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展望200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9 14:3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6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国民经济发展开局的好坏,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至关重要的。\r<br>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和手段将有显著的变化。\r<br>  新年伊始,《中国经济周刊》特约国内经济学界知名人士,对2006年中国经济领域中的热点和重点,给予前瞻性的预测和分析。\r<br>  当然,他们的判断不尽相同,如关于2006年GDP的增长速度,国内学者张立群认为可能为9.2%,国外学者龚方雄的判断则是8.5%。\r<br>  中国经济运行恰逢经济增长稳定期的良好机遇,扩大消费成为保持经济较高增长的关键因素;
<br>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都会有一个积极动向;
<br>  2006年,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可保持较好的增长水平,GDP增长率将达约9.2%。\r<br>  宏观经济:\r<br>  从快速增长期转入稳定增长期\r<br>  张立群\r<br>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br>  宏观经济研究部 研究员\r<br>  当前是“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交接时期,中国正进入经济稳定增长期,这将对2006年乃至未来几年内的经济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政策的重点不是调控增长速度,而是完善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中长期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br>  经济增长稳定期:结构优化,效益提高\r<br>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趋于稳定,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开始稳定;随着供给能力的迅速增长,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价格上涨对投资和生产活动的刺激明显减弱。这些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总量关系的协调性有较大改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期转入稳定期。\r<br>  经济增长稳定期的基本特征:高增长低通胀
<br>  进入稳定期以后,经济运行在总量关系方面的特征是供求大体平衡,总供求总是围绕平衡点附近运动。其重要原因是:需求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引起的源头性需求拉动仍然比较强劲,这就决定了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另一方面,供给增长能力强劲,市场对供给总量和结构的调节能力很强,使得供给能够及时跟随需求变化而变化,这就保证了供求关系的大体平衡。在这一格局下,一方面市场空间很大,市场需求对产业和企业的拉动比较强劲;另一方面要求进入这一市场的产业和企业众多,增加的速度非常快。这样必然出现高增长和比较激烈的竞争相伴随的格局。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以往所没有的特点。这为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r<br>  保持经济较高增长的关键因素:扩大消费,保持家庭买车买房行为的稳定活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中国轿车产量,2002年增长55.1%,2003年增长89.7%,2004年增长11.7%,2005年1-5月份则仅增长4%(以上增长率均为比上年或上年同期)。这表明中国居民家庭购买汽车的活动开始由初期的爆发式增长转入调整稳定的过程。2005年以来,随着房价上涨,买房活动不断升温,成为居民家庭投资最大的热点。2005年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后,已经逐渐稳定下来。目前也进入调整稳定过程。经过这些调整以后,预计车、房购买活动将趋于成熟和稳定,并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较为持久的动力。但在调整过程中,车、房的购买活动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如果政策不当,有可能持续偏冷。由于买车、买房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性因素,这些方面如果持续偏冷,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过早进入萧条状态。这对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一个严重威胁,必须高度重视。由此也提出了稳定期的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是积极培养、引导居民家庭的买车买房活动,稳定提高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r<br>  重化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r<br>  在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中,出现了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新一轮经济增长首先由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传统消费品等终端行业拉动,其发展带动了具有中间投入性质的钢铁、有色、建材、机械、化工等行业,特别是住、行产品和城市基础设施,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产业关联系数很高,对中间投入性行业的带动作用非常突出。而终端和中间投入性行业的发展,又共同拉动了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发展;能源、交通的发展又加大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所有这些产业联系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推动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由于这些产业一般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产业联系复杂的特点,因此这些方面的短缺现象短期难以消除;这些产业的建设一旦启动,惯性很大,带动面广,对投资的推动比较强劲。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行业性投资过热,很多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在市场调节下,重化工生产能力有力迅速的提高,包括钢铁、水泥、有色等方面;另一方面,经过2005年以来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投资过热的苗头得到有效控制,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趋稳;这就使重化工产品的供求总量关系得到根本改善。在此基础上,局部的产能过剩开始显露,价格下降,竞争趋于激烈,企业效益降低。这一格局必然带来重化工业的调整升级,必然使其由数量扩张型转入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型。\r<br>  “三驾马车”依然强劲\r<br>  2006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水平预计较2005年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较好。同时,国际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国际局部冲突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也对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影响。从国内条件看,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通过近年来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可持续性也相应增强。特别要指出的,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都会有一个积极动向。从三大需求方面分析,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增长水平。\r<br>  消费:保持在较高水平
