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分界标志争议中开建 网友直斥劳民伤财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安市政府正在给予《晏子春秋》里的这段名句以最新的注解,如果一切顺利,在今年内,他们将把天气预报员口中笼统的“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具体到以米计算。
这就是淮安市刚刚动工的“全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自消息传出就口水仗不断,河南的信阳认为自己更具有建造这个标志的资格,接着河南南阳也加入了进来……但没等到争论有个结果,之前没有参与“论战”的安徽蚌埠却悄悄率先竖起了一个南北分界的雕塑,让人猝不及防。
明眼人一看便知,科学意义上的我国南北分界是一个纵深数千公里的“地带”,绝不会落在一座桥的正中央。各地踊跃参与的背后,有着与“争孙悟空老家在哪”这个荒诞命题一样的逻辑,官员看重的,可能只是政府网站招商引资介绍里的一句话而已。
实地调查
老桥上翻建分界标志
淮安正在动工的全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位于淮海北路东侧的古黄河(即古淮河,历史上黄河曾从此夺淮入海而得名)上,原名王营南大桥,此处也是淮安市清河区和淮阴区的交界处。记者前去采访时,15个高有5米左右的桥墩扎扎实实深入河道内,桥墩周围搭着脚手架。施工的师傅告知现在桥墩的修复已近尾声,不久后桥面中心建立起一个球状物,这就是全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雕塑。
这座桥现在有个好听的名字“红桥”,而依附修建的老桥墩却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70多年的沧海桑田,如今早已瞧不见老桥墩的斑驳和沧桑。只能听住在附近的老人隐约谈起这段历史,国民政府时期建起的桥曾经起到连接河两岸的重要作用,钢筋混凝土的桥墩上铺设木制桥面,行人、马车、驴车从上而过,老人笑谈那会儿过河也就自古华山一条路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