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 />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9" cellspacing="9" height="50" width="100%"><tr><td align="left" valign="top" width="24"> </td><td valign="top"><font color="#333333" face="宋体, Arial, Helvetica" size="2">以核武器为手段的战略原则 <p></p><p></p><p> 赵恩霆<br /> 0311283 国际政治</p><p>核武器的战略意义<br />核武器是利用能够自持进行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br />核武器发展了三代,分别是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按作战使用范围,可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两大类。其中,战略核武器是用于攻击战略目标的核武器;战术核武器是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纵深内重要目标和战斗力量的核武器 。<br />众所周知,核武器的破坏力是巨大的。“男孩”和“胖子”给广岛和长崎的打击就是例证。 </p><p>“恐怖制衡”的出现<br />恰恰是由于二战结束前夕广岛和长崎的经历,让人们第一次、刻骨铭心的认清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破坏力。也正是这种恐怖心理,使得在冷战及其之后的很长历史时期中,即使国家间尤其是大国间的关系出现怎样的剧烈变化,都使得矛盾当事各方保持一种克制的状态,即避免升级到核战争的高度。这种情况在冷战过程中表现的极为明显。<br />虽然到现在为止,各有核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还十分不均衡,但是清楚明了的是个各国间如果爆发核战争,其结果将是难以分出胜负的、毁灭性的。谁也没有取得胜算的绝对把握和能力,因而会出现一种受核力量制约的“恐怖制衡”。其实这对于当今世界来说有利的。</p><p><br /> 威慑<br />在核时代,威慑已成为美国核战略思想的主体,其核心是以核武器为基础的核威慑。<br />美国军界、政界和学术界对威慑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br />——美国《国防部军事及其有关术语词典》1984 年英文版的解释是:“威慑是使对方因惧怕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不敢采取行动。威慑是由于使对方受到确实存在的难以承受的报复行动威胁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br />——美国前总统里根认为,威慑就是“使考虑袭击美国或者我们盟国或者我们切身利益的任何敌人确信,他们冒的风险远远超过他们得到的好处”。<br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选择的必要》一书中认为:“威慑就是设法向对方提出危险性,这种危险将使对方认为与其要获得的利益不成比例,因而使对方不敢采取某种行动。”</p><p></p><p>威慑<br />这三种对威慑概念的解释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使对方确信它的某种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将使它无法承受,或者它采取这种行动所冒的风险将远远超过它所得到的好处;二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对方不敢采取这种行动。<br />威慑要素,通常有三部分组成,即威慑力量、使用力量的决心和威慑信息的传递。<br />威慑要素<br />——威慑力量:或者叫实力,是威慑的物质基础,它必须具备可信性。核威慑力量要具备可信性,就必须具有有效的打击能力和生存能力。<br />——使用力量的决心:就是在遇到威胁时把威慑之剑高悬在对手的头上,从而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在核战略中,使用力量的决心必须要通过能够付诸实施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方案来表达,而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语言上。<br />——威慑信息的传递:威慑首先是将国家实力及使用实力的决心作为信息传递给对方。当对方逐步接受这种信息,心理上的压力达到一定量时,就能获得威慑效果。如果只有威慑一方的实力和决心,而被威慑一方没有获得上述信息或获得的信息不准,同样不能构成有效威慑。</p><p>威慑理论<br />早期的“核威慑”、“相互威慑”、“充分摧毁对方”等战略概念是关于美国现代威慑思想的最初表达,并且成为威慑战略的理论基础。(耶鲁大学、伯纳德凡悸薜辖淌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