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安徽省政法委为一名县公安局局长特批了2万元的困难补助金。据了解,这位局长为了给妻子和母亲筹集巨额医疗费,不仅卖掉了房子,而且举债30多万元(《新安晚报》8月14日)。面对来访记者,这位局长始终坚持“只交流、不采访、不报道”的原则。而在新闻见报之后,许多人对公安局局长的贫困表示怀疑。
<br>
<br>为什么该局长不愿意被采访报道
<br>
<br> 为什么该局长不愿意被采访报道呢?首先,报道“清廉”受众未必相信。其次,“枪打出头鸟”,回避媒体是自我保护的明智之举。面对这篇报道,一些网友马上就“挑”出了这位局长“违背常理”的疑点,如他家的亲属怎么那么有钱,能借给他几十万?他家的工艺品是不是受贿的?抽别人送的十几元一盒的香烟还叫廉洁?等等。再次,只干不说、埋头苦干,被许多人奉为为官美德。一个官员在媒体“吹捧”自己廉洁,也必然承受同僚排斥的重负。别人都不张扬,你为什么张扬?就你廉洁,别人都是贪官?这些不同的声音,对这位局长都具有强大“杀伤力”。“清廉”不能说、不敢说,这不仅是“困难局长”的苦楚,更是社会的悲哀。(作者:本友)
<br>
<br>要让廉洁者光辉灿烂
<br>
<br>
<br> 该局长自己不愿意被关注,但我们应该好好关注一下:首先,我们应对这个贫困局长认真审计一下,确定其真实性,调查其真实情况,为将来制定政策奠定基础。其次,我们应该建立公务员救助制度,让这个救助制度成为全民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r>
<br> 对腐败分子,我们要坚决打击,要让腐败者看到前边是悬崖,是人生的悲剧。对廉洁官员,坚决给予呵护,要让廉洁者看到前边是阳光,是人生的辉煌。只有真正的廉洁者光辉灿烂了,廉洁官场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作者:殷建光)
<br>
<br> 什么时候局长生活贫困不再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说明我们的反腐机制已经相当健全了。(作者:李先梓)
<br>
<br>为什么不相信公安局局长会负债
<br>
<br> 公民不相信公安局局长会负债,是少数腐败分子按潜规则如鱼得水后,造成官民之间信任危机的直接折射。(作者:李辉)
<br>
<br> 当公众对于清官的怀疑成为一种普遍性心理认知,对于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公众对于清官的怀疑。(作者:方家平)
<br>
<br>清廉不是享受“特批”的前提
<br>
<br> 在一个法治社会,应该力践的是制度约束、制度扶助的行为之路,清廉是每个国家工作人员的职业本分,它不应有任何外溢产出;而每个社会成员的疾病灾患问题,更应被国家的救助体系同等关注和关照,它不应依附在某个社会地位“突出”的家庭成员身上。这位妻子、这位母亲,当她们被疾病长久纠缠时,社会救助机制为何缺位?人们应该从现行社会救助机制上找原因、寻求解决之路,而绝非舍此就彼地施以行政特批、“权力救济”。(作者:陈阳)
<br>
<br> 国家公务员这一利益优势团体都无法避免因病致贫,更何况其他社会群体?公安局局长获得补助金,说明公共体制改革和公共产品供给还任重而道远。(作者:吕明晓)
<br> |
|