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朱光潜被王攸欣选择为“肤浅理解和扭曲改变西方文化”的范例。但是,就《选择》看,王攸欣对朱光潜美学甚至谈不上“肤浅理解”。比如,他在近半部书中谈朱光潜对克罗齐的“误解”、“扭曲”,却对于朱光潜与克罗齐的真正分歧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那么,他为什么选择自己无力把握的朱光潜为批评对象呢?首先,当然因为朱光潜是一个值得“批评”的对象。其次,还有一个原因,这是王攸欣可能不会承认的:意大利学者沙巴蒂尼(M. Sabatini)和美国学者麦克杜哥(B. S. Mc Dougall)对朱光潜的批评诱导他选择了朱光潜为自己的批评对象。沙巴蒂尼批评朱光潜把克罗齐的直觉概念引入文艺心理学,是把克罗齐作为精神活动因素的“直觉”误解为一个关于审美经验的心理学范畴(【意】沙巴蒂尼(M. Sabatini):《外国学者论朱光潜与克罗齐主义》,申奥译,载《读书》,1981/3)。麦克杜哥则批评朱光潜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传统瓦解、社会动乱中“向古老的传统倾斜”(【美】麦克杜哥(B. S. Mc Dougall):《从倾斜的塔上瞭望:朱光潜论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美学和社会背景》,申奥译,载《新文学史料》,1981/3)。认真读《选择》,就会看到,这两位外国学者的观点实际上是王攸欣对朱光潜主要看法的思想来源和精神支持,他之所以在书中敢于屡屡对朱光潜臆断妄论,就是因为有这两位外国学者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