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唐宋词中词牌名的英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3 23:5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br>
<br>  词始于唐,盛于宋,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表达形式,历来为人们所钟爱。为把中华文化中这一绮丽的瑰宝译介到国外,不少译者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艰辛劳动,其中不乏精美传神叹为观止之作。然而,词的翻译比之散文小说确似更难,尤其是词牌名的翻译。
<br>
<br>  尽管就大多数词作来说,词牌与音乐或词中的内容关系不大,作者填词时,只视哪种词调形式更符合自己的需要,完全可以不去考虑词牌名称的原有含义和原来词曲的内容。因此词牌在一般意义上不过是标明作者依哪一种现成的曲谱进行填词而已。然而将词牌名译成英文时就不能不在传达词牌的神韵和美感的同时考虑它的历史来源和反映在其中的格律了。
<br>
<br>  下面试就词牌的几种常见的英译方法略抒浅见。
<br>
<br>  一、一般性词牌名的译法
<br>  一般性词牌名没有什么历史典故,或有,但已无从考证,或取自前人的某个词句,或只是一个风雅的名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按字面意思直译成英文,即可较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传达原文的神韵和美感形象。例如:
<br>  鹧鸪天 Partridge Sky
<br>  踏莎行 Treading On Grass
<br>  相见欢 Joy At Meeting
<br>  点绦唇 Rouged Lips
<br>  满江红 The River All Red
<br>  模鱼儿 Groping For Fish
<br>  最高楼 The Highest Tower
<br>  疏影 space Shadows
<br>  玉楼春 Spring In Jade Pavilion
<br>  昼夜乐 Joy Of Day And Night
<br>  西江月 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br>  风入松 Wind Through Pines
<br>  双双燕 A Pair Of Sparrows
<br>
<br>  二、"歌"、"词"、"歌头\"、"吟"等词牌名的译法
<br>
<br>  1.常带"歌"、"词"、"子"的词牌,不妨直译成"Song\",既简单明了,又贴切自然。例如:
<br>  子夜歌 Midnight Song
<br>  洞仙歌 Song Of A Fairy In The Cave
<br>  柳枝词 Willow Branch Song
<br>  卜算子 Song Of Divination
<br>  天仙子 Song Of Immortal
<br>  更漏子 Song Of Water Clock At Night
<br>  南歌子 A Southern Song
<br>
<br>  2.词牌子带"吟"一类的较"歌"、"词"更为典雅,是一种便于吟诵、格调高雅、节奏舒缓的诗体,译成"Chant\",可以显得庄重端方,因为英语中的\"Chant\"多指宗教中的赞美诗或圣歌,意思与\"吟"很相近。例如:
<br>  水龙吟 Water Dragon Chant
<br>  瑞龙吟 Auspicious Dragon Chant
<br>
<br>  3."歌头\"意即前奏或序曲,可译成"Prelude\"。例如:
<br>  水调歌头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br>
<br>  三、"令"、"引"、"近"、"慢"等词牌名的译法
<br>  有一些词牌末带有\"令"、"引"、"近"、"慢"等术语。"令"与酒令有关,是一种比较接近民歌的抒情小曲;"引"集歌体与诗体于一身,也是这类诗歌诗曲调的演化;"慢"有篇幅较长、语言节奏舒缓、韵脚间隔较大等特点;"近"有亲昵、浅显的意思,可能与令、引等一样与曲调有关,指一种篇幅较\"令"长而又不如\"慢"曲那么典雅庄重的曲调。从字数上讲,大体上说,\"令"多半属于\"小令\"范围,"引"、"近"多半属于\"中调\"范围,"慢"则绝大多数是\"长调\"。所以译成英文时可视具体情况译成\"Song\";"Slow
<br>Song\";"Slow Tune\"或"Slow,Slow Song\"。例如;
<br>  调笑令 Song Of Flirtation
<br>  唐多令Tang Duo Song
<br>  祝英台令Slow Song Of Zhu Ying Tai
<br>  扬州慢 Slow Tune Of Yangzhou
