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在最近几年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双方的政治对话明显的增多,这是当今世界格局演进的必然结果,符合两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特征越来越越明显,冷战结束以来,成长起来的新型工业国家已经积累了一笔强大的国家财富,但是受到传统政治经济秩序的束缚,他们在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领域与传统的工业发达国家有着严重的分歧。随着“金砖四国”(Bbic,俄罗斯、巴西、印度、中国)外长会议最近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顺利闭幕,表明了新型国家开展战略对话,推动深入合作的期望。而对于中印两国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战争仍然是两国共同的阴影,由于领土上的争议,两国的交往存在着严重的障碍,互相把对方视作潜在的对手。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我认为,中国在南亚实施的战略,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一锁一链”。
这把“锁”又几个南亚国家组成,锁住整个南亚次大陆。而那条“链”在部署在印度洋,这个印度人宣称的“印度湖”。
中国南亚棋局的“锁”
自古以来,中印两国人民都很擅长下棋,具有高超的战略思维。中国人发明了中国象棋和围棋,而印度则被认为是国际象棋的故乡。众所周知,下棋是很讲究战略思维的,每一颗棋子的布局,都会影响到整盘棋的输赢。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复杂的棋局,在这个棋局的两头有两位战略棋手,他们同为传统文明古国,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引领了世界的潮流;他们同为人口大国,两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超过了20亿;他们同为新兴市场国家,一同被外界看好,拥有美好的国家前景,也是影响未来世界局势的重要力量。中印两国在南亚可谓是棋逢对手。中国最重要的一步棋,是与巴基斯坦保持着长期友好而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巴基斯坦,是印度的宿敌,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争执不休。中国不遗余力的支持巴基斯坦,其中固然有中巴友谊的成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遏制印度。印度为了防止中国在南亚对其的围堵,长期以来,印度在南亚实行的是地区霸权主义政策。它先是吞并了锡金,而后控制了不丹,并且不断向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国渗透。以前受国内外因素的限制,考虑到人力、物力毕竟有限,中国在南亚主要是“丢卒保车”,即主要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而较少关注其他南亚国家。后来,中国改变了这种策略,开始重视“过河卒子”作用,利用自身日益增强的实力,全面开展与南亚各国的关系。于是,两个棋手在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孟加拉等棋子的争夺上变得越来越激烈。总体而言,中国占据了地利和人和的有利因素,地理上,中国从青藏高原俯视着南亚大陆,比印度拥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而印度被南亚各国所围绕,如同一把环形“锁”,虽然印度在发展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时,有着历史人文上的优势,但是印度推行的一系列地区政策并不为周边各国所认可,对其怀着强烈的戒备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把目光投送到了崛起的中国,这个在南亚大陆唯一可以遏制印度的国家。中国南亚的这把“锁”,已经打造了将近半个世纪,在如今正面临着一次全面的洗礼,怎样使得这把“锁”更加坚固,是对中国棋手的严重考验。
因为,印度近来为了化解它在南亚大陆的被动局面,开始积极的开辟新的战场,它把触角伸向了遥远的中亚,企图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军事基地,这一举措,直接跨越了青藏高原这块戈兰高地,势必是一着对中国本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棋。此外,它还积极的开展与越南的军事合作,遵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印越两国军事合作,引起了中国的高度警惕,不难看出,两国有着共同遏制中国的意图。
印度洋的“链”
这就是被外界解读为珍珠项链的战略。中国为了破解所谓的“马六甲困局”,在扩大能源进口渠道的同时,也积极的在印度洋上构建起一条稳定而安全的能源运输线。未来中印两国如果因为领土问题而再次爆发战争,中国的石油进口将面临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极大威胁,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军事安全。为了在未来的海上较量中不陷入被动受制的局面,中国急需在印度洋上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确保自己的能源运输线不受到他国的威胁。实际上,中国现在已经分别投资参与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港口建设,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孟加拉的吉大港、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这些港口构成了印度洋上的一颗颗珍珠,这些珍珠连接起来就是一条“链条”。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日趋紧密,不排除未来中国的蓝水海军在这些港口上停靠的可能。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