<br>  近年来,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提高;市场物价稳中趋降,供给丰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居民的消费预期不断改善。从未来看,这些因素仍然会继续发挥作用。车、房市场经过调整后,会逐步转向稳定,增长水平会有所提高,可持续性会增强。与此相伴随,居民家庭在旅游、文化娱乐、通讯、互联网等方面的消费也会继续较快增长。因此,未来国内消费增长将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预测结果,2006年消费增幅在12%左右。\r<br>  投资:平稳较快增长\r<br>  当前总量矛盾缓和,市场价格走低,投资,特别是过热行业发展受到的市场需求约束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下降,二约束力增强。这一因素可能会使投资出现下降态势,并会有效抑制投资反弹苗头。但投资增长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也不大。理由是:第一,房地产投资、城市建设投资仍然有很大空间。在收入和家庭财产增长的基础上,广大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潜力巨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很快,也蕴含着很大的住房需求。总体看,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空间仍然十分广阔。与住房开发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联系,对城市建设的需求十分旺盛,城市建设的需求空间也十分广阔。目前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逐步增加;特别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个地方政府建设城市的热情将比较高。这些仍然会推动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建设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第二,设备更新投资仍有较大潜力。在需求约束下,当前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食品、轻纺、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产品更新、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在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发展很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进行了一定转变的基础上,企业适应市场需求,主动进行更新改造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设备更新性投资,包括建设新的生产线的投资比较活跃,增长潜力很大。第三,能源运输、社会公共事业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这些方面的能力仍然短缺,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因此这些方面的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在以上几方面因素支持下,未来投资仍然将保持较高增长。综合分析,2006年投资增长仍然会保持在20%左右。\r<br>  外贸出口较快增长  顺差继续保持较大规模
<br>  如前面分析指出的,支持出口高增长的主要是一些中长期因素,预计在2006年将继续发挥作用,支持出口高增长;另一方面,国内竞争加剧的格局,必将继续抑制进口增长。综合分析,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预计出口增幅会平稳降低;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进口增幅会平稳提高。预计2006年出口增长仍会保持在20%以上,进口增长会接近20%。贸易顺差比2005年减少,但仍会保持较大规模。\r<br>  综合三项需求的分析,2006年经济增长的需求支持还是比较稳定的,在其拉动下,经济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综合预测,2006年GDP增长率为9.2%左右。\r<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4:38:32 | 只看该作者
<br>  财税:稳健中深化改革
<br>  贾康
<br>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所长\r<br>  2006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得到实施,支持“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全面发展”,将是稳健财政政策执行中的两大重心;\r<br>  财政将以坚定而积极的姿态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照耀农村;\r<br>  税收除积极运用多种扶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鼓励自立创新之外,将在税制改革方面力求有所作为。\r<br>  2005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工作部门以“控制赤字、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增收节支”方针服务于发展、改革、稳定的大局,国民经济总体状况良好,财政收支情况正常,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增收5000亿元左右,财政赤字可以控制在预算安排的数量之内。\r<br>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承前启后的新起点上。展望2006年,在科技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指导和统筹协调之下,稳健的即中性导向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得到实施,财政、税收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狠抓增收节支,坚持在同筹兼顾中确保重点,并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实现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做出贡献。\r<br>  2006年财政收支的安排中,估计会进一步适当收缩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同时以适当增加预算内建设投资安排等方式,保持中央政府总体投资力度不发生低于上年度的变化,并把政策重点放在调整优化资金使用结构上。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将得到优先支持。财政支出还会对教育(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科技(特别是增强自立创新能力)、卫生(特别是公共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社会保障,以及鼓励和引导消费的事项,给予必要的倾斜支持。支持“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全面发展”,将是稳健财政政策执行中的两大重心。\r<br>  2006年将是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第一年,在连续数年“少取”方针走到农业税“寿终正寝”状态之后,“多予”和“放活”方针的执行还会加大力度,估计在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方面,会进一步加大补贴强度,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会以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将扩大范围并提高中央、省级补助标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将推出财政支持的新举措。财政将以坚定而积极的姿态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照耀农村。\r<br>  2006年还将是财税继续大力深化改革之年。在按照中央“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的指导方针、积极研讨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将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金财工程建设等方面继续扩展和深化,并积极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问题和积极加强政府废水收入管理,以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都将有新的努力。税收方面除积极运用多种扶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鼓励自立创新之外,还将在税制改革方面力求有所作为,这中间包括:\r<br>  出台实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方案;\r<br>  争取在东北试点基础上将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的改革方案推向全国;
