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英建交之路缘何如此崎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3 15:4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中英建交,中英关系经历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1950年1月6日,英国就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法律上的政府,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两国直到1954年才建立代办级“半外交关系”;又过了18年后才建立大使级正式外交关系。是什么力量成为中英两国建交的阻力,又是什么因素在其中始终发挥着维系和推进的作用呢?
<br>
<br>建国初期,英国向当时在外交上正奉行“一边倒”政策的中国频派使节,在一段时间内对建交一事保持着比较高的“热情和主动性”。相较而言,中国方面却一直对此表示出若即若离的态度,中国存在的顾虑究竟有哪些呢?\r<br>
<br>纵观英国在这段时期的对华政策,很容易发现它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即摇摆不定。在承认了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统治的合法性之后不久,在联合国举行的有关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表决中,英国却投了弃权票。这种弃权的态度一直保持到同年8月,英国才在安理会第一次投票赞成苏联把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议事日程。然而,又过了没多久,1951年6月,英国政府在联合国托管理事会的会议上又投票赞成美国的提议,暂停讨论该问题,直到1961年。\r<br>
<br>在台湾问题和朝鲜战争等问题上,英国也一直表现出这种明显的骑墙态度。在承认新中国以前,英国主要是附和美国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法律上的政府之后,英国默认了新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要求。而朝鲜战争爆发后,尤其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后,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又发生了动摇。1950年1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同美国总统杜鲁门再次在联合声明中鼓吹“台湾地位未定”。[1]朝鲜战争结束后的,英国驻华代办杜维廉在1955年1月5日同周恩来总理的谈话中甚至说道,“关于台湾的法律地位,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只宣布了一个意图要把台湾归还中国,但是还没有一个国际协约来履行这个意图。因此,在法律上说,台湾还不是中国的领土。”[2] 这样的解释使得中英关系的发展不得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停滞在1954年建立的“半外交关系”水平上。\r<br>
<br>在朝鲜战争的战场上,英国除了参加所谓的“联合国军”与中国军队发生正面冲突之外,还附和了1951年2月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推动的非法通过诬蔑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并在不久之后投票赞成联合国对中国实施 “禁运”。[3]与此同时,英国却又通过其他外交渠道努力在美国对中朝的政策上施加影响,希望能防止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并使战争尽早结束。正是英国政府对华政策中这些摇摆不定的态度和自相矛盾的表现,使新中国在与英国建交的问题上一度显得顾虑重重。\r<br>
<br>至于英国,为什么没有像美国一样对中国采取完全敌视的态度,而是多次伸出手来争取同中国建交呢?英国人历来视利益为重,在历史上不乏先例。19世纪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胜利后,热衷于帝国主义的英国很快便主动承认和支持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其目的是为了维持英国与这些国家的商业联系。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后,曾在世界上大力废除奴隶制的英国政府却站在实行奴隶制的南方一边,其动机很明显地来自于英国纺织业对美国南方棉花的依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又率先与苏联建交,这并不代表其对布尔什维克党立场的改变,而是出于与其他贸易竞争对手抗衡的需要。同样,英国承认并积极争取与中国建交,其最主要的战略支点也正是英国的在华利益。\r<br>
<br>英国在华的利益构成主要是香港问题和经贸往来两个方面。\r<br>
<br>在香港问题上,中国大陆的解放使得英国对香港的地位深感担忧:其一,人们解放军进抵深圳河北岸,港英当局担心解放军渡河进攻,用武力收复台湾。其二,香港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陆。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是维系香港经济运作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香港生活必需品也多由大陆提供,另外对非法移民和犯罪控制等方面也须得到大陆的配合和支持。其三,英国对香港的控制本来就是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产物。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布不承认这些条约,英国担心中国以此为由收回香港。\r<br>