<br>  声声馒 Slow,Slow Song
<br>
<br>  四、"摊破\"、"促拍\"、"减字\"、"偷声\"等词牌名的译法
<br>  \"摊破\"(又名\"摊声\"、"添字\")和"促拍\"这两个术语都表示在原调基础上加了字、句。而"减字\"、"偷声\"则是在原调基础上减少了字句,而另成新调。"摊破\"和"减字\"是就字数而言,而"促拍\"和"偷声\"是就调而言。所以"摊破\"可译成"Lengthened Form\","促拍\"可译成"Quickened Tune\","减字\"则可译成\"Shortened Form,","偷声\"则可译成\"Slowed Tune\"。例如:
<br>  减字木兰花 Shortened Form Of Lily Magnolia Flowers
<br>  摊破浣溪沙 Lengthened Form Of Silk-Washing Stream
<br>
<br>  五、根源于历史掌故的词牌名的译法
<br>  据考证,词调有五种来源:1.边疆民族曲调或域外音乐传入内地的;2.内地民歌曲调;3.乐工歌妓们创制或改制的曲调;4.宫廷音乐机构或词曲家根据古曲、大曲改制的;5.文人创作的曲子。正因为词调来源广泛,所以词牌的意思也很复杂。因此,有些词牌是不能根据字面直译的,而应在考释它的来历后再行动笔。
<br>
<br>  例如:《苏幕遮》原本是指从今天新疆吐鲁番(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曲。"浑脱\"是"囊袋\"的意思。据说,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所以唐人又称之为"泼寒胡戏\"。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面,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有人将它译成"Screened By Southern Curtain\".就是没考虑到它的来源而望文生义译出来的,尤其是"Southern\"一词不知从何而来。据此,我以为直译成\"Oiled Hat\"未免太俗,不如译成"Water-bag Dance\"。这样既点明了是舞曲,又可使读者领略到舞蹈的内容和形象。
<br>
<br>  《菩萨蛮》据考证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乐曲,后经?謇止じ闹贫?吹摹L扑震蚀印抖叛粼颖唷匪担篭\"大中(唐宣宗年号)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人亦往往声其词。"可见《菩萨蛮》中的菩萨与我们的佛祖菩萨(Buddha或Buddhist Idol)并无关系,词牌的意思是\"象菩萨似的蛮国人\"。有人将其译成"Buddhist Dancers\",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为形容词"Buddhist\"是"佛的,佛教的\"意思,译回成中文就是"佛的舞者",佛教中有没有舞者尚且不论,光意思就南辕北辙。如译成\"Dancers Like Buddha\"或"Buddha-like Dancer 还勉强过得去,或干脆译为\"Song Of The Country Norm\",既简单又明了,只是失去了菩萨这个形象。
<br>
<br>  又如《念奴娇》,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一著名歌妓,玄宗时常诏见命歌,曲名本此。如果不知此曲底里,将它译成\"Dreaming Of Her Charm\"那就令人捧腹了。有人将它译成"Charm Of A Maiden Singer,"歌手\"和"娇"都译出来了,可我认为Maiden一词用得不恰当。"Maiden\"一词在英文中是\"处女\"或"未婚女子\"的意思,把它用在古时的歌妓身上未免太圣洁了,不如去掉\"Malden\",译成"Charm Of A Singer\"。"Charm\"多指女子的妩媚,所以大可不必担心读者会弄错。"Singer\"的性别。从这个意义上讲,"Maiden\"也可删去,当然若将其换译成"Woman\"也未尝不可。这里还牵涉到专有名词的译法,"念奴\"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尚且陌生,更不用说外国人了,译出来也不一定知道,反而妨碍意思的理解,故此处可撇下不管,用"A Singer\"代替即可。类似的情况都可如此处理:如《昭君怨》就可译成"Lament Of A Fair Lady\"。也可用加注的办法,如《虞美人》就可译成"The Beautiful Lady Yu\",这样外国人就知道是一个姓虞的美人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8 16:5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