<br>  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和发挥关税作用,支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br>  积极推进部分地区的物业税改革试点,细化其改革方案;\r<br>  积极推进资源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等方面的改革,以及煤炭行业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r<br>  择机改进完善消费税,对部分资源型产品和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或提高税率;\r<br>  积极推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r<br>  此外,2006年财税还将大力支持金融、国有企业、粮食流通、事业单位、外贸、邮政、住房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r<br>
<br>  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前应先设计好制度
<br>  李国祥\r<br>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投资主体则不完全是农民,政府应作为重要的投资主体;
<br>  如果政府继续沿用传统支农模式,不仅投资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新农村建设夭折;
<br>  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投资项目选择的好不好,不能由政府主管部门和领导说了算,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切身感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新气象。\r<br>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r<br>  200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转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r<br>  长期以来,为了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农业和农村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我们终于迎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代,建设新农村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r<br>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一样,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任务十分艰巨。建设新农村,与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复杂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应从何处着手,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好的开局,并为持续推进提供动力支撑,最关键的是要为公共投资设计好一项制度来,以保证公共投资的有效性。\r<br>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投资主体:政府\r<br>  任何一项建设,都需要投资。在农村资金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新农村建设就寸步难行。无论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村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建设,都需要有投资作为保障。\r<br>  谁来新农村建设?是农民,还是政府,或者是第三者?尽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可能是农民,但是,新农村建设投资的主体则不完全是农民。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参与,就不可能建设好。韩国和日本在工业化发展一定阶段后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多数项目建设都是以农民为主而推动的。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比较成功的一些地区也都发挥了农民主体的作用。\r<br>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直接受益者,理应是建设的主体。但是,建设主体不一定是投资主体。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虽然大幅度增加,但农民整体上收入水平还比较低,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长期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不具备经济上的投资能力。\r<br>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公共投资。尽管在现阶段条件下,可以考虑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来建设新农村,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能源、用电用水、公共卫生和活动场所、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新农村建设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普遍属于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性的,缺乏市场盈利性,因此,应由政府为主来投资建设。\r<br>  从全国来看,各级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投资主体,但对于不发达地区,则应主要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以增强中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投资能力。无论是地方政府投资,还是中央政府投资建设新农村,在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关键要确保投资的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在投资下达前应创新思维,突破现有制度的局限,设计出有效制度和机制来。\r<br>  新农村建设公共投资的先决条件:设计好制度
<br>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在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投资力度的同时,也逐步拓宽了投资领域。财政支农支出由改革初期的150亿元增加2005年的约3000亿元;相应地,农民人均财政支农支出也由近20元增加到400元,增长约20倍。财政支农范围也由常规性项目逐步扩大。从农业综合开发,到农村“六小工程”建设,中央和地方的项目资金越来越多。\r<br>  但是,农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脆弱,农村公共服务缺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农民税费负担直到前几年才有根本性扭转。多年来农民不但未能从财政支农中得到明显的实惠,一些地方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反而出现了恶化的现象,农民还要承受着名目繁多的摊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等迫切需要改变。\r<br>  各级政府投资多,农民也没有少出钱出力,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福祉的改变与预期目标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是制度设计有严重的缺陷。如果新农村建设继续沿用长期形成的传统支农模式,投资再多,取得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甚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夭折。这样,势必影响到我国现代化整个进程,后果十分严重。\r<br>  传统财政支农模式最缺乏科学选择项目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受政府财力限制,我国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公共投资体制。上级政府事先确定某个项目的投资规模,下级政府往往只有通过寻租方式才能获得项目资金。上级政府忙于分配资金,很难保证下级政府将资金真正用到需要建设的项目上。无论是申报要建设的项目,还是批准建设的项目,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行性论证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摆设”,起不到对于项目投资科学决策的作用。由于是通过关系争取到的项目,一些部门对投资的实际效果又缺乏必要的评价,最终导致有限的投资无效。创新体制,设计制度,应是新农村建设公共投资必须优先解决的难题。\r<br>  新农村建设项目选择:应优先解决瓶颈约束问题
