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发表最新报告《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据测算,中国最新热钱数额达1.75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数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数额如此之高的热钱规模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通过什么途径悄然流进中国?“潜伏”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哪些领域?未来应该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哪些风险?
高额“热钱”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热钱加速涌入,正抄底A股。
热钱流入:中国过半外储缺乏实体支撑
“自2005年以来,热钱流入的规模是惊人的,我国外汇储备存量的一半左右缺乏实体经济或真实交易的支撑。如果热钱集中外逃,规模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可能在旦夕之间显著缩水。”报告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说,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大量热钱并已形成对金融安全的隐患。
中央财大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关于热钱规模目前众说纷纭,1.75万亿美元是目前听到最吓人的数字,由于热钱流入通道复杂,目前还无公认最佳测算模型,因此精确数量难以判断,但热钱问题显然已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张明分析说,目前热钱流入的渠道已非常多样化,基本上有4大类。第一,是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热钱,如通过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或者提前收汇,延时付汇;甚至通过编造虚假的贸易合同。其二是外资以FDI的名义进入,然后将资本金结汇,不用于生产性投资,转而投入股市或房地产市场。其三通过包括外债、短期外债、地下钱庄、贸易信贷、捐赠等方式进入。最后一个渠道来自居民,一种是中国居民每年可以自由换汇5万美元的货币;第二种是香港居民,每天可以通过香港银行向内地电汇8万港元;第三种是很多香港居民会直接带现金入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