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环境演变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原创]
<br>
<br>一、1978-1984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r<br> 粉碎“四人帮”时,中国内部情况是:①经济多年停滞,衣食供给短缺;②政治气氛凝固,思想意识空洞;③文化色彩单调,报刊戏剧乏味;④外交方式僵硬,东西两线对垒。因此,必须改革开放。\r<br> 当时国际环境是: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独立国家经济艰难,开始另寻出路,相继两次提高石油出口价格。②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因处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外围,50和60年代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持;70年代因经济为“劳动密集型”,抗住了石油危机的打击,出现经济奇迹。③亚非拉革命浪潮冲击,越南战场失败,石油危机打击(美国经济为“能源密集型”),日本出口冲击,使美国元气大伤。④苏联支持了石油危机,获益菲浅,占了美国的上风。⑤对外“输出革命”,十年“**”动乱,争取“联大”席位,中国已经筋疲力尽。\r<br> 中国要改革内政、冲破封锁,不能不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美国为了分化孤立、各个击破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得不利用中国牵制苏联。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在美苏继续对峙下,中国抽身而出,中美互相宽容,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r<br> 正处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的日本,则看好了中国的石油、煤炭和倾销市场;中国也看好了日本的民用产品和技术。出口石油成了中国重要的创汇手段。不料第二次石油危机于1981年早早地结束,荒废了中国好几处输油管线和码头。\r<br> 中美和好,极大地改变了美苏力量对比,激起苏联的更大敌意,唆使越南反目,中越两败俱伤,边境埋雷百万,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中国的改革开放。1979年,苏越签订25年使用金兰湾基地协定,从南面包抄中国;又趁伊朗革命学生扣押美国大使人员事件,侵入阿富汗,从西面围困中国;在中苏边境则一直陈兵百万,从北面威胁中国。\r<br> 美国默许了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未加干涉。美国还以30亿美元大力支持阿富汗的反苏斗争,又于1986年送去“毒刺”地对空导弹,1987年送去120毫米远程迫击炮。\r<br> 中国则从舆论上大力反击苏联。《惊人相似的一幕》、《魔鬼的笛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r<br> 台湾校园歌曲《那一年我才17岁》,柔和、舒缓、淳朴,寓含着大陆与台湾、美国开始放松戒备心理,也反映了三方社会生活趋向安定。\r<br> 这一时期,中美交好,农村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国庆”大阅兵举世瞩目。\r<br> 《月亮湾的笑声》、《甜蜜的事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影视歌曲折射出了人们的精神面貌。\r<br>
<br>二、1985-1988年“跟着感觉走”\r<br> ①中国刚缓了一口气,也聪明起来,只求国内发展,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开始“摸着石头过河”。②美国也刚从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挣脱出来,经济发展过于急躁,“双赤字”下潜伏着危机,“繁荣”很虚假,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大崩溃”,经济学家列维.巴特莱预测美国将在1990年发生严重萧条,出版了名著《1990大萧条》。③苏军陷在阿富汗,战争消耗极大;又被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所诱逼,军备消耗极大,国家日趋没落,开始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④亚非拉及东欧的经济改革纷纷陷入泥潭,步履维艰。⑤日本及“四小龙”经济崛起。总之,两个超级大国都极端疲惫,都在紧张的喘息中,中国也不再“输出革命”,非战力量正在成长,于是世界出现了空前的和平气象。1986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和平年”,中国百名歌星共同演唱了《让世界充满爱》。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极为有利,但也使中国放松了警惕性,迷糊了辨别力。\r<br> 美国等西方势力在接触、进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种缝隙、弱点。于是加紧对华进行和平演变:①大力夸张美国的先进、文明、民主、自由,打消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唤起青年及知识分子对美国的“归属感”,引发了“出国热”。②介绍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中国青年开始普遍留长发、胡耀邦总书记带头穿西服。③向中国学界、政界提供不切实际的经济模式,误导中国改革,如重商主义、消费兴国、体育兴国、通货膨胀无害、赤字财政有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看不见的手”万能,促成了中国的重商轻农、物价上涨、贫富分化,激起老百姓的怨言“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④向中国推荐不合时宜的“劳动密集型”出口道路,诱惑中国超规模发展轻纺工业,搞“三个大循环”,盲目地、深深地陷入国际资本主义市场。⑤在中国上层社会中培育“新买办”阶层和西方代言人,要求中国“补资本主义的课”。⑥煽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发了“全盘西化”思潮。⑦欢迎中国的公费“出国学习考察交流”活动,高干子女带头留洋,高级干部换乘洋车,促进中国的腐败风气,离间干群关系。⑧借中国重新尊重宗教自由的名义,大力发展天主教,从精神上俘虏、分化、瓦解中国人民。\r<br> 在美国的扰乱、误导下,中国的城市改革:\r<br> ①模式上。自始至终都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无头无绪,不得要领,反而美其名曰“不断地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老百姓则讥讽为“摸着石头过河”。根本不像农村改革那么成功,18年来农村政策基本不变,相当稳定。\r<br> 1998年12月27日,《科技日报》刊登了中国体改研究会杨启先副会长的《看法》:“国有企业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零星措施不说,重大措施已搞过4种,制度创新是第5种,基本上是4-5年一种。前3种是让利,第4种是放权,都不成功,第5种搞制度创新,这是完全正确符合经济规律要求的。但现在看也很难真正推进和到位。”\r<br> ②产业上。发展了两个极端,一是高消费产业,二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完全忽略了农业,甚至坑农、害农,导致农田撂荒,从此再也不提“农业现代化”了。\r<br> 陈云同志及时告诫:“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但也无济于事。\r<br> ③生产上。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经济发展权由中央下放到企业和地方,由于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致使企业的经济行为变态为地方的政府行为,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如“海尔”冰箱生产线竟然引进了7条!