<br>  设计新农村建设公共投资制度,必须考虑解决投资什么,怎样才能确定建设项目等基本问题。项目选择的好,公共投资才会有效。项目选择的好不好,不能有政府主管部门和领导说了算,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优先解决农民关心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尤其是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瓶颈制约的因素,严重影响农民生活的环境条件。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在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选准最适宜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新气象。这样,必将带来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也让那些对新农村建设起怀疑态度的人尽快转变观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r<br>  在农村建设中,过去比较喜欢一年内在全国集中一个项目进行投资。这次新农村建设,是否需要每年确定一个建设热点,集中投资?\r<br>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大,发展极其不平衡,每个地方对农民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瓶颈制约存在着很大差异,一刀切的方法必然会降低公共投资的有效性。发达地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突出的问题可能是村容村貌,如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是投资热点。不发达地区可能道路通讯问题都没有解决,农村教育的瓶颈约束也十分明显,优先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应成为投资热点。因此,全国性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应该是多热点,各个地方应集中在短时间内通过公共投资优先解决严重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瓶颈因素。\r<br>  每个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热点应由谁说了算?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做法,应由农民或者农民组织说了算。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确定应由下而上逐级申报,基层申报时应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优越性,代表大多数农民利益。这样,不但保证项目建设的有效性,还能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民迫切需要建设的项目,建成后一定对农民最有利。同时,考虑到现阶段国家不可能完全承担起农村公共投资的全部职责,如果能够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子作用,政府发放一袋水泥,就能兴修一段等级路,这有什么不好呢?\r<br>  政府投资和农民建设二者关系是制度设计的一项极其重要内容,必须界定清楚农民负担和农民自愿投入的区别。政府花比较少的钱,农民自愿利用富余劳动力和当地的材料,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自己尽早受益,尽快脱贫致富,不应作为加重农民负担。政府投资和农民建设二者能否形成互动关系,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激励约束机制。韩国经验表明,只有建设好的项目,农民才能不断得到政府追加的投资,最终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r<br>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充裕,各地资源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开局年中如果能够设计出一个好的制度来,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力度,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热情,必将有效地避免上级政府忙于“分钱”,下级政府急于“争钱”,农民成为局外人的陷阱。\r<br>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4:39:24 | 只看该作者
<br>
<br>  外贸:增长放缓  注重质量
<br>  李雨时\r<br>  2006年,对外贸易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r<br>  2006年中国外贸增长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等;\r<br>  预计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增幅将为15%左右,低于2005年20%的预期增长水平。\r<br>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副院长\r<br>  2006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仍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较为有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谨慎应对。预计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增幅将为15%左右。\r<br>  2005年:突破式增长\r<br>  2005年第四季度的统计数据正在编制,对2005年的外贸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全年的经济表现和前三极度数据加以初步总结。进入2005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虽然存在石油价格飙升、全球经济失衡、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但支持世界经济增长的各种有利因素没有发生大的逆转。中国经济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仍然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在较为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继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0245.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5464.22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0.84亿美元,增长16.0%;累计贸易顺差683.3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r<br>  回顾2005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动力要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世界经济贸易已走出低谷;其次是步入较快增长阶段;再次,出口退税机制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调动了各地区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前些年外商投资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强大出口能力,继续在出口贸易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进口增速大幅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宏观调控抑制了过热的投资需求,从而使进口需求减少。\r<br>  根据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判断,预计2005年全年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或略超过14000亿美元,增长速度将超过20%。其中,出口额达7500亿美元左右,增长26%左右;进口6600亿美元左右,增长18%左右;进出口顺差900亿美元左右,创历史新高。\r<br>  2005年外贸的这些动力因素仍将对2006年的进出口增长一到很大的影响作用。\r<br>  2006年:增速放缓,增幅下降
