑制通胀而采取的措施又会压制国内需求;股Shi和楼市不振会带来负面的财富效应;落后的资源配置体系影响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也会影响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比如中国真实的GDP增速到底是多少?中国的银行体系有多大的抗风险能力?政府又会采取哪些和经济调整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
郎桥志认为,一旦中国经济放缓,世界经济会出现以下结果:全球需求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人民币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逆转,香港股Shi下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