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次贷危机身后,世界不再平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8 08:4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次贷危机爆发了一年。现在正式传染到了世界经济的基本面。这就像是一颗细菌弹,爆炸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传播。但是,这场危机的意义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金融或者经济问题。他或许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与柏林墙的倒塌相提并论。
  《世界是平的》认为世界经济格局在柏林墙倒塌的时候因为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而改变。让分工合作的范围从几个国家之间变成了全球的事情。原先遥远的大陆似乎开始变得越来越近,就像世界忽然扁平了,我们都住在了一个村子里(我和你,同住地球村)。信息技术如此,生产制造也是如此。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电脑恐怕就是有很多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零部件组装出来的。这似乎对我们来讲再也正常不过了。而这,也就是这几年一直很时髦的全球供应链,全球化。人们通过把生产分散到全世界各个地方来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比如:中国生产的鞋子出厂价也许就2-3美元可是到了欧洲可能就要20欧元了。其间利润实在可嘉。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好日子随着次贷的到来,将一去不复返。全球供应链的结构和原则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由此导致的将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谁相信美国和古巴会在10年之内握手言欢?我已经看到了。为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却也比较复杂的过程。我将慢慢说起。
  问题的根源之一在美元。美元,自打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他就是全球的主要贸易货币,也是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而美元和其他货币一样,都不是金本位的货币,而是债务货币。其背后的支持是一定额度的准备金和相应的资产以及所发行的债务。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发行数量和资产以及债务的质量得比值。资产和国债质量高同时发行量适当的货币,价格就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货币价格的两个因素就是发行量和债务及资本的质量。看看次贷所反映出的美元。次贷之所以杀伤力巨大,很重要的原因是通过贷款的证券化。美国的银行贷款给购房者,然后再把贷款合同打包成证券用来出售。这样当然可以降低银行的财务风险。可是风险始终存在的。收买了这种证券的银行,再把这些证券作为资产抵押,获得新的贷款。然后再通过风险置换,把这些有风险的贷款合同再卖给其他银行。如此,通过这一层层的伟大的衍生品交易,看似风险被一层层的转移,实则被一层层的放大。据有高度风险的资产和债务,谁还敢说是优良的资产和债务呢?所以,这些交易最终造成了资产和债务质量的下降。那么从国家整体来看,就会产生总体的此类资产质量下降。而糟糕的是美国的房地产贷款在GDP中的比例过大(据说有70%,没有查证)。这些直接导致美元的支撑质量降低。而另一方面,有这一连串的金融创新带来的还有贷款的大肆膨胀。为了支付贷款,当然要印刷相应的货币。然而,当次贷到来,人们终于发现美元背后的债务质量如此糟糕的时候,美元的数量却还是那么多。数量不变的货币量,对比质量下降很多的资产,导致的当然是货币价格的下跌。而不幸的是,这次下跌的偏偏是美元。这种通用的定价货币,通用的贸易货币。因此,美元下跌了,全球的商品全部上涨了。通货膨胀也通过商品传导到了全世界。而且,糟糕的是,美元的回升却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需要大量的优良资产来支持他的价格。而形成这些资产的行业目前才刚刚恢复活力。距离它应有的使命目标还有很远的路程。路漫漫其修远兮,美元将上下求索。
  所以,在美元的恢复期内,全世界的人们将不得不忍受高物价带来的痛苦。而这只是我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真正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却是一个关键性元素:油价。
  美元的贬值,会必然造成油价的升值(美元是他的定价货币)。而且这个油价偏偏还受益于过去十几年的全球化。因为全球化的确造就了新兴国家。让新兴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不少,工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兴旺。相应的能源需求也暴涨(只要数数小区里的空调和小车数量就明白了)。这就为高油价提供了需求上的支撑。为什么人们在通货膨胀的时候选择石油和黄金来避险呢?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需求旺盛,供给稳定。开发油田所需要的成本非常之高,常有十井九枯之说。所以,这几年来,世界上新开的油田数量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所以,这就为油价提供了刚性需求的支持。而这时,美元也贬值了。而且短期之内还恢复不了。两项相加,结论就是:国际油价也会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高价。我预计会在100美元-150美元之间或者在120美元附近。