<br>  展望2006年中国外贸形势,即有对2005年的格局和发展态势的承接,也会遇到有利和不利的新因素,将面临诸多问题和不可预见变局,需要密切关注和积极防范。乐观预测和审慎对待是2006年外贸形势预测的基调。\r<br>  影响2006年外贸增长的有利因素
<br>  首先,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2005年的发展态势,其增长率预计达4.3%,与2005年基本持平。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将有所提高,预计由2005年的7%增至7.4%。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都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周期。亚洲、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保持较好势头。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增长,将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较为坚实的发展空间。\r<br>  其次,2006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国民经济发展开局的好坏,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从体制上、政策上和经济运行环境上对经济工作全力以赴,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再则,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瓶颈”得到缓解,经济增长的基础更加稳固,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将有所提高。\r<br>  最后,国际资本流动回升势头明显,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趋势将继续保持,特别是跨国公司推动的新一轮全球服务业外包浪潮方兴未艾,将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r<br>  影响2006年外贸增长的不利因素
<br>  第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相互交织、联系愈趋紧密。任何突发的恐怖活动或局部性军事冲突,都有可能对世界经济形势产生重大影响。油价居高不下一方面加重了各国经济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经济发展风险和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则由于许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出现愈益明显的与其实际经济运行相脱离的现象,而变得基础越来越不稳定,国际金融风险的可预见性变差,可抵御性减弱。此外,美国的“双赤字”、欧盟主要经济体财政失衡、日本经济增长乏力等,也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r<br>  第二,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应付任务繁重、艰巨。目前来看,不仅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等案例居高不下,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频繁发起贸易争端和摩擦。虽然2005年中国与欧盟在纺织品问题上初步达成协议,但摩擦的根源并未彻底化解。中国与美国的纺织品谈判仍在继续,可以预期,即使双方暂时达成协议,今后双方的争执或摩擦仍将延续。新型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并且将继续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造成严重障碍。\r<br>  第三,由于能源、基础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局面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呈上升态势,将加大企业的出口成本,使中国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减弱。出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需要而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或开征出口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口总量的增长。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投资带动贸易效应。最后,基数越高增速相应递减的规律可能开始显现。\r<br>  综合以上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初步预计,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增幅将为15%左右。\r<br>  值得关注的问题\r<br>  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2005年以来,中国进口原油价格较上年平均上涨近40%,极大地增加了国内生产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企业的换汇成本压力,致使国内物价水平显著上升。此外,高油价促使中国进口付汇大幅增加,降低对外贸易的整体经济效益。随着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逐步上升,必须密切关注近期和中长期世界油价的走势,尽量减少或避免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冲击。\r<br>  虽然2005年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开始实施,但中国却遭受美、欧在纺织品进口方面的“特保”及重新设限等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障碍。目前,中欧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已初步达成协议,中美间的谈判仍在继续进行,其结果尚难准确预料。美欧在纺织品问题上的保护主义措施,业已对中国的纺织品企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对此应予以高度关注。\r<br>  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以参考一?踊醣椅??嫉娜嗣癖一懵矢母铮?嗣癖一懵市》?细 H嗣癖一懵驶?聘母铮?侵泄??葜泄??梅⒄沟目凸坌枰?褪澜缇?妹骋追⒄贡浠?问谱龀龅淖灾骶霾撸?诱?迳嫌欣?谥泄?涌熳?渫饷吃龀し绞胶吞岣咂笠档某隹谛б妗5??币脖匦肟吹剑?嗣癖一懵实纳仙?票赜跋炱笠档某隹诔杀荆?佣?谝欢ǔ潭壬舷魅踔泄?隹诓?返墓?示赫?Γ?涠灾泄?酝饷骋追⒄箍赡懿??恼?毫椒矫娴挠跋欤?γ芮泄鄄狻?r<br>  主要受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2005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致使国内对生产资料的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增加远远超出预期。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一方面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产生扭曲,另一方面在客观将增加国际上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和加大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向。因此,加强对进口贸易发展的监测和宏观调控,是近期内中国外贸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r<br>
<br>  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适度放缓,不会像2005年那样速度惊人;\r<br>  固定投资不会出现较大增长,企业盈利增长放缓料将拖低私人投资;
<br>  消费前景将持续向好;
<br>  出口增长将逐步放缓;\r<br>  在2006年年底之前,人民币可能会升值13%;\r<br>  2005年中国经济与美国及全球经济的联系已显著增加,未来主要风险将来自外部需求。\r<br>  人民币汇率:全年将升值约13%
