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
“文艺学”考核中文系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文艺理论”等课程的掌握情况,主要内容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思路、发展脉络,各类文体的基本知识以及文学批评的方法、角度和标准等。主要参考用书为《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主编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亦可参考其他文艺理论教材。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活动的地位
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第五章略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艺术真实
情感评价
形式创造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典型
意境
意象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述内容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抒情界定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风格的定义与内涵
文学风格与文化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的发展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的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