<br> 从1984年开始,工业经济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计划”的约束,越来越盲目。1987年,不少轻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始积压(如武汉袜子厂直到1997年还有10年前积压的大量产品),出现了“工业报喜,商业报忧”的怪事;全国人民都莫名其妙地亢奋起来,纷纷表示要“迎接新的挑战”,可是始终无人提问和解答这个“新挑战”究竟是什么。生产持续大于销售,落后的“完全成本会计法”却虚算了利润。产品积压、利润虚增、长工资、发奖金,国民收入超分配,储蓄存款快速增加,引发了1988年夏季的恶性通货膨胀和抢购提款风潮。商场反而囤积居奇,越发不肯轻易出手,只在系统内部虚开“转圈发票”,按销售额发奖金,满库商品却原地不动,急得顾客纷纷下礼找县长、经理--“一面紧吃,一面吃紧”。国家随即紧缩银根,又出台降价政策,紧俏商品也就成了冷背库存,在逆向“乘数效应”下,企业资金开始吃紧。这表明改革陷入了误区,遭受了挫折。\r<br> 邓小平同志及时告诫: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走中国自己的路。但是,“亚运村”的建设表明:中国的“精英”们已经被《第三次浪潮》冲昏了头脑,着了“看不见的手”的魔。\r<br> 中美混血儿费翔归来,《故乡的云》:①既对两国交好的原委作了诠释--都曾经是豪情万丈、雄心勃勃、四面出击,结果却行囊空空、浑身创伤、满怀疲惫、心酸泪楚、厌倦漂泊,只好收缩战线、握手言和、休养生息;②又对大陆社会文化生活进行了渗透--唤起了大陆对美国及台湾的认同感、归属感。\r<br> 这一时期,美、苏、中三大国紧张喘息,空前的和平气象迷惑了全球,西方趁机渗透,社会主义国家全部落入“和平演变”的陷阱。\r<br> 从《高山下的花环》、《人生》、《红高粱》到《弧光》、《轮回》、《本命年》,从《一无所有》、《黄土高坡》到《我不知道哪个更高》、《跟着感觉走》,反映了社会的迷茫、幻觉。\r<br>
<br>三、1989-1992年“渴望”\r<br> ①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下:中国发生了“6.4”事件;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r<br> ②苏联解体,美国衰落(已经沦为最大债务国),日本、德国实力上升(1990年日本私人存款高达1200万亿日元,约11万亿美元),中国、印度正在发展,两极平衡格局被打破,国际“新秩序”亟待确立,各种“板块”互相碰撞、联系。\r<br> ③国际政治斗争让位给国家经济竞争,美国与日本、欧盟的矛盾浮出,《下一次美日战争》轰动一时。1992年,美国太平洋学会的民意调查报告认为,随着俄国军事威胁的解除,日本的经济威胁将是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最大阴影。\r<br> ④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吞科威特,激起国际公愤。美国断然出击,获得空前胜利,1991年2月28日突然中止对伊打击,特意保留萨达姆本人及其足够的实力,纵其继续“危害”海湾地区,造就了永久驻军海湾的借口,牢牢地把住了国际石油输出阀。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制裁,就是对贸易竞争对手的经济打击。正是从1991年3月,美国经济神奇地走出了衰退期(布什总统刚刚于1990年12月正式宣布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同时日本“泡沫经济”迅速破灭,到1992年8月彻底破灭,从此一蹶不振。\r<br> 总之,冷战结束后:原苏联***化小,独联体国家自顾不暇,不再是中国的劲敌;美国不再需要利用中国来牵制苏联,开始对中国不客气了--即使没有“6.4”事件;经过海湾战争,美国终于走出越战失败、石油危机的巨大阴影,开始了今天所谓的“新经济”,日本、欧盟则遭到美国的暗算;美苏丢弃的“鸡肋”,东南亚国家则作为“真空”去填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r<br> 美国恶毒制裁中国、售台F-16战机,严重破坏了改革开放;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则试图握手,开放门口由东转向北;冷静、明智的日本加紧与中国接触。\r<br> “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被堵,积压产品卡住了生产轮子,纺织行业首先困难并绊倒了相关行业,“三角债”问题日益突出,继而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经济大萧条。\r<br> 1992年4月28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通知》:“由于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影响,企业亏损严重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1991年底,全国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9.7% ,亏损额达310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面和亏损额继续扩大,加上大量潜亏,问题更为突出。”\r<br> 1年之内叫作“本年”,2年之内叫作“近年”,3年之内叫作“近几年”,4年不算多,5年以上才能叫作“多年”。可见:“多年积累”开始于1987年之前;“深层次矛盾”主要是生产过剩;积累方式就是重复建设。这印证了1987年的“工业报喜,商业报忧”。\r<br> 这一时期,延续40多年的国际旧秩序彻底崩溃,海湾战争开始确立新秩序,全世界除美国之外,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中美“友好”结束,反目成仇。\r<br> 新加坡电视剧《人在旅途》插曲“人生本来苦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风靡全国。国产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应运而生,缓解了人们的苦闷。\r<br>