<br>  龚方雄(Frank Gong)\r<br>  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r<br>  研究部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师\r<br>  一如所料,中国终于在2005年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预计2006年人民币仍将进一步升值。应该注意的是,以人民币对一?踊醣壹扑悖?嗣癖抑两裎?挂延邢灾????な盗搜胄械摹安慰肌币焕*踊醣艺?呓系ヒ欢⒆∫恢只醣一蛴胍恢只醣夜夜车姆绞轿?选Tぜ疲?词钩鱿智棵涝?榭觯?嗣癖叶乙焕*踊醣胰越?绦?仙?蝗裘涝??酰?嗣癖叶颐涝?蚪?鱿窒灾?仙???芏?灾??鞲龌?揪?靡蛩厝匀焕?萌嗣癖医?徊缴?怠?
<br>  中国经济增长再平衡:
<br>  2006年GDP实际增长将维持在8.5%
<br>  对中国经济而言,2005年是充满了意外及惊喜的一年。最新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各个经济领域在第4季度均将持续增长。因此,摩根大通已于近期将2005年全年实际GDP增长预测向上调整至9.3%。展望明年,虽然经济增长势头可能会逐步放缓,但仍将继续稳健增长:预期2006年实际GDP增长将维持在8.5%水平。虽然国内消费将持续强劲,但固定投资及出口增长放缓料将影响GDP增长。\r<br>  尽管市场对于投资周期可能中断疑虑重重,固定投资于2005年前10个月仍上升27.6%,且尚未有任何放缓的迹象。事实上,随着2005年第3季度固定投资增长的反弹,越来越多投资者认为中国的投资周期将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发展。但是,鉴于以下几个原因,摩根大通认为固定投资将不会出现较大增长:实际上,近几个月M2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反弹令金融市场开始憧憬央行将采取更有利的货币政策,以从根本上推动新一轮的投资加速增长。不过,我们认为,最近M2增长的反弹主要是央行为抵消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个技术性调整,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根本转变。展望未来,随着央行愈发认为7月份人民币的升值并未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以及央行对固定投资风险过热的忧虑,全面放宽信贷远不可能;事实上央行已准备进行政策的重新调整,或至少是控制近期金融系统内增加的所有流动资金。\r<br>  2006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潜在威胁将源于外部需求,尤其是现时外部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不断增加(贸易盈余占GDP比重已从2004年的2.5%升至今年预期的5.2%)。鉴于此,尽管近期全球领先经济指标显示2006年中国的外部需求将继续稳健增长,但由于美国消费者需求增长将有所放缓,我们仍认为中国的出口增长将逐步放缓。然而,若出口增长如摩根大通预期的那样保持于两位数范围内,外部需求料将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较大影响。\r<br>  人民币走向:人民币兑美元将上升13%
<br>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采用新人民币汇率机制取代使用了10年之久的单一盯住美元的机制。须强调的是,新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参考一?踊醣医?械鹘冢??怯胍焕*踊醣夜夜郴蛄?怠>托氯嗣癖一懵驶?频娜粘T俗鞫?裕?捎谌嗣癖也辉俳鼋鲇氲ヒ换醣一蛞焕*硬慰蓟醣夜夜常ㄒ酝??ヒ换醣夜夜常??嗣癖颐咳盏母《?悴辉傩枰?从骋焕*幼槌苫醣业南喽越徊胬?实母《??佣?挂焕*踊懵誓芄槐3治榷ā?r<br>  新机制令中国政府可更灵活地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货币汇率。在新机制宣布以后,央行立即作出系列调整,以确保新引入的汇率机制可更灵活地运作。其中除了在8月份放松了对部份经常项目外流的管制之外,央行亦扩大了国内外汇远期市场的范围,并引入了货币掉期市场。\r<br>  从根本上讲,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巨大并且在增长:即使在人民币首次升值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强劲,贸易及经常账盈余仍创新高。2005年的经常项目盈余料将超过1500亿美元,是2004年的逾2倍之多。受此影响,中国于2005年前9个月的外汇储备增加1591亿美元至769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仅次于日本。同时,大量外汇流入推动国外净资产总额上升至M2货币供应量的约25%,亦令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受到严重制约。\r<br>  在未达到市场均衡水平之前,人民币的升值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将反映出中国竞争力的结构性增长,这与80年代/90年代初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依然认为人民币兑美元将于2006年进一步上升13%,而基于我们对全球货币的预期,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则将上升10%左右(根据摩根大通对央行的未公开贸易加权一?庸钩傻脑げ獾贸觯?5?绻?嗣癖矣诙唐谀谏?担?乇鹗侨裘涝??纸?诘那渴疲?颐堑脑げ饨?枰??徊降髡??r<br>  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将涉及到技术及运作方面的问题,为了做好充分准备,中国政府正大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以应对人民币汇率浮动灵活性增加的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于上周首次进行了货币掉期交易,以1年期7.85的掉期汇率(相对1年期7.77的远期外汇合约汇率)进行了价值60亿美元的货币掉期,该掉期交易涉及10家国内银行,其中包括四大银行。此举将对国内货币及利率衍生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br>  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之后,货币掉期仍可使国内银行及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管理自身的外汇风险。摩根大通一直认为,大型国内银行及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未做对冲的外汇风险是阻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所遗留的唯一制约因素。其中特别是筹划海外上市的银行,因为该类银行的大部份一级资本可能仍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逾2年来,官方外汇储备组合中已有总值600亿美元的资金注入三大国有银行)。一旦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银行可以透过对冲头寸而有效管理外汇风险,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将不再存在重大阻碍。\r<br>
<br>  金融改革:国际化亟需解决五大新问题\r<br>  巴曙松\r<br>  2006年,中国金融改革全面进入“后WTO过渡期”的加速调整阶段;
<br>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状态和政策走势需要冷静评估,外资银行对内资银行的业务冲击可能会逐步全面展开;\r<br>  银监会提出的国有银行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10项要求,表面上看与OECD对于公司治理的界定较为一致,但是存在诸多的“形似神异”之处;
<br>  汇金公司在中国金融重组中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但汇金公司在投资证券公司方面能否取得与投资国有银行一样良好的投资收益,还是一个值得继续观察的重要课题;
<br>  如何拥有一个健全、活跃的衍生品市场,从而掌握大宗商品定价的主动权,尤为重要。\r<br>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副所长  
<br>  2005年以来,中国金融改革领域的进展引人注目。其中的重要推动力,一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中国金融体系适应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体系所提出的要求。\r<br>  以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短期融资券发行等事件为标志,推动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改革加速,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建设的提升。\r<br>  以2006年11月中国全面遵循WTO承诺、全面开放本土金融市场为标志,中国金融改革全面进入“后WTO过渡期”的加速调整阶段。\r<br>  面对“后WTO过渡期”,中国金融领域的下一步改革与发展,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r<br>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出一系列配套改革要求
