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07-21 14: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和你做的事情一样,对不起,对不起,我在忙着呢!”半岛电视台驻华记者伊扎特接听本报记者电话时只短短几句话就立即挂掉,和往日能说会道的作风大有不同。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各国的记者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媒体间的角力悄然展开。
通讯社重兵出击
根据北京市公安局局长马振川给出的数据,北京奥运会将迎来205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多名运动员以及随行官员,而记者的数量远超过这个数字,达到近4万名。
7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三大新闻中心同时开放。主新闻中心负责接待5600名文字和摄影记者,国际广播中心接待1.6万名电视记者。这两个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被称为“注册记者”,还有相当数量的“非注册记者”将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上班”,参加在那里举行的非赛事新闻发布会。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艾哈迈德一个人常驻北京,奥运期间将独自承担发稿任务。《洛阳日报》的陈占举是非注册记者,他说,《洛阳日报》只有一个名额,从特刊策划到采访摄影,他一手包了。与艾哈迈德、陈占举的孤军奋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兵强马壮的各大通讯社。
新华社派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报道团,全面报道奥运会。新华通讯社体育新闻编辑部主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高殿民透露,经过与国际奥委会的协商,新华社得到284个注册记者名额,其中包括60多个摄影记者名额、4个非购买转播权的音频记者名额等。在主新闻中心的二层,新华社还免费获得了600平方米的办公室。
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等国外的通讯社也在主新闻中心和各场馆的新闻中心和看台上,得到了免费提供的工作间或工作平台。
7月18日上午,法新社偌大的工作间只有三五个技术人员在进行设备调试,技术协调员艾尔科尼·弗里拉说:“这些设备都是我们从FaGuo空运来的。”
弗里拉说,法新社派出了160人的奥运报道团队,其中70名记者,70名编辑和摄影记者,剩下的是技术支持人员,他们的办公室也达到了600平方米。“我们将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六种语言向我们的客户提供信息。我们要挖掘独家的信息,争取第一时间发出消息。”
除了这几家媒体,其他机构要在主新闻中心使用工作间必须付费。《北京青年报》花了5万元,在主新闻中心二层租用了一个工作间。《人民日报》、《体坛周报》、南方报业集团也都租了工作间。相比而言,昂贵的租用空间大部分是被国外媒体所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