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做主要有2个原因:营销时可夸大预期收益;为银行争面子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最新发布的6月统计报告显示,6月份,中资行发行了8款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仅仅为外资行的1/4。而这8款产品中,竟有7款都是“伪”结构性产品。
在零收益事件告一段落后,“假冒”结构性产品又开始充斥市场,这是否是对投资者的欺骗?
结构性根本不存在
据上述报告统计,6月份,国内中外资行共发行理财产品423只,90%属固定收益类产品,余下的40只是结构类理财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资行当月仅发行8款结构性产品,其中仅有中行发行的“汇聚宝0806J-澳视群雄之五谷丰登”被认定为真正的结构性,浦东发展银行、 交通银行(行情 股吧)、光大银行等发行的其余7款产品均属“伪”结构性产品。
“实质上这7款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一研究人士表示,结构性产品应该包括固定收益产品和衍生品的组合,其中衍生品一个突出特征是有一个收益支付条款
(如挂钩标的物价格在某一设定区间内波动,投资者获取最高收益,一旦突破区间则收益为0)。“但上述6款产品并没有类似的支付条款,所以本质上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以上月某银行发行的一款与国开行信用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例,其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国内实际上没有,因此产品的结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