<br>  汇率形成改革最重要的意义,除了成功的从固定汇率制退出外,更深层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问题,例如增长路径的转换、外汇市场落后、银行定价能力差、风险管理工具稀缺等,这些领域的改革与汇率机制改革互相影响,配合进行,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br>  可以预计的是,如果没有本土的内需拉动相应的跟上,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仍然将依赖外向部门,贸易顺差的情形仍将持续出现,这样就会对汇率水平形成更进一步调整的要求和压力。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货币错配风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能在整体上降低货币错配的风险,但是这种效用的取得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革。应当从加强微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入手。就债券市场来说,下一步的发展应当立足于突破行政管制的障碍,推进以市场供求关系为机制的债券市场的形成,同时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评级体系的发展,完善债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推动债券市场的金融创新。
<br>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状态和政策走势需要冷静评估
<br>  在经历了一段 “水土不服”的时期,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已经真正给中资银行带来了竞争压力。2005年2月底,由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牵头,18家外资银行组成的外资银团向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了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银团贷款。这是自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向外资银行开放后,在沪外资银行首次联合向中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引起了上海中资银行的强烈反弹。外资银行已经开始与中资银行展开对优质中资企业的竞争,这一趋势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步开放而越发明显。\r<br>  2005年上半年上海外资银行盈利同比增长高达68.3%,大大高于上海中资银行不足20%的增长率。在资产质量上外资银行也高出中资银行较多。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统计,6月末上海中资银行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为477.0亿元,不良贷款率3.58%;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3.32亿元,不良贷款率0.74%。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上海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上升。6月末,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571.8亿元,同比增长13.3%,市场占比12.6%,比年初上升0.5个百分点。
<br>  可以判断,在中资银行受到利率、汇率改革和政府宏观调控约束的情况之下,外资银行凭借优越的管理技术和对于本土市场的逐渐熟悉走上了快速发展之道,已经对中资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另外,中国目前中国的合资金融机构大多要求中方控股,至少是拥有50%的股权。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优惠待遇的消失以及业务限制的逐步取消,外资公司将逐渐谋求控制权。这种势头已经开始显现。随着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时间的迫近,对于现有中外资银行竞争现状、外资银行可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威胁、未来的政策走势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定位。外资银行对于内资银行的业务冲击可能会逐步全面展开。\r<br>  另外,从规则制定的角度来看,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内资和外资银行应当基本遵循统一的监管原则和法律框架,中国传统的对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立法的做法亟需作出重大调整,实现国民待遇平等对待。目前的内资和外资银行,在不同领域分别享有政策优势和政策的劣势,如外资银行在客户和地域方面受到的限制多一些,但是在税收优惠、同业借款的期限方面则得到了较之内资银行更为宽松的政策条件,这种情况导致了内外资银行不能进行平等的市场竞争。\r<br>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4:40:52 | 只看该作者
在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围绕国有银行是否“贱卖”和外资入股是否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应该说,由于投资者入股面临的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一年以上的战略锁定期,以及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诸多“制度性折扣”,从银行上市后的股价来比照战略投资者入股定价是否过低并不科学。对于中国的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实际上是一个持续糟蹋公众储蓄、制造不良资产的落后银行体系,如果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银行体系,则是中国金融之幸。从国有银行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讨论也提醒我们,“花钱买机制”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确实要依赖于更多的制度保证和改革的后续推进。\r<br>  对于国有银行改革,中国银监会提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10项要求,虽然从表面上看与OECD对于公司治理的界定较为一致,但是存在诸多的“形似神异”之处,例如由于严格的市场准入导致投资者进入银行存在难度,银行的控制权市场也就失效,丧失了外部治理约束功能;同时,银行董事选择的非市场化和董事会功能界定模糊问题将直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效率。\r<br>  “国储铜”事件再次警示本土期货市场发展的滞后和海外期货交易监管的缺位
<br>  中国国家储备局做空伦敦期铜、巨额空头头寸被套的消息成为2005年11月下旬以来全球期货市场关注的焦点。回顾近几年来发生一系列的境外期货巨额亏损事件(参见表1),“国储铜”事件再次显示出对于海外期货交易监管的缺位。而中国2001年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已经很难适应衍生品市场高风险的特点。\r<br>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决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能源和大宗原材料需求的持续高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拥有一个健全、活跃的衍生品市场,从而掌握在大宗商品定价上的主动权,显得尤为重要。频频发生的事故也表明,因为缺乏一个发达的期货市场,中国企业只能在特定品种上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在不熟悉交易规则、信息不畅的情况下,可能被人操纵。\r<br>    更为活跃的汇金公司及其定位