<br>四、1992-1994年“春天的故事”\r<br> 上一时期,在西方的凌厉攻势下,中国硬是挺了过来。\r<br> 美国见共和党的“硬刀子”--直接反华很难奏效,只好改用民主党的“软刀子”--隐蔽反华,导致克林顿上台,将炮口从中国正面移向中国外围--朝鲜;还要分心去盯梢日本。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所以,中国人至今仍对克林顿抱有好感。\r<br> 在美国的暗算、压制下,日本、韩国东奔西突,终于发现了向中国走私这条出路,“现代”汽车公司绝处逢生。\r<br> 借此机会,为了打破内外僵局,1992年春天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讲话,极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香港歌手周华健的《花芯》随即红遍全国各地。电影《大决战》振作了军心民心。\r<br> 但是,3年来积郁太多,突然一下子抖出来,难免过于急躁,因此,发展严重过火:第三产业过热、开发区过热、房地产过热、轻工业过热、股份制过热、合资合作过热。\r<br> “大踏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只要走不错路、装不错兜、上不错床就行”。\r<br> 1992年6月16日,《**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我国工业经济效益差,农业商品率低,流通不畅,财政困难,已经严重障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可以调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又是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r<br> 要想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注入大量资金才能启动。可是,第二产业--工业严重亏空,那么,只有抽取第一产业--农业的血液,又没有第四产业。这个《决定》表明,中国还要轻农害农,还没走出西方的陷阱。从此: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打白条一发不可收拾,为多收提留统筹而乱刮浮夸风,农民负担越减越重;还高明地在财政预算中列支不明不白的“农发基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在预算外长期挂账巨额借款。“深层次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激化、添加。\r<br> 严重地轻农、害农,逼迫有点手艺、臂力、头脑的农民纷纷逃离土地,引发了大规模的民工潮。\r<br> 这时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权力机关搞的“官倒公司”、工业企业搞的“偷税劳服”、广大群众搞的“满街练摊”。权钱交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r<br> 基建投资过度导致全社会流动资金相当紧张:①大量流动资金凝结成固定资产,直接减少了流动资金;②新增生产能力需要配套的流动资金,增加了流动资金缺口;③生产能力增长过快造成产品严重积压,沉淀了大量流动资金;④市场饱和,赊销帐款滞留了大量流动资金。从此“三角债”越缠越死。\r<br> 在合资合作中,许多宝贵资金向海外华人“交了学费”,东南亚极度繁荣,为金融危机作了铺垫,大陆资金也更加紧张。\r<br> “股份制”打着调动职工责任感的旗号,实际却是集资。真正结果是:过去不名一文的厂长、经理,一下子成了持股大户,插手股份制改造的有关权力人物也暗中得到了实惠,普通职工纷纷被挤下岗,工厂、商场实际成了负责人自己的。\r<br>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股份制。特别是大型项目的建设,如铁路,私人谁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而那时的商业银行又不搞长期贷款业务,因此,只有志同者凑份子,这就是股份制。它只是一种筹资方式或建设方式,而不是一种管理方式或经营方式。但是,在中国,企业已经建立起来了,并且成功运营若干年了,好企业又不缺银行贷款,半路突然搞什么股份制?!结果,大部分企业的效益依然滑坡,盈利企业的盈利因素也很难说就是股份制。1997年“十五大”会议期间,朱总理明确指出“并非一股就灵”。\r<br> 1989-1992年、1992-1994年,是一对连体的、畸形的难兄难弟。美国的对华政策由“硬刀子”换成“软刀子”、共和党下台民主党上台,促成了中国政治上大悲大喜、经济上大落大起。这就是《春天的故事》。\r<br> 这时期,流行歌手们带着哭腔、皱着眉头、扭曲着身子,展示着扭曲的灵魂,反映了社会的变态。\r<br>
<br>五、1995-1997年“归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