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日台海政策背景有差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 19:3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报道,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对1999年制定的《周边事态法》进行修改。新版本的最大看点,是把台海地区包括在所谓的“周边”范围之内。这意味着,日本在武力干预台海的问题上又跨过了一个门槛。此前的2005年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日美防长与外长(22)联席会议上,日本已经主动接受了美国提出多年而未被采纳的把台湾列入两国“共同战略目标”的建议。一系列的事态表明,日本正在逐渐改变过去谨慎、模糊的台海政策,干预台海的图谋越来越明确化、公开化。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依托于“日美安保合作”框架下的。在此情况下,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厘清美日台海政策的差异,对于把握两国政策的趋势,减少台海问题的外部消极因素,无疑有着重要意义。\r<br>
<br>    比较美日两国的台海政策,首先应当考虑到历史因素。客观地说,美国的台海政策是有历史“包袱”的。这个“包袱”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与台湾关系法》。虽然此法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有关国际法相冲突,中国政府从来也没有认可过这个文件,但美国政府的台海政策却必须置于此法的框架内。而且作为国家法律的《与台湾关系法》,其在效力上还高于政府公报。当然,以国内法对抗国际法,这从更高的法理原则上是说不通的。而且,即便是在这个法律框架内,美国政府也有相当的发挥空间的。但毕竟,《与台湾关系法》对美国政府的台海政策行为具有约束力。\r<br>
<br>    而日本就不同了。日本的台海政策本来不必背任何“包袱”,在进与退的问题上,日本政府是有充分的自由度的。然而,日本却蓄意于1999年制定了《周边事态法》,现在又对关键部分作重大修改,将台海事务列为“周边事态”。这种作茧自缚的做法恰好表明,日本想通过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方式,在台海问题上加大进逼中国的力度,以达到阻遏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目的。这样看来,虽然目前美日的台海政策仍是“美主日从”模式,但因为美国政策有“延续过去”的成分,而日本却是纯粹的“开辟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进逼幅度实际上要比美国大得多。\r<br>
<br>    从动机上说,美日干预台海的目的也有一定的差异。美国的台海政策包含相当的价值因素,而“价值关怀”在关键时刻是会让位于国家利益的。事实证明,虽然山姆大叔口口声声致力于在全球推行“民主之道”,但如果这是以牺牲美国大兵的生命为代价的,美国的“弥赛亚情结”也就止于口头上了。1993年,美国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名介入索马里国内冲突。然而仅仅阵亡了18名士兵,美国舆论就一片哗然,迫使当时的克林顿政府不得不放弃原计划,从索马里狼狈撤军。同样是干预“人道主义灾难”的科索沃战争,当3名美军飞行员被南联盟俘获后,美国的反战舆论顿时高涨。美国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从战场转移到解救3名被俘人质的外交斡旋中,直至其被全部释放。\r<br>
<br>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拉克战争牺牲了这么多人,美国公众仍然保持了“冷静”,这是因为,公众相信了伊战与美国安全休戚相关的说法。而这正好说明,能让美国人不惜流血牺牲的只有国家利益。考虑到美国的台海政策有一定的价值因素,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台海冲突,美国卷入的力度也要比其平时宣示的低。\r<br>
<br>    而日本就不一样了。对于极度功利化的日本来说,国家利益是其台海政策的惟一着眼点,价值因素不占任何比重。这就意味着,日本一旦卷入台海冲突,其力度可能要比平时显示的还要强。因为和平时期日本的台海政策还有所顾忌,一旦撕破脸面,这种顾忌也就不存在了。\r<br>
<br>    毫无疑问,目前美国对台海事务的影响力仍是日本无法比拟的。但比较美日两国的台海政策,不但要进行静态的、现实的分析,还要进行动态的、历史的比较,而且应考虑到各自主观动机上的差异。如果这样看的话,那么台海问题中的美日因素正呈明显的此消彼长之势。\r<br>
<br>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我们对美外交的重头戏。也正由于我们的坚决斗争,台湾问题才没有因为外部因素而朝着继续恶化的方向发展。如今,随着日本因素的蹿升,台湾问题在对日外交中的比重也应相应提升。\r<br>
<br>      (余永胜 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7 12:32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