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src="http://www.movieyouth.com/up/pic/df97e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br><font color="blue"><font size="4">《七武士》-----男人间的友谊的诗篇!
<br>战国时,七位不同背景的流浪武士受雇于一个贫困山村,对抗数倍于己,凶残暴虐的流寇,而唯一的报酬仅仅是一日三餐白米饭!在面对赤贫的农民们献上的一碗白米饭时,武士的精神是支撑他们的道义基础!男人间的深沉的友谊和彼此间的人格魅力是凝聚他们的感情基础!道义和感情就是他们选择面对艰难、甚至是必死之战的勇气!
<br> 黑泽明有一次向编剧桥本忍提出了一个电影构思,想拍摄一部反映战国时的武士在一天中的平凡生活,早起梳洗,去将军府执行任务,因任务失败晚上回到家中剖腹自尽!两个月后,桥本表示因没有合适的历史题材,剧本难以完成!黑泽明暴跳如雷,逐自己与编剧们一同翻阅历史文献寻找素材,发现当时因匪盗从生,加上政府的昏庸无能,有的农村自己雇佣武士组成地方武装,觉得这一题材有发挥的意义,便由此而创作了七武士的剧本!电影原计划拍摄期是4个月,开拍后发现场景宏大而复杂,加上黑泽明的认真到苛刻地步的创作方式,最后拍摄了两年才得以完成,成为当时日本电影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影片!黑泽明的东家当时著名的东宝公司为了完成该片也几近到了破产的边缘!电影于54年公映,在国内外获得空前成功,该片及其以后许多影片的风格对西方电影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如果说50年的《罗生门》使世界第一次注意到日本电影,并开始认识黑泽明的话,那么《七武士》就奠定了其大师的地位,也成了日本电影的带名词!
<br> 就电影本身而言,黑泽明的独特风格在该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期录影,快速剪接!在匪徒初次向村庄发起攻击的一幕,以及最后13名匪徒与武士和村民们决斗的一幕中,一次次的冲击---被包围---惊惶奔逃---堕马---在泥泞里翻滚---决死挣扎---被斩杀,3-4部摄像机分别以不同角度同时运动拍摄,后期制作时穿插剪辑,一连串的动态镜头快速而连贯,复杂的战争情节无缝隙的一气呵成!给鼻涕虫的感觉是第一流畅,第二干净,第三激烈,这也就是黑泽明影片中特有的视觉冲击力!------深镜头手法!描绘远景,赋予远景人物的动作以更多的意义,如久藏决斗的一幕,以远处人群的拥挤和骚动烘托紧张的气氛,又比如匪徒从远山上俯冲而下的一幕,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黑泽明的慢镜头!在描写与久藏决斗的傲慢武士以及绑架小孩的小偷被斩杀时,都是站立了许久不动,而后缓慢的倒下,扑起了一片灰尘,使格斗时的紧张感上升为一种震撼力,镜头厚重强劲!
<br> 从电影的意境上讲,黑泽明是矛盾复杂的!黑泽明正是把自己复杂而矛盾的思想编织在自己的电影里,才使它们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回味,也使本片能在电影史上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七武士》中一个极有哲理性的矛盾,也恰恰是它的经典之所在,就包*在了最后一幕里!勘兵卫看着远处胜利后的农民一边敲着腰鼓,唱着欢快的民歌,一边为下一季的丰收而忙着插秧,然后回头又看着那孤寂的插在四位武士坟头的战刀,黯然的说:我们又失败了,真正的胜利者是那些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全剧可以说一直都在努力渲染一种凭借着绝不屈服的精神与命运抗衡的英雄主义,并且相信个人具有可以改变命运,甚至历史的力量!然而这最后一句话,使电影原本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有人认为这表现的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中国哲理!不过,鼻涕虫倒是觉得黑泽明给英雄主义渲染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暗示出个人力量的有限性,认为历史的胜利者最终是所有的普通人们,而不是在历史舞台上风起云涌的那些英雄和精英,命运的决定者是大海,而不是海浪上翻腾飞舞的浪花!每次看到此处,鼻涕虫就对黑泽明的电影意境的曲折和深远感到叹服!\r<br> 当然,《七武士》能被西方所接受,不能忽视的是它具有好来屋西部片的某些元素,比如影片描写的是在荒凉的野外,无畏无惧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悍匪之间的殊死搏杀这样一个典型西部片的题材!但这些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却是它所具有东方的内*!比如电影所涉及到的当时日本的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面貌,以及电影背后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也可以说《七武士》是以西方电影的形式传递着东方的美的内*!能够东西结合是该片在日本国内外都获得成功的原因!\r<br> 身处乱世,最难的是坚持,操守不堕,心火不熄。\r<br> 对于大多数普通如我,只想居家乐业的人,这句话不免显得骄矜和大而无当,但对于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这种坚持却是每天必须面对的心灵操练,无法回避的立身根本:坚持还是放弃,清贫还是富贵,切腹还是苟生?