<br>  汇金公司在当前中国的金融重组中已经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较之简单的行政注资,现有的汇金公司模式无疑是一个进步;不过,在汇金公司开始尝试涉足证券公司(表2)救助时,一些值得深入反思的问题就出现了。\r<br>  汇金公司用于这些重组和救助的资金的来源、获取渠道并没有明确披露,从而对于资金的高效率运用承担考核的责任人并不明确。就目前情况来看,汇金公司同时承担着双重角色,一是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人行时股东权力,一种是帮助央行行使金融稳定的职能。特别是汇金公司已经成为金融稳定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加限制,可能会在客观上放大这些本来属于微观金融风险的证券公司邓金融机构投机冒险的动机和不承担投机失败责任的道德风险。
<br>  究竟汇金公司能否在投资证券公司方面取得与投资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一样良好的投资收益与效果,还是一个值得继续观察的重要课题。\r<br>  国际金融政策协调沟通需进一步加强\r<br>  虽然中国的汇率体制改革近年来一直在推进之中,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准备工作也在稳步进行,如利率市场化、国有银行体系的重组上市、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外汇管理政策的调整等,但是贸易摩擦和汇率摩擦并没有明显缓解的趋势。其中凸现出的重大问题,就是基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政策的沟通协调能力急需加强。\r<br>  客观地说,中国快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持续上升的外贸依存度,使得人民币的汇率调整不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经济决策,而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与地区的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沟通和游说能力。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的经济结构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是相当高的,如果只考虑经济的增量部分的话,中国可以说已经是世界的增量意义上的大国了。从金融市场的运作看,增量的变动直接引致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幅度。尽管汇率政策确实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但是如果不加强对国际经济金融规则的研究与沟通,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可能会遭遇更大的国际经济金融摩擦。\r<br>  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实践显示,中国需要加深对于全球经济及其演变趋势的理解,需要加深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主要货币走势的理解,需要加强经济金融政策的沟通游说能力,这是当前中国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r<br>
<br>  非公经济:突破式发展的拐点或已临近\r<br>  葛丰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br>  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内生着强大的制度需求,其中,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和真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尤为关键。\r<br>  关于转型经济,哈佛大学和布达佩斯高等研究院经济学家科尔奈认为,就纯粹的形态而言,转型有两种基本战略:战略A,即将最重要的任务确定为创造有利条件,使私有部门得以从下而上生长起来;战略B,则把最重要的任务确定为尽可能快地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消灭国有制。中国二十多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世所公认,其经验之一即在于通过巧妙的制度安排及路径选择,以渐进式、增量式改革在尽量不触动既得利益的情况下,成功推动了体制外的显著增长——这很明显地表现为科尔奈所指的战略A的特征。\r<br>  这种颇具特色的帕累托改进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意义: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劳动力的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很显然,非公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提升、就业岗位提供的重要来源。\r<br>  其次,二十多年中国经济改革历史,国有企业改革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间,尽管从现在来看,这一任务的完成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但不管怎样,诚如吴敬琏所言,“为了奠定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能仅仅着眼于对原有国有企业进行改造,而应当着重于发展新的民营企业。这不但是因为后者较之前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因为后者的进展形成了对前者的竞争压力并为前者提供了改制的资金、市场等条件。”事实上,恰恰以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崛起为发端,非公经济的发展为其后进行的国企减员增效以及眼下所着力的产权再造提供了“减压器”和“助推器”。\r<br>  第三,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效率的提升而非投入的持续追加。近乎于定论,民营企业的效率高于国有企业不仅为经验所证实,更有着合理的理论解释。中国自1978年以来所取得的显著增长,其宏观基础在于不断深入的制度变革,微观基础则主要在于农户、本土非公经济以及外资企业所带来的生产潜能的快速释放,而此两者间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更为“摸着石头过河”理论的成功不断注入新的内*。\r<br>  眼下,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经济社会之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攻坚期。该次会议公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论述相适应,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亦内生着强大的制度需求,其中尤以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和真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关键。\r<br>  突破式发展的拐点或已临近。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的颁布不仅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平等准入、公平待遇,以及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等七方面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以此基础性文件为指引,由最高法律形式而确立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渐次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安排、法律制度和运行细则。\r<br>  作为极具观感的标志性事件,“非公36条”颁布后的2005年中,非公资本尤其是本土民营资本开始进入长期国有垄断下的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不断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亦使长期遭受信贷歧视之苦的民营经济看到了转机的出现。如前所述,受惠于这些显而易见的进步的人群并不仅止于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就业者,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重要关口更使非公经济,尤其是本土非公经济的发展历史性地成为了下一步改革摆脱边际效应递减,甚至打破可能出现的路径依赖的“胜负手”,而这种重大使命的赋予,迫使我们期待和相信,新的一年中非公经济应该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r<br>
<br>《中国经济周刊》 (2006年 第一期)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7 15:0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