  而油价恰恰是柏林墙倒塌后,世界经济新格局的支撑点。为什么?前面我们说过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物流业把生产分工分散到了全世界寻求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利润。可是这个格局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分工合作的分散必然要求运输线路的增加。单纯运输成本比较以前的小规模分工要大。可是,如果看看柏林墙倒塌后的国际油价就会发现,原来从那时到去年,国际油价一直都在下降的通道中。也就是说,运输成本实际上通过国际油价的下跌给消化了。因此,这种经济格局,也必然有一个死穴:国际油价的上涨。然而,次贷之后,这个死穴被点中了。而且情况很严重。不但这个死穴威力巨大,而且全球经济格局的五脏六腑也发生了变化。问题还在油价上。油价的上涨导致新兴国家的成本上涨。新兴国家对能源的广泛需求已经让油价有了扩散的经络。这导致了现有经济格局中普遍的制造成本上升。原先为寻求低价和高利润而产生的现有经济格局也失去了生命意义。所以,当油价的死穴被点中的时候,他会通过全球化的经络系统把全球化现有的经济格局给毙掉。因此,鉴于资本的逐利性,现有经济格局的调整必然已经开始。美元的回流就是发端。
国际关系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那么新的经济格局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我们从世界地图上就能寻找到答案。既然,现有的经济格局死穴在于运输成本。那么降低这个成本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把生产尽可能的靠近主要消费市场。哪些地区市主要消费市场呢?常规的,欧洲,美国就是,加上新兴国家,东亚,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所以,以前平坦的世界可以允许我们的商船频繁的往返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现在,这两个大洋却成了运输成本不可避免的鸿沟。因此,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活动,将主要在东西两岸进行。来往太平洋之间的经济活动将会减少(信息技术行业等运输成本小的行业除外)。距离欧洲最近的东欧地区因为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将会更好地融入欧洲大家庭,他们将是下一轮经济格局中很大的受益者。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俄罗斯将面对更大的不可避免的来自欧洲方向的压力。当然,如果他主动融入欧洲大家庭,他反而会成为欧洲最大的新的经济格局受益者。看看美国周围,在现有经济格局中被遗忘的墨西哥将会成为美国的制造作坊。而具有大量熟练劳动力和受教育人群的古巴,则具有同时辐射两大消费市场的得天独厚地理优势。他举例美国和欧洲都不远。而且它距离南美的产油区也不远。在我看来古巴就像是一颗落在泥地里的宝石。现在唯一让他还没有发光的是他还没有完全开放。不过这个问题已经在解决中了。劳尔卡斯特罗德已经在改革古巴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巴将会融入到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它将上演中国的经济奇迹。东亚,中国和印度地区,将会借助于前一阶段经济格局中奠定的制造业体系和资本以及管理技术,自成体系。目前的东亚-美国经济格局会慢慢的被取代。而这当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中国庞大的消费人口和雄厚的制造能力。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国将在地区格局中形成自己的领导地位。
  这样看来,世界资本将会按照消费市场的布局重新流动和集聚。那么,世界将不再是平的了。他将是由几个丘陵组成的起伏地带。美国的单极世界也将一去不复返(真是自毁河山啊),世界经济政治将进入到真正的多极世界。
  面对如此变化的世界,中国准备好了吗?事实是,中国现在就在主动应对未来的挑战了。中国是上一个经济格局的最大受益者。而受益的根源是,中国的低制造业成本。然而,这一优势已经开始失去。可是参照上文的分析,我们同样拥有一个优势:庞大的人口。如果让这些人口具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那么,支持未来经济多极化,区域经济领导地位,将不再是难事。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同样还要继续参与到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这一次,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呢?优势在于我们在前一轮经济格局中奠定的雄厚的制造业体系和能力。如果,我们在前一轮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被动式的参与的话,在别人走了之后,我们就得学会自己走路了。而我们的制造业参与下一轮多极化的经济格局时,如何克服油价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呢?我想,至少有两点选择:直接到其它消费地区附近投产,把我们的供应链延伸到主要消费地区;或者充分利用创新,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抵消掉我们的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而我们现在具有的另一项潜在优势就是:我们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和人才,拥有高质量,高效率却低成本的研发体系。这项优势如果和我们的制造业优势相结合,将是我们纵横下一个经济格局的法宝。因此,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在今年格外的重视和强调创新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要着力于扩大内需。因为这将奠定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础。所以,如果要解读今年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话,这些背景一定要拿来做参照系。