<br> 镜头里,是破败的城市,荒芜的乡村,面带菜色的稚子,心如枯木的老人,是硝烟不熄,群寇横行,泥泞坎坷的路上,来来往往着沉默而骄傲的带刀人,往日荣光焕发的脸满是憔悴之色,饥肠辘辘,脚步虚浮。那是个不需要武士的时代,人们只看见刀,而不见刀后的人,于是有人依附城主,在反复的争夺、无尽的杀戮中博取功名,有人自视甚高,骄傲地保护自己的刀,听不见笙歌,也不闻呻吟。有人沦为寇贼,有人颠沛流离。\r<br> 就是在这样的凋敝和荒凉中,走来了黑泽明的七个武士。\r<br> 五十年前的《七武士》,早已被一代代的名家后学奉为经典,无论主旨、人物、摄影、故事,还是武打、场面,无一不显示出大师的气派。单是七个武士的出场,就精彩无比,深藏玄机,让人看见几个个性鲜明的真武士,也隐约听见黑泽明亦敬亦憾的叹息。\r<br> 勘兵卫代表了黑泽明的武士理想,武艺高强,足智多谋,谦逊稳重,当农民请他保护村庄时,他本可以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但他答应了,因为他“不会糟蹋这碗白饭”。对于一个早已厌倦战争,明知这一战不仅无功无名而且还会送命的人,他的平静和坦然,如果用一句老话来形容,那就是“侠之大者”。\r<br> 和勘兵卫一样以微笑回应死亡的还有七郎次。身经百战的武士,立马横刀勘破生死,竟然甘心做个小贩,挑个货担笑吟吟地走街串巷,他不仅意喻忠诚,也有一颗更为接近大地的平常心。\r<br> 五郎兵卫一眼即看穿了勘兵卫试探的把戏,他的睿智和经验却不意味着世故油滑:“我接受的原因,主要还是你的个性吸引了我。也许人生最深的友谊,常常因为偶然的机缘而起吧。”多么令人怀念的时代,为一个初识的朋友而甘愿赴死亡之约!\r<br> 初见平八,似乎是个矛盾的人,他可以坦率承认自己之所以在战场上得以保命,只因为面临强敌时经常就先溜了,五郎兵卫问他有没有兴趣去杀三十个土匪时,他却立刻提刀,欣然前往。\r<br> 久藏代表着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我们在传说中知道的那种以身求道、心剑合一的剑士,他也像传说中的西门吹雪面冷心热,千金一诺,十步一人。\r<br> 胜四郎是武士们的未来,也是黑泽明的未来,虽然在别人眼里他只算得半个武士,可他的执著、热情、新鲜的生命力,总是让人欣慰,经此一役,武士的精神必将不会中辍。\r<br> 菊千代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从他大大咧咧、毫无仪态地出现,到怒目金刚般倒下,其他的武士和村人或许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武士,的确,他的身份本来就值得怀疑,可黑泽明显然在借他说着一句古龙风格的谶语:什么是侠?是心,不是剑!\r<br> 黑泽明并没有刻意美化这些武士,他们也曾犹疑算计过。他们答应了村人的请托,与其说是为了几顿白饭,莫如说是因为同情,因为武士骄傲的责任感。他们去保护村民,而态度仍然是高高在上的,不屑的,意识中仍是等级森然,他们不会承认武士的使命是为了那些“贱民”。\r<br> 也许村民的确令人不齿,吝啬,虚伪,自私,势利,菊千代让他们认识了农民的本性,同时也撕裂了他们内心赖以自傲的信念,农民那些被他们看不起的求生意识和行为,正是拜只知争名夺利、打打杀杀的武士所赐,最终武士也如常人,救人危困,又有多大程度纯然出于侠义之心?纵然荣华富贵,衣锦还乡,到头来,仍逃不脱血溅五步、荒冢几堆、无人哀泣的宿命结局。所以,战斗结束,对着几座插剑的新坟,勘兵卫会说:"我们又失败了,那些农民才是胜利者。武士就像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地活下去。"
<br> 武士拼死相搏,故事的终局却连他们安身立命的信条都给颠覆了,黑泽明这一刀实在是够狠,就是这种狠劲,给我们看见人性的真实和历史的严酷,这电影才不仅仅作为一部出色的武打片而被人们记住。\r<br> 电影中有一个特别的片段,张力十足的情节突然舒缓下来,众人团坐于夜店,勘兵卫对胜四郎说:"我也像你一样年轻过,磨练自己,拼杀疆场,建立丰功伟业,将来成为城主。但是不知不觉头发已成灰白,而光阴飞逝,双亲与好友,都逐一去世……"那一刻,武士们悲壮无奈的宿命,会借着夜色掩护,悄悄袭来,让人心里为之一震。\r<br> 在与土匪、与农民、与自己的战斗中,命运之门一点一点敞开,人性的角力,生命的感慨,对于厚重广袤的大地和含辛茹苦的历史来说,生命是那样执著坚忍,又是那样不足一晒,大地上的万物生灵春风吹又生,甚至连农民也不算什么了。我们却不会因此对生命失去尊重,反而对拼死的武士和自私的农民更为肃然。\r<br> 这就是黑泽明的不凡处。他的生命慨叹不同于沟口建二宿命的虚无,而是如青禾般的生生不息。如果不是以民族主义的眼光去挑剔黑泽明,就会看到他表达的是一种超越文化、国度和种族界限的生命观,悲壮激烈,豁达从容,人性的光荣与卑劣,迷惘与梦想。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他在晚年会有童趣四溢的《袅袅夕阳情》,以及《八月狂想曲》中那个举着破伞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行的婆婆,她其实是黑泽明本人,扛着一面猎猎迎风的大旗,纵然那可能是一柄破伞,面对的可能是虚妄的风车巨阵。\r<br> 所以,我明白,电影的结尾,像开始时那样,剩下的三个武士注定要永远走在路上,他们只能是浪人,做个平凡的赤脚英雄,有些骄傲,有些迷惘,寂寞无边,厌倦如大地上的青草在内心蔓延无已。</font></font><!--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Lepapillon0311 在 2006-01-22 12:04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