<br>在经济贸易方面,英国的在华利益主要体现在其对华投资上。1946年英国在华投资总额占同期外国在华投资总数的63.2%,为美国的三倍多。英国在华资本渗入了金融、贸易、运输、矿业、制造业和公用事业等广泛的领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国在华资产一直维持在3亿英镑左右。[4] 此外,在对华贸易上,英国也抱有很大的期望。英中贸易额在二战前曾超过1亿英镑,但是此后由于战争和美国势力的排挤而迅速下降,到1948年时两国贸易额仅为600万英镑。[5]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这个强敌基本退出了中国,英国当然更不能失去这个难得的“填补真空”的机会。\r<br>
<br>然而,在这些利益关联背后,又是什么因素成为一再推迟中英建交的力量呢?除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分歧这一短时间内基本不会改变的阻碍因素之外,“英美特殊关系”成为这段时间制约中英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特殊关系的特点是二战后经济受到重创的英国更有求于美国。因此,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英国政府考虑某些问题的重要参照。尽管在许多时候,英美对华的政治意图会有很大的分歧,但是英国的最终行动计划都会以不损害英美密切关系为限。毛**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1954年10月19日,他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时说过,“它们(英国)的利益套在美国车子上,美国火车头下一个命令,他们不得不服从。”[6]
<br>
<br>那么,既然美国和英国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总体立场应该说是一致的,为什么两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政策倾向又时常会有明显的区别呢?
<br>
<br>首先,英美两国对承认一个政权的认识不同。丘吉尔曾说,“承认一个人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一种赞同之举。人们不得不在这个充满罪恶和敌人的世界上承认他们并不喜欢的那些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并不是要表达恭维之意,而是要获取便利。”[7] 然而美国却从不把对一个国家政权的承认看得这么简单。美国人认为对一个政权的承认,不仅是出于事实或者政治尺度上的考虑,而且应该是对法律、道德以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外交上的承认并非单单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义上的允诺,包含着权利和义务。\r<br>
<br>其次,英美两国在华的利益结构也存在着差异。美国当时在中国的经济利益比重很小,虽然美国也曾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大部分都已经被国民党政权消耗在中国内战中,或被国民党中的一小部分人中饱私囊了。而政治和安全利益则是美国考虑得更多的问题。中国是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蒋介石政权取得胜利,曾在资金和技术装备上给予其大力支持。虽然英国也在军事装备及军事人员的培训上援助过国民党,但同美国相比则微不足道。到1946年6月,美国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就已高达18.3亿美元。可见中国对美国在政治上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至于英国,正如前文所阐释的那样,政治、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在他们看来是并重的,甚至可以说经济利益更胜一筹。\r<br>
<br>第三,如何看待冷战形势和***中苏社会主义阵营,英美两国也有其各自不同的考虑。应该说,美国更多地为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所蒙蔽,认为中国***就是苏联共产党的傀儡。艾奇逊本人在1949年10月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秘密会议上说,“这个中国政府是真正的俄国帝国主义工具,这是我们考虑对华关系的出发点。”[8] 美国希望中国会在其实施的封锁、孤立政策的作用下,认识到同苏联站在一边的麻烦;他们还期望这样就能逼迫中国向苏联提出更多、更高的援助要求,直至苏联无法满足其需要而对苏联失望,并最终投向西方国家的怀抱。\r<br>
<br>与美国相反,英国则更相信“中国***人首先是中国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俄国人。”[9] 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对华政策问题进行会谈时争辩说:“如果我们太冷酷,就会把中国人赶到俄国人一边,而若审慎从事,就能削减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吸引力。”[10] 英国政府希望通过与中国***在外交上的接触和沟通,让其认识到西方国家能够给它带来的好处,培植其对西方国家的依赖。英国主张在中国站稳脚跟,诱发并等待中国与苏联反目成仇的一天。\r<br>
<br>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英国没有采取和美国完全吻合的对华政策。但是,尽管英美时常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旦考虑到“英美特殊关系”,英国便往往不能按自己的看法行事,而不得不向美国的做法靠拢。这也正是中英关系保持代办级“半外交关系”18年,而迟迟不能走上正轨的最主要原因。\r<br>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0:5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