  好了,我们把眼光稍微放前一点。既然,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世界经济格局转型的战略期,那么我们就要对目前适应前一阶段经济格局的国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着力于培养适合下一阶段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点,淘汰无法转变的经济成分。当然力度不必太猛,可是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就目前来看,紧缩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松动,也许两年之内都不会动。因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是用来补血的。如果经济机体没有生长因子,那么大量的补血只能催生癌细胞。所以,货币政策将在适应新的经济格局的增长点培养成型,成气候后,才能放开。更何况这还需要体制改革的配套。所以,就货币和金融政策而言。至少未来两年之内的政策基调将是:在保持货币紧缩的政策前提下,积极开展金融体制创新,培养适合市场经济的灵活的金融体系和配套有效监管体系。所以,可以想见,未来两年之内,散户股民们可能只能看到政策的一次一次出台,而股Shi不会有起色。但是,如果是聪明的股民,他就会把时间放在寻找高质量公司上面,而不是天天抱怨,指望中央政府给他送馅饼。
  对于内需政策,我想,不得不提的是房地产。这种行业虽然看起来貌似强大,好像很能刺激内需。实际上,他纯粹是投资拉动(从头到尾全靠贷款)。而且这种行业不属于资产增值行业。它本身不能创造有竞争力的价值。没听说那个国家靠房地产搞成了世界强国。这种行业应该属于附生性行业。它必然是在社会大发展后,当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的时候才能大规模发展的行业。这两年的房地产发展,不能不说是改革开放30年给他奠定的基础。而现在这种经济转型期,尤其是在房地产价格虚高,透支了公民消费能力后,他的阶段性发展潜力已经所剩无几。从宏观经济来看,当务之急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培养适合下一阶段经济格局的经济模式。而下一阶段,中国将面临成为区域主导力量的机遇和挑战,迎接这个挑战除了需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持续和强劲的内需。而培养这个内需,也必然要和建立公平的社会分配体系和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密切相关。因为这将降低公民的生活成本,降低生活风险预期,唯由此才能形成持有而有力的消费能力,才足以担当区域经济主导者的地位。而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虚高的房价严重损害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无法支持扩大内需的战略。而且,在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候,也没有更多的资源留给房地产挥霍。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如果从战略的高度去看,我们不能希冀于中央政府放开信贷闸门。现实的考虑是,房地产行业将从商业模式转变为保障模式。他要发挥在保障居民正常居住需求的首要作用。其经济功能,需要放在次要。照此思路,中央政府不会让房地产市场死掉,恰恰相反中央还要培养“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只不过健康的标准,需要加进很多保障性要求。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真的不敢恭维房地产商们的战略眼光。既然现在价格虚高,而房地产市场未来将发生方向性的变化。为什么不赶紧降价处理,回收资金呢?难道你们真的以为中央政府害怕房地产崩盘导致经济衰退?其实你们大错特错了。房地产崩盘固然不好,可是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因为,第一,中国的房地产贷款占GDP比重很小,13%,中国不是美国;第二,这对市场有利。房地产市场的崩盘或许正是中央政府希望看到的,因为全国几万家房地产公司,必须要经过重新洗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正好可以促进洗牌。而洗牌当中,提前回笼资金的房地产企业将会占便宜。第三,就算房地产界真得头破血流了,也没什么大笔了得。因为既然要让房地产发挥保障性作用,那么就要让保障性住房占到住房比例的主体。这些项目订单一旦释放出来,就成了筋疲力尽的房地产商的救命稻草。何况这稻草的营养丰富:全市政府担保项目。有这样的优质资产垫底,还怕房地产崩盘不可收拾?我都不怕,中央怕什么?所以,聪明的房地产企业最好现在就先出手,手里拿着钱比拿着空房子更有价值。
  因此,我们审视现在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必须要从一个战略的高度,一个面对世界经济格局转变的高度来理解。否则,只能失望。
  世界看起来纷繁复杂,可真要想想,其实就是很简单的原因。自废武功的美元砸起了国际油价,飞起的国际油价又点中了现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死穴,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又迫使中国必须作出大量复杂的经济结构调整动作。。。。。。一切的一切又都那么简单,很像是小小的蝴蝶效应。可是,这一次蝴蝶扇动翅膀,世界不再平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2:5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